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由 美圖體驗 發表于 遊戲2021-06-13
簡介也就是說,現代形成“民族國家”之後:幾個波斯帝國:伊朗多批阿拉伯帝國:22個阿拉伯國家一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這些國家後來全部信仰伊斯蘭教,所以都被歸為阿拉伯帝國或哈里發王朝(唯一例外是以色列)

阿拉伯民族為什麼不能統一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622年是“伊斯蘭元年”,僅僅48年後,670年在突尼西亞凱萬建造的凱萬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Kairouan)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伊斯蘭教迅速擴張的一個證明。

670年,阿拉伯將軍Uqba ibn Nafi 建造的凱萬大清真寺,距離伊斯蘭教元年僅僅48年。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伊斯蘭教在622年創立的100年裡迅速擴張:“政教合一的高效率戰爭機器”。622-632年=深棕色=10年裡: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並且迅速的統一阿拉伯半島。632-661年=棕紅色=29年裡:四大哈里發(Rashidun Caliphate )在中東和北非迅速擴張。661-750年=淺黃色=89年裡: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 )向亞洲,北非,歐洲的迅速擴張。

延續了1400年的四個伊斯蘭王朝

中東北非地區先後兩次出現波斯帝國:

第一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前330年=230年)

第二波斯帝國,薩珊王朝(224-651年=427年)

第一波斯帝國出現過居魯士大帝,大流士大帝等著名的君主,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帝國,後來被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滅亡。

第二波斯帝國,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長期與東羅馬帝國(拜占庭)之間征戰不息,第二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鼎盛時期是621年。

622年,第二年,伊斯蘭教出現了,從此替代了波斯帝國的地位。

622年,伴隨伊斯蘭教興起一系列的龐大帝國,西方史學稱之為“哈里發王朝”:Caliphate,這個專用名詞的意思是“哈里發統御的區域”。這批帝國是穆罕默德和他的四個後繼的哈里發(“四大哈里發”或曰“正統哈里發”)奠定了基礎,然後經歷了“四個橫跨三大洲的巨大帝國”:

661-750年=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首都大馬士革,面積700萬平方公里。

750-1513年=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首都巴格達,面積1000萬平方公里。

909-1171年=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首都開羅,面積510萬平方公里。

1299-1922年=奧斯曼王朝(Ottoman Dynasty):首都君士坦丁堡,面積510萬平方公里。

奧斯曼王朝,一戰戰敗後解體,分裂成很多阿拉伯國家,統治中東北非地區至今。也就是說,這些伊斯蘭帝國至今合計已經延續了大約1400年,現在的阿拉伯國家全部都是它們的“後裔”。

為什麼西方歷史學家們,把這些哈里發王朝歸併為同一類王朝?

第一,這些王朝都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形成了阿拉伯民族(後來伊斯蘭教擴充套件到非阿拉伯世界)。

第二,這些王朝或者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格乃至生活習慣等一脈相承,基本上相同。

例如,下圖就是這種典型的“波斯-伊斯蘭-印度”建築風格,這種風格的巔峰是印度泰姬陵: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上面,我們列舉了四個阿拉伯王朝。其中:

750-1513年=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遜尼派

909-1171年=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什葉派

西方歷史把這兩

個“年代互相重疊的王朝”並

列,有兩個原因。

第一,阿拔斯王朝在1258年曾經被蒙古滅亡了:首都巴格達被攻陷,巴格達城裡的幾十萬軍民都被蒙古軍隊殺死,後來阿拔斯王朝遷都到開羅。第二,阿拔斯王朝和法蒂瑪王朝,分別屬於不同的教派。

事實上,法蒂瑪王朝原來也屬於阿拔斯王朝的一部分,後來各地的軍閥們勢力紛紛變大了,阿拔斯王

朝“逐漸失去了對整個阿拉伯帝國的軍事優勢和控制能力”,出現了很多“不聽話”的“獨立王國”。

其中,法蒂瑪王朝不僅是一個“不聽話”的大軍閥,

在宗教上還屬於伊斯蘭兩大派中的另外一派:什葉派。

伊斯蘭教的兩個派別和三個聖地

在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去世以後,沒有指定接班人,也沒有

留下“如何接班的旨意”。

於是,首先是家族內部選舉誕生四個哈里發,統治了30年後,第五個哈里發開始變成了世襲制度。

根據對最早

的“四個哈里發”的看

法和觀點不同,伊斯蘭教分成兩大派,現在兩派的勢力範圍如下: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從上圖可見:遜尼派(Sunni)佔多數(85-90%),什葉派(Shia)佔少數(10-15%)。只有伊拉克和伊朗兩個國家裡,什葉派屬於佔多數的伊斯蘭教派。當然,各派別下面還分成了很多小派別。

簡單的說:默罕默德去世後,先後四個哈里發繼承統治了30年。遜尼派承認所有四個哈里發都是合法的,什葉派僅僅承認這四個哈里發中的最後一個哈里發,穆罕默德最親密的女兒法蒂瑪(Fatimah)的丈夫,默罕默德的女婿阿里(Ali)是合法的,前面三個都是“篡位者”。兩個穆斯林派別從此分裂了,兩派很多宗教習慣從此也不同了。

最後,兩派對《古蘭經》的解釋也不相同了。這些內容不在本博文範圍內。

也就是說,伊斯蘭教一開始就互相爭鬥:穆罕默德的兩個岳父兩個女婿先後爭奪並取得哈里發地位,他們在家族內部大打出手(法蒂瑪“在爭吵打架中受傷”,所以“在她父親穆罕默德去世幾個月後也死去了”),後世粉飾的所謂“選舉哈里發”並非全部屬實。在對外戰爭中,兩個岳父兩個女婿的表現都很勇敢,阿拉伯勢力擴充套件很快。

