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安全感》|怎麼在這個不夠確定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

由 M先生說 發表于 運動2023-02-06
簡介”我們在前面說了,安全感的載體是“重要他人”,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2~15個重要他人

女朋友56代表什麼意思

《安全感》|怎麼在這個不夠確定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

— 前言 —

有一部分現在單身的小夥伴,經常吐槽說:不是我不想談戀愛,而是害怕受傷,工作壓力本來已經很大了,感情上再受點傷,那真是太難過了。

還有現在正處於戀愛狀態的同學跟我說,雖然現在感情挺好的,但是一有矛盾,就會想,自己的決定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呢?以後結婚了也會這樣嗎?

還有已婚已育的同學跟我說:以前覺得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是穩定了,現在看來,生活和感情上的不確定性一點也不比談戀愛的時候少,我到底應該怎麼去調整自己呢?

女性在不同的狀態下,會有不同的煩惱和困惑,這些煩惱總結下來呢,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缺乏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到沒有安全感,不光是在感情上,還有比如:健康問題、每個月超支的賬單、公司裁員,甚至是宏觀的經濟形勢,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都可能會讓我們沒有安全感。

今天我們解讀的這本書,就叫做《安全感》。

我們將用一節課的時間,來討論安全感到底是什麼?是別人給的還是來源於自己?怎麼在這個不夠確定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

— 本節內容 —

《安全感》|怎麼在這個不夠確定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

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名字叫保羅G,他是一位心理諮詢師。還有一位是中國人,叫做孫向東,他是保羅G的老師兼督導。兩人是師生關係。

這本書裡涉及到了很多心理學上的知識,不算很通俗,但我讀完了之後,仍然覺得有很大的收穫。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的內容

| 首先,作者先講了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不等於錢包的厚度,並不是越有錢就越有安全感,這是我們很多人的誤區。書裡還列舉了其他六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安全感的誤區。除此之外,作者告訴我們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

安全感是可觸控、實打實的存在。

它是可以被測量出來的。至於怎麼測量,我們後面會具體說。

| 其次,作者講了安全感從哪裡來

我們常常在很多公號文章裡看到“安全感來源於自己”,“掙錢的能力才是最大的安全感”這一類說法。

但作者卻認為,

別人才是我們獲得安全感的載體,這個別人被稱為“重要他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2~15個“重要他人”,可以是我們的家人、伴侶、朋友或是同事。

作者說,任何缺乏安全感的狀態,都是因為缺少重要他人,或者是重要他人給我們的反饋不對造成的。

| 然後,作者給我們分析了不安全感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次我在聚會上看到一個女孩,總是不停地看手機,別人在玩的時候,她也心不在焉。問起來才知道,她認識了一個男生,兩人聊得很投緣,彼此有好感。快過年的時候,她給對方準備了禮物。但到了過年這一天,對方卻忽然消失,甚至連一句祝福的話都沒有。她很猶豫要不要找這個男生,把禮物送出去。聚會上的另一個朋友卻讓她千萬別主動,說,主動你就輸了。

這種因為怕受到傷害所以選擇不主動、不認真的態度,就是缺乏安全感導致的結果。書裡還列舉了缺乏安全感導致的很多不同型別的結果。

| 最後,作者寫了我們應該如何獲得安全感

在這一部分作者主要講的是方法。舉一個書中顛覆我們認知的例子吧,比如:作者認為,安全感的投放部位是背部,對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最直接的療愈方式,是背後的擁抱。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這四個部分的內容。接下來,我們首先來全面地認識一下,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怎麼在這個不夠確定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

在開始講“什麼是安全感”之前,講義內有一套測試題,裡面有七十五道題,這個測試叫做

“馬斯洛安全感量表”

,大家可以花幾分鐘時間做一做。

《安全感》|怎麼在這個不夠確定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

【評分方式】

① 1,2,4,6,8,9,12,13,15,17,19,20,25,26,27,28,30,31,34,37,40,42,43,45,48,49,50,52,54,56,57,58,59,61,62,65,67,68,72題,選“是的”計1分;

② 3,5,7,10,11,14,16,18,22,23,24,29,32,33,35,36,38,44,46,47,53,55,60,63,64,66,69,70,71,73,74,75題,選“不是”計1分;

③ 21,39,41,51題,選“不是”或“不清楚”計1分

如果得分在51分以上,那麼屬於正常範圍;如果分數在45~50分,那麼你就有缺乏安全感的傾向了;如果得分在37~44分,證明你是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得分在36分以下,那麼你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了。

做完這個測試之後,我們就對自己的安全感狀態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接下來,我們來看,到底什麼是安全感?

