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由 幻宇新說 發表于 遊戲2022-07-18
簡介金庸有句話說的很對,令狐沖的確不是政治人物,他也確實沒有啥參與政治的實際能力,但金庸卻又偏偏把令狐沖當成“政治人物”或者工具人在實際使用,寄託著他自己夢寐以求卻又不著邊際的“政治yy夢”

對付鬼仙用什麼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作為金庸武俠的曾經鐵粉,我大概已經有七八年沒有再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了。

原因無它,隨著年紀漸長,越來越覺得金庸武俠的不真實,同百年來的大多數通俗小說一樣,金庸武俠也是架空多過現實,想象多過真實,也許作為消遣問題不大,但再當真,未免有“裝孫子”之嫌。

何況,僅論娛樂價值,金庸武俠也已經不足以娛樂現在的我,這恐怕是“鐵粉”時的我,從未想過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我也常看看網上對於金庸武俠的評價,觀察有啥新的變化,沒想到一個較顯著的現象是,以前備受喜愛的令狐沖,居然遭受廣泛質疑,而“偽君子”嶽不群,卻大有被“洗白”的趨勢。

我所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是現在的武俠粉絲,確實都更“現實”了。無論是老粉因為年紀和閱歷的增長,還是新粉因為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實質都是在此。

其中最突出的關鍵詞是:責任感、擔當精神、實際能力。

這著實擊中了令狐沖的軟肋,無論是作為華山派大弟子,還是恆山派掌門,令狐沖的表現都與其身份、立場嚴重不符,實際都沒盡到真正的責任。至於遇事就喝酒擺爛,更跟“擔當精神”八竿子打不著。

以至於有人說“我上我也行”,反正有“獨孤九劍”的加持以及作者的開掛。細思想想,金庸武俠那麼多男主角,還真是隻有令狐沖的“世俗成就”,與其本人的性格和現實能力並無多少直接關係。

相反,嶽不群為了危機中的華山派“負重前行”,甚至不惜自割,很能獲得現代人的“共鳴”。

甚至於連他做過的那些壞事,比如殺了“二定”、幾個徒弟,都能給搞成“懸案”。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其實吧,我現在的真實看法:所有這些爭議的源頭,應該還是出在作者金庸的身上,創作上出的問題。

《笑傲江湖》是一部相當彆扭的小說。就其創作主旨來說,是想表達政治鬥爭中“隱士”的可貴,其他人都是野心膨脹、勾心鬥角、蠅營狗苟,只有主角無意於此,所以才能“笑傲”江湖。

但是,隱士是什麼?

是拒絕出仕,拒絕參與政治鬥爭,這才是一個人能被稱為“隱士”的真正前提。

正如令狐沖身上所蘊含的“魏晉風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嵇康,那是鍾會怎麼再三邀請,他都拒絕出仕,絕不出來陪你們玩。

從一開始就把“參與”的可能性徹底掐死!

這才是真正的隱士。

但是令狐沖呢,雖然他被作者定位為“隱士”,可是,他卻全程參與了書中所有的重大事件,甚至以其被賦予的超能力,對很多事件的實際發展起到了重要甚至關鍵的改變作用。

所謂“論跡不論心”,無論令狐沖內心怎麼想、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都不重要,根本改變不了他做出過的“實際貢獻”。

這就好比諸葛亮的出山,徹底攪動了歷史風雲,至於他內心還有功成名就後歸隱山野的夙願,這個有啥關係麼?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所以,《笑傲江湖》真正彆扭在於,讓一個“隱士”實際出了山。他實名令狐退,卻非得改叫令狐沖。

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而且是無法調和的。從創造角度,是最初的設定就出了根本問題。

更尷尬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金庸越想塑造令狐沖身上的“隱士”精神,令狐沖這個角色就會越顯彆扭與分裂。

嘴上、心裡天天喊著我是隱士、我要歸隱、我其實根本不感興趣的,可是,政治鬥爭的大事、正事卻一件沒少參與,還乾的不亦樂乎,這是精神分裂還是偽君子呢?