這四位哈里發,後世稱為“正統哈里發”(Rashidun Caliphate)。

穆罕默德(Muhammad,570-632年)是伊斯蘭教的創立者。

他活了62歲,從25歲娶第一位妻子開始,他總共娶了九位妻子。在622年,即他 52歲的那一年,他從麥加(Mecca)帶領大批信徒被迫前往麥地那(Medina),在麥地那的10年裡,他正式建立了伊斯蘭教。

這個新誕生的宗教,伊斯蘭教,總共設定了三個聖地,原因如下:

1。 麥加(Mecca):穆罕默德原來生活在麥加。據說,610年時,他在麥加的山洞裡沉思並遇見了天使加百利,領悟出了伊斯蘭教。630年,穆罕默德勝利征服了麥加:沒有流血,麥加皈依了他的宗教。

2。 麥地那(Medina):穆罕默德在610-630年期間,被驅逐到麥地那,整理出了伊斯蘭的聖經《古蘭經》。在這20年裡麥加的軍隊幾次前來攻打麥地那,都被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打敗了。

3。 耶路撒冷(Jerusalem):據《古蘭經》記載,621年“夜行登霄”(Night Journey)的神蹟發生在耶路撒冷。這個神蹟的大意:神獸Buraq(一種神奇的馬,沒有正式中文名字,英文解釋為:mythological steed)帶著穆罕默德來到“一個遙遠的清真寺”,然後穆罕默德登上天堂與上帝相見,上帝給予穆罕默德很多指示。

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Qur’an)裡,前面一部分的宗教和神話故事,與《聖經》“舊約”是相同的:人類的始祖和先知,包括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約翰,耶穌等等。

但是,在《古蘭經》裡的後面的部分,先知數量遠遠超過了基督教,達到12-24萬多人。《古蘭經》裡,根據上帝給予穆罕默德的指示,制定了一套極其複雜的禱告祭拜系統,例如每天祭拜五次等。

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地區,原來流行多神教。

但是,多神教有很多問題,例如埃及有2000多個神,不僅根本記不住,人們還為了不同的神而互相戰爭不斷。

後來,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地區開創了三種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只有一個神,其他的都是先知。

這三種宗教的起源是一樣的:猶太教的聖經即《舊約》。

也就是說:這三種宗教的《聖經》(或《古蘭經》)的前一部分都認可和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舊約”部分。後一部分,分別是基督教的《聖經》“新約”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伊斯蘭教最年輕:比基督教年輕了約600年,教規也特別嚴謹和繁瑣。

此外,穆罕默德建立的這個宗教甚至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民族:阿拉伯人。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伊朗伊斯法罕的伊斯蘭教堂中的壁畫都是《聖經》“舊約”裡的故事:從所羅門王,到“最後的晚餐”。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前一部分內容都是相同的,這三種宗教讚美的早期的先知們,也是相同的。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上圖是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涵蓋67個國家,13億人口。其中,深綠色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正式成員,淺綠色是觀察員國家。

伊斯蘭教的傳播,首先

是“阿拉伯世界”的22個國家,然後擴充套件到其他國家。其中,“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不在阿拉伯地區,而在遙遠的亞洲:印度尼西亞。

這裡的故事也是一個傳奇:中國“穆斯林海軍元帥”名叫鄭和,原來姓馬,他信仰伊斯蘭教並且會說阿拉伯語,並且恰好屬於“沒有野心的宦官”:明朝皇帝朱棣的宦官首領之一。於是,朱棣派遣他前往南洋遠航了多達七次(史稱鄭和下西洋或者七下西洋):正是這位來自中國的穆斯林,把伊斯蘭教帶到了印度尼西亞。信不信由你:這是西方的歷史記載的,也是印尼的歷史記載的。

當時,明朝的穆斯林和佛教一樣是很普遍的。

後來,清朝的穆斯林(回族)是滿清五大組成民族之一: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組成了大清帝國。

歷史,就是歷史。任何修改都沒有用,最後還是要恢復歷史的真實。

現在,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四個阿拉伯帝國的歷史。

四位正統哈里發(Rashidun Caliphate)

伊斯蘭教創立者穆罕默德,632年去世後,阿拉伯人透過

“家族內部推選”的

方式經歷了四位正統哈里發(Rashidun Caliphate)的統治時期。這四位哈里發中,兩個是穆罕默德的岳父,兩個是穆罕默德的女婿。他們被稱為

“正統哈里發”的

原因都一樣:他們都是穆罕默德的親屬。如下:

1。 阿布·伯克爾(Abu Bakr,632-634年)

2。 奧馬爾·伊本·赫塔卜(Umar ibn al-Khattab,634-644年)

3。 奧斯曼·伊本·阿凡(Uthman ibn Affan,644-656年)

4。 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Ali ibn Abi Talib,656-661年)

第一任哈里發阿布

,在位27個月就死去了。他平息了幾次內亂,抵抗了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的威脅。

第二任哈里發奧馬爾,曾跟隨穆罕默德18年,穆罕默德死後選舉阿布擔任第一任哈里發的爭吵中,奧馬爾打傷了反對阿布當選的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Fatimah,幾個月後因傷死亡)。但是,奧馬爾擔任哈里發期間,穆斯林的領

域“取得了奇蹟般的擴張”:奧馬

爾率

領穆斯林“滅亡了波斯(薩珊王朝),攻佔了拜占庭帝國三分之二的土地”。遜尼派把奧馬爾視為穆斯林英雄,什葉派認為他是政變主犯,導致法蒂瑪死亡的兇手。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當選時70歲,他征服了阿富汗和亞美尼亞地區,編篡了《古蘭經》。