因為安全感是一種感覺,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定義,表面上好像看起來都是成立的,但其實我們對安全感存在不少誤區。

安全感誤區——

(1)認為安全感就是錢包的厚度,越是有錢人,越有安全感。美國科學家找了20箇中了樂透大獎一夜暴富的人,給他們填寫一張問卷,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覺得你的幸福能持續多久?”大部分人填寫的都是一生,最短的也有兩年。

的確,這些人在一夜暴富之後,就像那部電影《西虹市首富》裡演的那樣,每天拼命花錢,幸福指數爆棚。但六個月之後再追蹤調查,這些人當中有一半人的幸福指數已經恢復到沒中獎之前了。一年之後,所有人的幸福指數全部回到了暴富之前的水平。

(2)如果我有地位、升職加薪了,我就有安全感。美國人同樣對升職加薪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3~6個月之後,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數值也回到了升職加薪前的狀態。

(3)把沒有安全感歸結到原生家庭,他們會想“如果我是個富二代、官二代,那該多有安全感啊”,貌似很有道理,但實際情況是,這些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往往更加躁動,所以他們的犯罪率竟然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要高。

(4)如果有一個愛我的男朋友或是女朋友,我就有安全感了。這種想法在年輕人身上特別常見。其實啊,我們弄錯了先後順序。我們要先有安全感,才能擁有親密關係,而不能指望親密關係提供給我們安全感。

(5)如果我能力很強,我就有安全感了。書裡提到了一項研究,叫做“第十名現象”。意思就是說,班上中上游的學生,將來會成為社會的棟樑;班上中下游的學生,將來會成為幸福穩定的人;而那些老是考第一的學生,在職場上的表現低於80%的同學。因為能力強的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適應性差,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所以啊,像我們這些智商中等的人,真的可以對自己說一聲“謝天謝地,咱們不是天才”。

(6)把安全感跟生老病死掛鉤,覺得“要是我不會死,那就安全了。”這屬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但換個角度想一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這種恐懼是不是我們的庸人自擾呢?

(7)把安全感和自己過去的經歷掛鉤,比如“要是我沒有經歷那件事情,現在就不會這樣了。”我在現實生活中,見到很多單身女性,不是不想談戀愛,而是怕談戀愛,因為在之前的戀愛經歷中受過傷害,所以缺乏安全感,並且覺得自己缺乏安全感是過去的失敗經歷造成的。

但作者告訴我們,這只是需要時間。很多經歷了重大災害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永遠過不去這道坎了,但是,一年之後,其中的一半人都能很好地恢復。

所以,安全感不是一種形式,我們上面提到的七個誤區,都是把安全感等同於了一種特定的形式。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因此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安全感。

每個人的安全感都有一個錨點,不論發生什麼,比如暴富啊、失戀啊、災難啊,在事發當時,我們可能會缺失安全感,但是安全感總會迴歸到那個錨點,只是時間的問題。安全感是我們的主觀體驗,我們只有從自身出發去尋找。

那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太抽象了,安全感到底是什麼呢?

在這本書裡,作者雖然沒有給安全感一個具體的定義,但是從反面提出了一些觀點供我們參考。比如,安全感的反面是焦慮、抑鬱,遇到問題總是自責或是責備他人。

在生活中,我們的安全感是從哪裡來的呢?