第四任哈里發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自幼參與了穆罕默德初期擴張的所有大小戰役。他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但是他沒有參與前面三任哈里發的任何戰役。他在妻子死後,不再參與政事。遜尼派認為四個哈里發都是合法的。什也派則認為穆罕默德早已指定阿里為繼承人,所以阿里才長期不參與政事,以示不滿和抵制。

阿里的妻子,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非常著名,歷史記載她的主要三件事情如下:

1。 在征服麥加後,她拒絕了麥加貴族集團領袖阿布·蘇富揚(Abu Sufyan或Sakhr ibn Harb)的保護。

2。 在選舉阿布擔任哈里發時,她反對阿布,支援阿里,引發的暴力衝突中被奧馬爾打傷,後因傷死亡。

3。 在阿布成為第一任哈里發後,她向阿布索取她父親的財產法達克綠洲(Fadak,距離麥地那約50公里)和海拜爾綠洲(Khaybar,距離麥地那約150公里),但被阿布拒絕。阿布的理由:“先知沒有財產”。

在第三任哈里發奧馬爾死後(被一個波斯奴隸刺殺身亡),擴張過於迅速的穆斯林各派處於內戰邊緣。

這時,阿里在眾望所歸下出任第四任哈里發,平息了內部紛爭,攻佔了埃及等地。

什葉派認為

“阿里是唯一合法哈里發”的

另外一個原因:阿里是唯一出生在第一聖地麥加的穆罕默德家族成員,又是第一批跟著穆罕默德前往麥地那的家族成員(遜尼派也承認阿里,但認為阿里是

四個“正統哈里發之一,不是唯一”)。

什葉派更進一步認為:阿里是真正的,唯一合法的哈里發,第一個伊瑪目。伊瑪目(英語:imam)的意思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領袖人物。什葉派的不同派別尊崇5-12個伊瑪目。

遜尼派和什葉派都高度讚譽阿里的各種美德,尤其什葉派高度評價阿里。這一部分的歷史,阿拉伯人的記載相當混亂,很多英雄事蹟沒有證據,有的說法離奇得難以置信。不述。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穆罕默德,四大哈里發,法蒂瑪等早期穆斯林人物,都是堅定不移的伊斯蘭忠實信仰者和傳播者,正是由於這一代人的幾近瘋狂的努力,伊斯蘭教才得以完善和迅速發展起來。

遜尼派和什葉派繼續爭論,直到今天。與希臘羅馬文明不同,伊斯蘭教的繪畫藝術不發達,所以上述人物都沒有留下繪畫形象,只有文字記述。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麥地那,Al-Masjid al-Nabawi 清真寺是“穆罕默德寺”,英語稱為“先知清真寺”(Mosque of The Prophet 或Prophet's Mosque),綠色圓頂下面是穆罕默德的墓葬:麥地那成為穆斯林第二個聖地的原因之一。

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

首都大馬士革,面積700萬平方公里,661-750年=89年。

在最後一

位“正統哈里發”阿里去世

後,哈里發制度出現了變化:兵強馬壯的敘利亞總督自己宣佈為哈里發,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倭馬亞王朝是第一個世襲制度的阿拉伯王朝,首都在大馬士革。

倭馬亞王朝的89年統治期間,做了幾件值得一提事情:

第一,幾次進攻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都失敗了。

第二,攻佔耶路撒冷,修建了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以紀念穆罕默德在621年

“夜行登霄”(

Night Journey)的神蹟:耶路撒冷的聖山上的一座至今爭端不休的漂亮建築物。

第三,在倭馬亞王朝滅亡時,一位王族逃亡到倭馬亞王朝佔領的歐洲伊比利亞半島(Iberia,現在的西班牙葡萄牙地區),他率領的穆斯林佔領這一地區將近八百年:基督教與穆斯林在這裡爭鬥了將近八百年。

現在,我們重點簡介一下穆斯林在西班牙半島的故事。

美國

的中小學課本,對伊斯蘭教的介紹如下:

伊斯蘭教是公元622年發明的一種複雜嚴格的禱告系統和清規戒律系統,每天必須幾次面向聖地麥加方向祈禱。穆罕默德發明這套系統後僅僅100年,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軍隊的征戰傳遍中東,北非,印度和巴基斯坦,北上透過西班牙傳入法國。查理帶領一支法國軍隊,阻止了阿拉伯軍隊和伊斯蘭教在歐洲的繼續擴散。這種最年輕的宗教至今仍然傳播速度很快,已經成為僅次於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

伊斯蘭教擴張極其迅速:佔領整個中東和北非後,攻入西班牙並直撲法國,被法國查理(Charles Martel)阻止了。最後,他們一直呆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區八百年,被稱為摩爾人(Moors),而不是阿拉伯人。

他們的第一代首領是逃亡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倭馬亞王族,名叫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Abd al-Rahman I,731-788年,在位32年:756-788年)。由於故鄉被敵對的新王朝,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佔領了,所以,這些穆斯林把伊比利亞半島(Iberia)作為自己的家鄉,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王朝,發展出相當燦爛的穆斯林文化。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建立的後倭馬亞王朝(Caliphate of Córdoba,755-1031年),定都於西班牙的格蘭納達(Granada)。

經過近300年後,後倭馬亞王朝在1031年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區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5世紀。

1492年1月,最後一個穆斯林統治者,穆罕默德十二世(Muhammad XII)向基督徒投降。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格蘭納達的屈服》(The Capitulation of Granada),作者Francisco Pradilla y Ortiz(1848-1921年)。

1491年11月25日,交戰的雙方簽訂了著名的《格蘭納達條約》(The Treaty of Granada),條約大意:穆斯林投降,基督徒承諾宗教寬容政策。

簽約的一方為穆斯林國家:格蘭納達的蘇丹(Sultan of Granada),穆罕默德十二世(Muhammad XII)。

簽約另一方為天主教國家:卡斯蒂利亞(Kingdom of Castile),萊昂(Kingdom of León),阿拉貢(Aragon)和西西里(Sicily)的國王和王后,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和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 of Castile)。需要強調說明:伊莎貝拉一世是卡斯蒂利亞的女王,斐迪南二世是阿拉貢第國王,他們的婚姻加上與萊昂的合併,最終形成了西班牙帝國。

1491年,登陸歐洲長達781年之後,最後一個穆斯林政權滅亡了。

1492年,第二年,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 of Castile)資助

哥倫布航海“尋找繞過穆斯林勢力的航線”,

當年(1492年)年底就發現了新大陸。

1516年,25年後,格蘭納達,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等正式合併成為統一的西班牙帝國。從此,西班牙向美洲的大規模殖民戰爭和掠奪開始了。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西班牙,格蘭納達的阿罕布拉宮(Alhambra, Granada)的西牆。這是14世紀中葉,摩爾人統治者在西班牙建造的一座宮殿與城堡建築混合體。現在是西班牙的旅遊熱點。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西班牙,格蘭納達的阿罕布拉宮(Alhambra, Granada)的內廷。這座城堡與王宮的混合建築群是西班牙地區長達八百年的穆斯林文化留下的最宏大,最精美的遺產。

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

都巴格達,面積1000萬平方公里,第二個世襲制的阿拉伯帝國,理論上延續了763年:750-1513年。

按照1258年蒙古人毀滅巴格達計算,阿拔斯王朝延續了508年。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後,再一次開始了極其迅速的對外擴張。

762年,阿拔斯帝國開始動工興建一座全新的城市巴格達(Baghdad),位於被滅亡的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Ctesiphon)以北約35公里處。薩珊王朝又稱第二波斯帝國,原來是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帝國。

這座新城市

“巴格達”名

字的來源,眾說不一,最常見的解釋是波斯語的意思

“神賜的城市”。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阿拔斯王朝滅亡的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Ctesiphon)的王宮遺址,位於巴格達以南約35公里處。

也就是說,三座古都,同樣位於底格里斯河岸(Tigris):巴格達以南約35公里是

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首都

泰西封遺址,巴格達以南約85公里是巴比倫帝國首都巴比倫城遺址。

758年,巴格達動工前4 年,阿拔斯帝國徵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和測量師,認真實施了巴格達的設計和規劃:全城是兩個直徑19公里的圓環,四層城牆,城牆的高度30米

,“每一座城門都有兩道非常沉重的巨大鐵門”。

762年,巴格達正式動工:10萬多工人,建城的每塊磚頭四邊的尺寸全部是460 mm,一套複雜人造運河體系供應城裡的用水。城內的建築大量採用大理石

,“大理石臺階一直鋪設到底格里斯河邊”“這座金碧輝煌的阿拉伯建築為了體現《古蘭經》的精神”。

8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100年後,巴格達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今天,巴格達人口規模約為750萬人,在阿拉伯世界是僅次於開羅的第二大城市,在亞洲西部是僅次於德黑蘭的第二大城市。

事實上,巴格達成為世界大都會的原因不僅在於建築,還在於繼承了巴比倫,波斯,希臘等文明。

下圖是1227 年阿拔斯王朝在巴格達建立的阿拉伯世界第一所大學:Al-Mustansiriya University 大學。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1227年建立的Al-Mustansiriya University 大學,在1258年的蒙古軍隊的巴格達屠城中倖免於難,這所大學現在下屬12所學院,屬於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事實上,阿拉伯文明的蓬勃發展,起始於830年創建於巴格達的“智慧之家”(House of Wisdom)等一批文化設施。

830年建立的智慧之家“模仿了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的皇家圖書館體系”,後來又加上了天文館等。

9-13世紀期間,阿拉伯人在這個“智慧之家”大量翻譯了波斯文,希臘文,印度文的各種科技文化典籍著作,並且開展了系統的大量科學研究。這些科研成果,形成了“當時世界上無可匹敵的伊斯蘭科學文化中心”,包括:伊斯蘭數學(Islamic mathematics), 伊斯蘭天文學(Islamic astronomy),伊斯蘭醫學(slamic medicine),伊斯蘭煉丹術和化學(Islamic alchemy and chemistry),動物學(zoology)和伊斯蘭地理學(Islamic geography)。

阿拔斯王朝一是攻佔了波斯帝國(包括薩珊帝國)的疆域,融合了波斯文化,二是攻佔了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疆域,融合了希臘羅馬的文化,所以阿拔斯王朝成為阿拉伯歷史上文化藝術最為璀璨的時代。

阿拔斯王朝值得一提的事情,主要包括:

1。 絲綢之路,與中國,印度和東方各國的貿易。正是由於“阿拉伯人控制了與東方貿易通道”,才迫使歐洲人不得不進行“大航海”:尋找新的貿易路線,最後發現了南北美洲等“新大陸”。

2。 阿拉伯數字。阿拉伯的科學技術,很多被世界各國接受了,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拉伯數字。

3。 文學藝術。例如,《一千零一夜》(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原本是阿拉伯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阿拉伯文化起初曾經非常開放,“《一千零一夜》裡充滿了大膽而露骨的性描述”。也就是說,當時的阿拉伯文明,並非現在這種封閉保守的落後的文明形態。下圖是歐洲出版的《一千零一夜》的插圖。從這些插圖可以看出,《一千零一夜》的一千多個故事並非國內翻譯出版的刪節版本。

左圖:《蘇丹寬恕謝赫拉莎德》(The Sultan Pardons Scheherazade),作者Arthur Boyd Houghton(1836–1875)。描述宰相女兒謝赫拉莎德為蘇丹講述1001天故事的情景。右圖:歐洲出版的《一千零一夜》的插圖。