《安全感》|怎麼在這個不夠確定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

| 童年時期

作者認為,

我們每一個人的安全感,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它是在我們和父母一起相處的時候發展起來的。

我們小時候的內在安全需要是如何被滿足的呢?這個滿足形式會影響到我們對安全感的定義,也影響著我們在長大之後的親密關係中能否體驗到安全感。

比如說,父母是否給予了你足夠多的關注,讓你感覺到,我是被重視的、被喜歡的。這種需求如果沒有被滿足,我們的掌控感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長大之後,就會覺得:我必須得做點什麼,才能顯示出我的存在感、我是重要的。

再比如說,父母是否滿足了你的各種情緒上的需求。不管是犯錯了也好,叛逆期也好,他們是不是能夠理解你的情緒,無條件地支援你,和你待在一起,直到你長大成人為止。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小孩是很難獨自承擔很多情緒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四歲的小孩和別的孩子打架,然後兩個小孩都被打得哇哇大哭。對小孩來說,他可能意識不到這是不好的行為,而且還會覺得特別委屈。

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不給予足夠的關心,憑小孩自己的理解,是承擔不了這種委屈的感受的。如果媽媽能對他說:是不是打疼了呀?哪裡疼了呀?是不是覺得很委屈啊?但是下次我們不能和別人打架了,這是不對的,知道嗎?

其實就是站在孩子的情緒立場上,去安撫他,幫助他理解,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還有就是,我們是不是能在父母那裡得到積極的、及時的反饋。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很不穩定,而且多愁善感,想得比較多。有的時候跟家長說個什麼事,他們是會立刻和你交流呢?還是以批評為主,想要管控你的行為呢?還是隻是聽了就算了,然後把你的情緒晾在一邊呢?父母不同的反饋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所以說,在童年時期,父母是否給了我們足夠多的關注、是否滿足了我們情緒上的需求、我們是否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積極正面的反饋,都是決定我們長大了是否有足夠安全感的原因。

可能有的小夥伴聽到這裡會想,“這下可完了,我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這些滿足,那我這輩子是不是註定就找不到安全感了呢?”

當然不是。雖然父母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港灣,但是用作者的話來說——我們在之後的生活中還會遇到其他的港灣,比如伴侶、朋友、甚至密切的合作伙伴。這些人當中的某幾個,可能會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也就是我們安全感的載體。

| “重要他人”——安全感的載體

什麼是重要他人?

就是能跟我們保持一臂以內的親密距離的人,一個手臂以內,大概是0。5米的樣子。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人能跟我們保持這麼親密的距離。

還有一個衡量標準,就是當對方拍你的背部或是撫摸你的背部,你不會覺得尷尬不安,反而覺得很坦然。那這個人就很有可能是你的重要他人。因為我們在前面也說了,安全感的投放部位是背部,如果你的伴侶缺乏安全感,不妨試著經常給ta一個背後的擁抱。

除此之外,重要他人和我們之間一定是有“情感共振”的。你沮喪的時候,對方也會感到低落;你獲得成功的時候,對方會發自內心地為你感到開心。這就是“共振”,作者又把它稱之為“動情”,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作者認為:

任何缺乏安全感的狀況,都是因為我們缺少重要他人,或者說重要他人給你的反饋不對造成的。

如果想要重新獲得安全感,就需要重新找到並確立重要他人,讓他給你正確的反饋。這個重要他人可以是伴侶、朋友、工作夥伴。只有找到新的正確的重要他人,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安全感。

為什麼重要他人對我們來說那麼重要?

用作者的話來說,因為“任何其他人,都只能影響我們的情緒,而無法影響到我們的情感和人格。只有重要他人可以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人格。”

重要他人的數量不會太多,也就2~15個。為什麼這麼少呢?因為每結交一個重要他人,都一定會耗費我們的資源。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重要他人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如何獲得重要他人?

作者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很多人都聽說過“巴普洛夫的狗”,這是一個關於條件反射的實驗。我們要說的不是這個實驗,而是有一次,發了洪水,巴普洛夫的實驗室被水淹了,有四隻狗住在一個籠子裡,只能聽天由命。好不容易得救之後,這四隻小狗發生了一個變化——以前,這四隻狗非常不和睦,經常打架,但是一起經歷過洪水之後,它們的感情竟然變好了,經常相互靠在一起。

作者認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能夠與你共患難的人,往往能夠成為你的重要他人。

這一點我非常地認同,特別是在一個團隊裡,大家一起經歷困難、克服困難,一定會有那種戰友一樣的感情。

說完安全感從哪裡來,我們接下來看看,缺乏安全感會有什麼後果?