歐洲出版的《一千零一夜》的插圖。

歐洲出版的《一千零一夜》的插圖。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阿里巴巴》(Ali Baba),作者Maxfield Parrish(1870-1966)。

由於阿拔斯王朝曾經是如此的包容各種文化和文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等),使得新建的首

都“巴格達的人口呈現出奇蹟般的增長”“迅速達到120-200萬之間”,以至於阿拔斯王朝“無法進行管理”,

不得不在836-892年的56年裡,把首都臨時搬遷到巴格達西北125公里的薩邁拉(Samarra)。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薩邁拉大清真寺

薩邁拉現有30多萬人口,這個古城裡有一個著名的薩邁拉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Samarra),寺內有一座世界最大的光塔(Minaret of Samarra):這座光塔,正是在阿拔斯王朝不得不躲避到薩邁拉的848-852年之間建造的:塔基寬度33米,高度52米,由堅硬的砂岩建造,著名古蹟。

2007年,薩邁拉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阿拔斯王朝在軍事上並不成功:從來沒有攻克君士坦丁堡(又稱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首都)。

阿拔斯王朝在統治上也不成功:帝國分裂成很多小的王國,各自為政,13世紀時

“阿拔斯王朝的有效統治區域僅僅在巴格達周圍的領域”。

1258年蒙古人攻克巴格達後,阿拔斯王朝不得不遷都到埃及的開羅。

阿拔斯王朝在文化科技方面很成功:

8-13世紀出現了阿拉伯農業革命(Arab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阿拔斯王朝發明了很多先進的農業技術,並且在

“東方和西方之間交流了很多植物品種”:高粱,柑橘,甜菜,芒果,大米,棉花,小麥等等。“這些農作物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經濟發展格局和程序”。

750-1258年,被稱為

“伊斯蘭黃金時代”:

王朝建立至蒙古攻陷巴格達。

750-1258年,在這個

伊斯蘭

黃金時代(Islamic Golden Age),從歐洲到中國都處於動亂和戰爭中,這一時期的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科技發明和科學創造,都出現在伊斯蘭的土地上(Islamic Lands)”。

在這個黃金時代,出現了一位巨匠:Avicenna(又稱Ibn Sina,伊本

·

西那,980-1037年,右圖)。他在各個方面,對歐洲的影響極其巨大,他的思想甚

至“直接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的興起”。

他是亞里士多德學派,他編寫了各種書籍450本(部),涉及哲學,醫學,天文,物理,化學,地質,邏輯,數學,古生物,詩歌,科學,伊斯蘭學,神學等幾乎所有的領域。他的成果和業績,可用他的全名(Abu Ali al-Husayn ibn Abdullah ibn Sina al-Bukhari)進行檢索。

1251年,蒙哥成為蒙古大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兄弟四人,旭烈兀是蒙哥和忽必烈的弟弟。

1255年,旭烈兀(Hulagu,1217-1265年)遵照蒙哥的命令,進攻穆斯林統治的兩河流域和埃及。

1258年,旭烈兀征服很多地區後攻下巴格達,殺死了哈里發和幾十萬人市民。阿拔斯王朝滅亡。

1260年,旭烈兀攻陷了大馬士革,殺死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的國王。

1260年,旭烈兀在摧毀了巴格達,大馬士革兩個阿拉伯文明中心後,聽說大哥蒙哥戰死,於是回國去爭奪汗位,剩下的一萬多蒙古騎兵及其僱傭軍被穆斯林擊敗了。後來旭烈兀再次帶兵回來建立了四大汗國之一。不述

1260年,阿拔斯王朝的一位後裔,在埃及的開羅,被擁立為“名義上的哈里發”。但是實際掌權者是Mamluk(中文譯為馬木留克人:專業僱傭軍,人員的來源不一,他們的地位高於埃及當地的穆斯林)。

所以,有的記載認為這段歷史屬於阿拔斯王朝的繼續,有的記載為馬木留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這個王朝存在的時間為1250–1517年:合計267年。這個王朝沒有什麼建樹,他們只是擅長騎兵作戰的政權,曾經與蒙古人和歐洲的十字軍作戰,並且有收復了巴格達。

1515年,巴格達的這個馬木留克王朝,被突厥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擊敗,1517年,馬木留克蘇丹被處決。於是馬木留克騎兵又改為奧斯曼帝國服務,最後逐步消亡(與俄羅斯的哥薩克人類似,馬木留克人也是一種現象,馬木留克人來源複雜,歐洲亞洲非洲的都有,他們除了作戰沒有其他技能和文化藝術,不述)。

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

首都開羅,面積510萬平方公里。909-1171年=262年。

法蒂瑪王朝的建立者巴拉(Abdullah al-Mahdi Billah,在位909-934)是唯一的什葉派哈里發。

巴拉首先佔領了突尼西亞,然後攻佔了埃及地區。他聲稱自己是“四大哈里發”中最後一位正統哈里發,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後裔。由於阿里的妻子,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名叫法蒂瑪(Fatimah,605-632年),所以這個王朝也命名為

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

法蒂瑪王朝的疆域,隨著戰爭而變動,曾經佔領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和麥地那。

法蒂瑪王朝的軍隊,最遠北上渡海攻佔過義大利西西里島,東面的大馬士革,在王朝建立者巴拉(Abdullah al-Mahdi Billah)去世前,他的軍隊在北非的西面一直打到了了摩洛哥。

王朝的建立者巴拉死去後,他的兒子繼位,繼續擴張政策。

法蒂瑪王朝擅長於長途貿易,但是對農業生產和尼羅河流域的灌溉系統,沒有興趣。

法蒂瑪王朝的主要同盟帕帕爾人倒向了遜尼派後,1171年,這個歷史上唯一的什葉派哈里發王朝滅亡了。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法蒂瑪王朝沒有留下阿拔斯王朝那樣輝煌的遺產,但是留下了“開羅第一座清真寺”,Al-Azhar Mosque 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建於970年,她的名字暗示著默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Fatimah,605-632年)。

法蒂瑪王朝的繼承者是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這位阿尤布王朝的創立者,名叫薩拉丁(Saladin,1138-1193)。這位薩拉丁是一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歐洲也非常著名。

薩拉丁是庫爾德人,穆斯林,原來是阿拔斯王朝的一位將軍。

阿拔斯王朝在1163,1167,1169年三次遠征埃及,薩拉丁在這三次遠征中戰功卓著,擔任埃及總督。

當時的埃及處於一片混戰:本地的法蒂瑪王朝,歐洲十字軍(第一次和第二次十字軍遠征),拜占庭海軍,敘利亞地方軍閥軍隊等,都到埃及參加混戰。過程不述,也說不清楚:各種資料互相矛盾,各說各的故事。

最後,1171年,阿拔斯王朝的這位名將,薩拉丁將軍,“乾脆宣佈成立自己的阿尤布王朝取代當地法蒂瑪王朝”。然後薩拉丁把阿尤布王朝的首都,從埃及的開羅轉移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

阿尤布王朝成立之前和之後,薩拉丁一直不斷地向十字軍進攻。

阿尤布王朝成立16年後,1187年,薩拉丁經過幾次戰役,打敗十字軍並佔領了耶路撒冷:存在了88年的耶路撒冷王國滅亡了。

薩拉丁作為敵手,反而獲得歐洲的尊敬的原因如下。

事實上,攻打耶路撒冷王國的戰爭規模不大:幾次戰役互有勝負;每一次戰役中,薩拉丁的軍隊都不足3萬人,耶路撒冷王國的十字軍部隊也都不足3萬人。最後一次決定性戰役是哈丁戰役(Battle of Hattin):薩拉丁的軍隊傷亡很少,2萬名十字軍傷亡了1。7萬,十字軍聖物“真十字架”(True Cross)也被薩拉丁獲得,耶路撒冷被穆斯林佔領。

於是,歐洲人發動第三次十字軍:奪回耶路撒冷。

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 或 Richard Lionheart,1157-1199,)率領十字軍來到以色列,“獅心王”理查一世無法戰勝薩拉丁。

但是,這兩個統帥互相欣賞:薩拉丁把“真十字架”(True Cross)送給了年輕的“獅心王”理查一世,並且“允許不帶武器的基督教徒可以自由出入耶路撒冷”。這樣一來,薩拉丁在整個歐洲出名了:並非以戰爭勝利而著名,而是以個人品德的高尚和歐洲式的騎士精神,獲得歐洲人的普遍尊重。

但是,89年後,阿尤布王朝也滅亡了:

蒙古鐵騎1258年攻陷巴格達(阿拔斯王朝滅亡),1260年攻陷大馬士革(阿尤布王朝滅亡)。

只有薩拉丁將軍“品德高尚,崇尚正義”的故事流傳至今。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大馬士革,薩拉丁的雕塑。

十字軍東征(Crusades),進行了10次,延續了195年(1096-1291年),屬於宗教戰爭。當時的歐洲,羅馬帝國已經滅亡六百多年,沒有一個大國,科技也不比阿拉伯先進。在動員了幾十萬軍隊和無數後勤人員,幾乎耗盡了歐洲所有資源,甚至戰死和病死了多位國王和很多貴族之後,僅僅取得過兩個立足點(其他更小的立足點不提):

拉丁帝國(Latin Empire):1204-1261年=57年,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

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1099-1187年=88年,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正是由於薩拉丁在1187年滅亡了這個耶路撒冷王國,所以薩拉丁在開始歐洲出名了) 。

最後,所有的十字軍都被趕走了或戰死了。事實上病死和餓死的歐洲十字軍人數超過了戰爭傷亡。

歐洲的十字軍,阿拉伯的穆斯林軍隊,戰鬥力都不怎麼樣,也沒有什麼新的武器或戰術。所以,阿拉伯的穆斯林之間的混戰也罷,歐洲十字軍也罷,各方基本上勢均力敵,戰爭總是互有勝負。

只有蒙古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隊,戰無不勝”。他們的軍備是“多種類配合作戰”:

1。 弓箭:每人攜帶400支箭,雙方尚未接戰,蒙古大軍就會箭如雨下。

2。 投槍:每人攜帶幾十支投槍,蒙古人是多民族混血,身高力大,投擲上百米遠,可穿透鎧甲。

3。 長矛:每人一根4-5米長的堅硬長矛(或者其他長兵器),用於馬上格鬥。

4。 短刀:每人一把蒙古彎刀,鋒利無比,用於近距離搏殺或者地面戰鬥。

5。 戰馬:蒙古軍隊每人至少兩匹戰馬,輪換乘騎可遠距離奔襲或包圍。另有兩匹馬負責輜重。

6。 火炮:蒙古軍隊中有很多漢人和其他中國民族計程車兵,在攻城時用火藥和大炮打破敵人的城牆或城門。

所以,在阿拉伯或者其他戰場上,只要蒙古軍隊出現,所有各國軍隊,望風披靡。

奧斯曼王朝(Ottoman Dynasty)

首都君士坦丁堡,面積510萬平方公里,一戰戰敗解體。1299-1922年=延續了623年。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帝國,源自創始者奧斯曼一世(Osman I,1258-1324年)。這個帝國,與這一地區的其他帝國和國家的種族不同:他們是突厥人,又稱土耳其人。也就是說,現代

形成“民族國家”之後

幾個波斯帝國:伊朗

多批阿拉伯帝國:22個阿拉伯國家

一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

這些國家後來全部信仰伊斯蘭教,所以都被歸為阿拉伯帝國或哈里發王朝(唯一例外是以色列)。

突厥人來自亞洲西部,他們的起源的說法不一。

現在

,“全球正在使用突厥語系的語言的人口約1。9億”