雖然我們說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但是如果我們缺乏安全感,至少會導致三個後果——

| 首先,缺乏安全感會導致我們從其他地方尋找替代滿足和延遲補償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書裡作者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沒從母親那裡得到足夠母愛的男人,或者是沒從父親那裡得到足夠父愛的女人,會對那些跟自己母親或是父親特別像的人,感到特別地心動。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ta父親或母親的一部分影子,ta從小沒得到的關注和愛,就要從這個人的身上找回來。這就是延遲補償和替代滿足。當然咯,這個邏輯對於當事人本身來說,他們是很難察覺的。

| 其次,缺乏安全感會導致我們冷漠自私、計較輸贏,很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很多年輕人在感情裡都會計較輸贏,比如說“不能主動聯絡對方”,“我說的話必須比對方說的少”,“就算分手也必須是我先提出來的”,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但有的時候,我們會把這種計較輸贏的心理誤認為是一種獨立,這個判斷讓我覺得特別的扎心。

在感情還沒開始的時候,擔心被對方拒絕,刻意表現出“我不在意”的態度,進行自我防禦,這就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態度,你可能維護了內心的安全,但是錯失了一段感情。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感情裡需要絕對的權威,覺得對方必須聽話順從,才是愛自己的表現。在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很難主動找伴侶和解,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低頭示弱的表現。

我們在前面說了“安全感的七個誤區”,其中有一個是認為“如果我能找到一個很愛我的人,我就有安全感了”,這種想法是顛倒了順序。其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任何一段感情中都會缺乏安全感。首先我們要尋找到自己內心中的安全感,才能建立起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

真正的獨立應該是很鬆弛的。我舉個例子來說,徐靜蕾有一次在訪談裡說,自己已經回答煩了,大眾對她關心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什麼時候結婚,一個是什麼時候生孩子。她說,“我不是不婚主義,我是婚姻無所謂主義。一張紙,不能保證任何人活得很好,活在愛裡。”

安全感不是叛逆,而是平和,得到了,不害怕,失去了,也不後悔。有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對前任耿耿於懷,也是因為計較輸贏,缺乏安全感。Ta們會反覆回憶起過去失敗的經歷,想一次就痛苦一次。

而徐靜蕾的態度是,“我愛你,你不愛我,那我就祝你幸福,你需要我幫忙我會盡我的全力去幫你,不管是我現在還愛你,還是我曾經愛過你,我都會認為你就是我的一個親人,因為畢竟我曾經對你有過這種情感。”

| 最後,缺乏安全感的第三種結果,會導致情感勒索

第十二期解讀的書,就叫《情感勒索》。我們在那一期課程裡詳細地講了生活中那些打著愛的旗號,對身邊人進行情感控制的行為,比如父母對孩子,還有情侶之間。

情侶之間會說,“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不會這樣做”,“你要是這麼做,我們就一刀兩斷”。父母會對小孩說,“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卻這麼自私”。朋友之間也會有情感勒索,比如,“你是唯一能幫我的人,連你都不幫我”。

這些句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時候,我們常常意識不到那是情感勒索,可能還會感覺到一些恐懼和愧疚。情感勒索的雙方,都缺乏安全感,因為我們都太害怕失去這段關係。

所以,缺乏安全感會導致我們從其他地方尋找替代補償,在感情中過於計較輸贏,還會導致我們對身邊的人情感勒索。那麼,如何在生活中獲取安全感呢?作者在書裡用了一個章節來專門討論獲取安全感的方法,那就是“重新構建我們的人格”。

重新構建人格,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常說,“聽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道理對於我們而言雖然有用,但是隻能在短期時間內發生作用,長期作用基本沒有。

我們必須改變認知模式,把這些道理真正地嵌進我們的人格里,才能真正起作用。

關於如何獲取安全感,作者講了很多專業領域的知識,我把它們總結成兩個步驟——首先,重新認知自我;第二步,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 重新認知自我

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呢?