,主要分佈在土耳其(5800萬人),伊朗,

中亞的幾個“斯坦”,中國新

疆等地,如下圖所示: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上圖中的這些突厥語系的國家或人口,有一點相同:信仰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回教)。

奧斯曼帝國的先祖名叫塞爾柱帝國(1037-1194)。

塞爾柱帝國,歷史學的理論歸類為

“中世紀時期的土耳其-波斯的遜尼派穆斯林帝國”(

medieval Turko-Persian Sunni Muslim empire)。

這些突厥騎兵善於作戰,極盛時期如右圖:從波斯,拜占庭,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及其首都巴格達等,都包含在內了。塞爾柱(Seljuk)死後,他的部將和兒子們立刻分裂成很多小國家小軍閥小諸侯,其中很多軍閥歸屬阿巴斯王朝:被阿拉伯文明同化了。在歐洲十字軍遠征中,皈依了伊斯蘭教的突厥騎兵曾經是阿拉伯方面的主力部隊之一。

總而言之,兩河流域及其周圍,幾千年裡群雄戰亂不已,各個民族都來了。

也就是說,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拜占庭帝國,塞爾柱帝國等處於同一時期,外加歐洲十字軍。

過了將近200年,塞爾柱王朝遺留下來的一個小諸侯國在土耳其中部興起:他們圍繞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擴張,由於兩件大事件,使得他們成為再次統一阿拉伯-波斯-埃及地區的大型帝國,奧斯曼帝國:

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Fall of Constantinople)。

1520年:蘇萊曼大帝(Suleiman I,1494-1566),建立法律。

羅馬帝國的後期,分為兩個首都:羅馬和君士坦丁堡。

395年,羅馬城淪陷,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繼續羅馬帝國,當地人繼續自稱羅馬人,史稱東羅馬帝國或者拜占庭帝國(這座城市在希臘時代稱為拜占庭),這個帝國又延續了一千多年。

622年伊斯蘭教誕生,哈里發王朝滅亡了波斯埃及等帝國,但在800多年裡都沒有攻下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扼守著古代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包括著名的絲綢之路,迫使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們不得不繞過君士坦丁堡或者向君士坦丁堡納稅貿易:這裡,也是基督教的東正教中心(羅馬是天主教中心)。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絲綢之路的涵義廣闊:包括了印度,中國,印尼,東南亞等地,與歐洲的貿易。

1453年,第七位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

1432-1481)攻佔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Fall of Constantinople)。從右圖可見:這時的君士坦丁堡四周都被奧斯曼帝國包圍,僅僅控制首都周圍一小片地區(粉色)。

1492年,君士坦丁堡失陷40年後,哥倫布開始航海

“尋找新貿易通道”。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戰,正是

“基督教開始壓倒伊斯蘭教”

的轉折點:

基督教國家開始文藝復興,向南北美洲開拓,繞過非洲與東方貿易。

斯蘭國家開始了嚴謹的

“法制”-

穩定-停滯-衰落-走向沒落。

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尚武善戰,他在位30年,征戰了26年。他對基督教和其他各種宗教都採取了寬容的政策。由於

“沒有法律,就沒有國家”,

仍然屬於軍閥割據而已,於是,攻陷了拜占庭首都的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制定法律。

奧斯曼帝國的立法工作,延續了四代君主,穆罕默德二世去世40年後,第十位奧斯曼蘇丹蘇萊曼大帝在1520年登基後,才最後完成了奧斯曼帝國的立法。

在美國國會,雕刻著23個世界著名立法偉人的浮雕,包括最早的猶太人的法律《摩西十誡》的制定者,以色列先知摩西。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也是歷史上值得紀念的23個著名的立法者(23 commemorating famous lawmakers throughout history)之一。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蘇萊曼大帝

歐洲,從君士坦丁堡陷落後,開

始“文藝復興”和“走向全球”。

奧斯曼帝國,則開始經營原來屬於兩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臘羅馬文明的龐大的地區,伊斯蘭教,基督教-東正教,猶太教,佛教和其他宗教流行的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古代國家所在地。

這項工作極其困難,奧斯曼帝國為了維持穩定,不斷建立和完善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甚至包

括“後宮嬪妃管理制度”:

無所不包的複雜制度使得國家僵化了。

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或Suleiman I,1494-1566)的法制,奠定了奧斯曼帝國的基礎。

蘇萊曼大帝也是奧斯曼帝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蘇丹兼哈里發:1520-1566年,長達46年。

蘇萊曼大帝自幼在蘇丹王宮得到很好的教育

,“會說六種語言”“仰慕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他

多次攻入歐洲腹地,三次兵臨維也納城下,迫使匈牙利帝國納貢,奧斯曼成為歐洲的強權之一。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奧斯曼帝國在歐洲擴張圖: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希臘和巴爾幹半島各國等都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此外奧斯曼帝國佔領了中東和北非各國:南邊到伊拉克等地,西邊到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地。

1530年代開始,蘇萊曼大帝就和法國,英國等聯盟,成為控制歐洲的主要強權之一。

蘇萊曼大帝去世後,他的繼承者繼續進行了一些征伐。

在文化藝術上,奧斯曼帝國的繪畫和雕塑等,遠遠不如歐洲。

但是,在建築藝術上

,“波斯-阿拉伯-印度”建築

風格,達到了巔峰時期。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沙烏地阿拉伯,聖地麥加。各個阿拉伯哈里發王朝都對這個聖地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尤其奧斯曼帝國。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土耳其,塞利米耶清真寺(Selimiye Mosque)的穹頂,修建於1568-1574年,奧斯曼帝國巔峰時期。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印度泰姬陵(Taj Mahal),一般認為是“波斯-伊斯蘭-印度”風格的巔峰之作。建於1632-1653年。建造這座泰姬陵的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 )的統治者也是突厥人,也信奉伊斯蘭教。來自奧斯曼帝國的伊斯梅爾·阿凡迪(Ismail Afandi, a.ka)主要負責設計了泰姬陵圓頂。設計班子裡還有其他奧斯曼設計師。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奧斯曼帝國疆域,在1683年達到巔峰。從上圖可見,兩個哈里發執政期間擴張的領土最為廣闊:

1451-1481年=執政30年,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

1520-1566年=執政46年,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但是,奧斯曼帝國,慢慢衰落了。

300年的擴張,然後是400年的“穩定”和衰退。

同時,歐洲各國開始興起了。透過“控制東西貿易走廊賺錢”已經成為歷史。

例如,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發生了幾次俄土戰爭,奧斯曼帝國的大片土地,丟失了。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保加利亞的女殉難者》(The Bulgarian martyresses),作者Konstantin Makovsky(1839-1915)。在1886年,保加利亞發生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起義,俄羅斯以此為理由,發動了1887-1888年的俄土戰爭。這幅作品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典型宣傳畫,表示俄國發動戰爭的“正義性”,煽動俄國軍民支援戰爭。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1877年7月4日尼科波爾要塞的陷落》(Falling fortress Nikopol July 4, 1877),作者Nikolai Dmitriev Orenburgsky(1837-1898)。描述1887-1888年的俄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在保加利亞的要塞投降的情景。

當時,俄羅斯是落後的。但是,俄羅斯一次又一次打敗了更加落後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和伊朗帝國。

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不斷萎縮:最後,奧斯曼帝國也被徹底趕出了歐洲。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上圖是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勢力範圍:法國拿破崙剛剛失敗,奧匈帝國,普魯士和俄羅斯勢力最大。

後來德意志帝國興起,1870年成立德意志帝國聯邦。

當時,歐洲唯一的穆斯林勢力是奧斯曼帝國,還在歐洲佔有很大的地盤和實力:上圖右下角的黃色部分是奧斯曼帝國,面積和法國一樣巨大。落後必會捱打,100年後,奧斯曼帝國從歐洲消失了,一步一步被驅趕出歐洲了。

1914年,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整整10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奧斯曼帝國已經萎縮成為一個面積很小的穆斯林哈里發王朝,如右圖所示。

更糟糕的是: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站錯隊”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為兩大陣營: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三大帝國等

協約國:俄羅斯帝國,以及英法美中日等

同盟國三大帝國全部戰敗崩潰:德意志,奧匈,奧斯曼。

1914年開戰後,1915年,英法派遣50萬大軍發起直接攻打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加里波利之戰(Gallipoli Campaign)。這場戰役延續了10個月(1915年4月25日-1916年1月9日),英法聯軍傷亡22萬人,奧斯曼帝國傷亡25萬人,英法不得不撤軍。

1916-1918年奧斯曼帝國發生“阿拉伯起義”(Arab Revolt):英國支援和參與起義,準備建立一個從敘利亞到葉門的“獨立的阿拉伯人國家”。這場戰爭中,奧斯曼帝國的很多領土落入英國手裡。

由於奧斯曼帝國屬於突厥人,不屬於阿拉伯人,所以有的資料將其也列為信仰穆斯林的哈里發王朝,有的資料將其單列。

本博文將奧斯曼帝國列為哈里發王朝,同時將另外一個穆斯林帝國,波斯帝國列入另一篇博文。

這樣區分編寫的主要原因為:

遜尼派穆斯林=奧斯曼帝國,一戰後成為土耳其。

什葉派穆斯林=波斯帝國,一戰後成為伊朗。

1919年,一戰結束。奧斯曼帝國戰敗,協約國準備分割這個帝國。

1919-1922年,奧斯曼帝國爆發獨立戰爭:民族主義者希望土耳其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戰爭。

1923年,土耳其成為獨立國家,奧斯曼帝國的哈里發兼蘇丹及家人和重臣等150人被驅逐了。

1923年,土耳其獨立後開始“非阿拉伯化運動”,很多阿拉伯的習俗,被法律禁止或放棄了。

公元622年,伊斯蘭教誕生後,隨之誕生的所有哈里發王朝(伊斯蘭王朝),從此全部消失了。

公元622年,伊斯蘭教誕生後,曾經生機勃勃的阿拉伯文明,變質退化墮落成……不知道怎麼描述。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阿拉伯的“文明”的起源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同源:從猶太教的《聖經》“舊約”開始,但是越走越扭曲了。阿拉伯文明已經不是伊斯蘭教文明的代名詞,而是一種消失的文明,一群靠出售石油維持的落後政權。

來到阿拉伯世界的西方人:也從《聖經》“舊約”開始的基督教敢於面對歷史,面對人性和本性,尤其是三大基督教派中的清教,以大自然為崇拜對

=不斷探索和尊崇大自然的規律和奧秘,生機勃勃發展成為歷史主流。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拋棄阿拉伯“傳統”的伊朗婦女形象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和伊朗(波斯帝國),雖然也信仰了穆斯林,但是都先後拋棄了阿拉伯文明:已經不再是文明瞭。只剩下22個阿拉伯聯盟國家繼續愚昧落後到2011年1月為止。

2011年,一

戰結束近百年後,中東北非22個阿拉伯國家全部出現改革甚至革命:“在

Facebook,Twitter

和其他電腦工具以及歐美電影電視等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年輕的一代穆斯林“普遍不願意繼續維持舊的傳統和習俗,這些改革運動都是自發的”“這些運動可能長期的,反覆的進行下去”。

伊斯蘭世界,“改革的未來走向,尚不清楚”。

伊斯蘭世界,“永遠也不會回到從前了”。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