首先我們得看清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這裡麵包括你的情緒、你的興趣,以及你最不願意面對的事情。

人們通常會認為情商就是管理情緒,其實情商還包含了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如果我們能體驗到自己的真實情緒,並且表達出來,情緒就會卸掉一部分。那麼,管理情緒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了。

除了情緒之外,我們的興趣也是組成人格的一部分。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體驗,叫做“心流體驗”。我們會從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得到滿足,那麼,就算是遇到一些煩心事,也能被很好地消化掉。

我們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和學習中度過,如果我們能享受自己的工作和學習,那麼就能從中獲得心流體驗,這三分之一的時間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這一點不難理解。我看到很多在感情或是親情中遭遇挫折的女性,都能夠很好地自愈,就是因為她們能在其他方面,比如說工作、和朋友聊天、旅行等事情當中獲得心流體驗,轉移了注意力,也宣洩了情緒。

另外,要客觀認識自己,還必須面對自己不願意承認的那一部分。有的人是礙於面子或是害怕再次受到傷害,所以不願意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過去的遭遇。但是,如果想要治癒自己,直接面對永遠都是第一步要做的事。

用作者的話來說,“一旦精神的傷痛被察覺到了,它才能開始自己癒合的過程。一旦憤怒和恐懼被察覺了,它的濃度就會稀釋一點。它們就像是你內在的小孩,如果你不理它,它就會一直都在,只有得到了安慰,它才會停止躁動。”

除了從我們自身出發,去認識自己,外界的反饋也一樣很重要。作者孫向東說,“對成年人來講,如果沒有別人或外力的幫助,要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前面說了,安全感的載體是“重要他人”,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2~15個重要他人。

可以讓他們每個人用至少五個關鍵詞來評價你,然後篩選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是對於我們認知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 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對自己重新認知之後,第二步是要改變我們認知事物的模式。

在我們的讀書課的第二十二期,我們解讀了一本書,叫做《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在那一期裡,我們講到了一個“誘因ABC”公式,大家還記得嗎?

意思就是說,別人是無法左右我們的情緒的,人和事永遠只能是一個導火索,真正導致我們情緒變化的,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

這個觀點和《安全感》這本書裡作者的觀點大致是一樣的。

作者認為,我們的情緒並不是被客觀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於我們認知這件事情的方式不同導致的。作者提到的認知療法,其實就是讓我們看到一件不好的事情的積極的一面。它的精髓就在於“揪住壞事的積極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你失戀了,你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也有值得讓人高興的地方,那就是你終於可以開始尋找更好的人了,或是你終於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這件事上了。

說到這裡,一定會有同學想舉手發言了,“這不就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嗎?”從形式上來看,確實很像是一種精神勝利法。

但是,作者認為,想要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必須先改變語言習慣,這種方法可能剛開始收效不大,但是隻要我們重複次數夠多,效果也是可見的。

“安全感”這個話題,值得每個女人好好地琢磨和學習。因為時代在變,我們身邊不可控的東西太多了。如何在這個不那麼穩定的世界裡,始終保持內心的安全感呢?我該為我的安全感做些什麼呢?除了這節課裡我們說的這些方法,我們還應該和身邊的人一起,多溝通、多嘗試。不要追求表面安全穩定的假象,要敢於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按照內心真實的感受去生活。

安全感不是永遠做正確的事情,安全感是就算我們曾經掉到了坑裡,也能爬上來繼續昂揚地走下去!

1、安全感是一種感覺,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定義,表面上看起來都是成立的,但其實我們對安全感存在不少誤區,作者提到了七個誤區,我也為你做了具體解讀。

2、我們的安全感,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了,但並不代表它不能被再次塑造。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重要他人”,就是我們安全感的載體。

3、缺乏安全感,會導致我們從其他地方尋找替代補償,在感情裡過於計較輸贏,還會導致我們對身邊的人情感勒索。

4、如何獲取安全感,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首先,重新認知自我;第二步,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好了,這期課程就到這裡。喜歡記得點關注哦,後續精彩不斷!

我們下期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