甚至都有“既做XX又立牌坊”的嫌疑吧?

《笑傲江湖》中不是沒有真正的隱士,但恐怕也只有一個,就是那個挑著扁擔賣餛飩的何三七,看看他吧,雖然也有武功,也常“十處打鑼九處有他”,但人家就是全程選擇“吃瓜看戲”,從來不真正摻和進來。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令狐沖、任盈盈、莫大這些人,以他們的武功和地位,如果真想做隱士、閒雲野鶴,不信他們連個何三七都做不成。

更彆扭的,為了體現令狐沖“隱士”的某些重要特質,勢必要塑造他的瀟灑、無拘無束、無所不可,但在實際體現中就自然成了立場不堅定、是非不分、從不主動擔當、毫無責任感,具體表現要麼是無頭蒼蠅般在正邪勢力間亂竄,要麼是被別人當猴遛,要麼就是直接擺爛。

別人都有堅定立場,就他“兩面逢源”、左右通吃。

所以令狐沖才會完全“忘卻”他身為華山派大弟子的責任,讓嶽不群逐漸失望;他也會為個小師妹就“忘卻”身為恆山派掌門的責任,辜負了方證沖虛尤其是定閒的囑託。

至於結交田伯光等邪魔外道,相比結交任盈盈、向問天乃至任我行,那還算叫事麼?

金庸有句話說的很對,令狐沖的確不是政治人物,他也確實沒有啥參與政治的實際能力,但金庸卻又偏偏把令狐沖當成“政治人物”或者工具人在實際使用,寄託著他自己夢寐以求卻又不著邊際的“政治yy夢”。

這才是令狐沖這個人物形象註定產生諸多爭議的根源。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咱們客觀說,令狐沖也的確不配做政治人物,讓他“出山”也實在難為了他。

令狐沖要是能真正“自我覺醒”,他首先最該拒絕的人,難道不正是創造了他的金庸麼?就像嵇康拒絕鍾會那樣。想想是不是呢?

而在政治活動中出現令狐沖這種人,還能讓他“蹦躂”那麼久那麼歡,也是書中其他政治人物的恥辱與無能。

這也是接下來我要講的,要說金庸先生(尤其是查良鏞先生)完全不懂政治,肯定是過分了,但起碼他沒在小說中表現出相應合格的認知。

這體現在嶽不群乃至左冷禪等很多政治人物的塑造上。

金庸本意是要塑造一個“偽君子”式危害巨大的政治人物,甚至我們可以指出某些原型,比如王莽、曹操、嚴嵩之類,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看似偉光正其實內裡包藏禍心。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但是在嶽不群的塑造上,金庸偏偏疏忽了對於嶽不群以及華山派的“基本盤”打造,即嶽不群作為政治人物的基本正面能力。

如果嶽不群真如書中所刻畫的那樣,只是為了保住掌門之位,就開革有威脅的同輩師兄弟,後來甚至不惜開除令狐沖,反正只要我是掌門,華山派就算是“夫妻店”,也都無所謂。

甚至,為了穩住“五嶽派”掌門的權位,他不惜讓五嶽弟子自相殘殺,造成門派實力嚴重損毀。

就問,這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能幹出來的事?

他到底是在圖什麼?就是為了保住權位,然後成為孤家寡人、光桿司令?那他就算成功,又能幹多久?

教員有言:“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從這一點來說,嶽不群幾乎連一個政治人物的基礎門檻都沒摸到,更不要說登堂入室。

這當然不是金庸的初心,然而由於筆力限制,尤其是對政治的認知不足,實際成品就成了這樣一個同樣會衍生巨大爭議的角色。

這個不足,正如很多人已經指出的,便是對政治的偏見,看不到或不願看政治的正面、陽謀面,認定政治就是陰暗的,處處陰謀詭計、勾心鬥角,參與的人自然也就是壞人居多。

同樣的“政治人物”衡量標準,放在左冷禪身上也能體現出來。

因為從團結盟友的角度,你會發現,他所謂的“五嶽並派”大戰略,壓根就是昏招,就算他成功了,他又實際得到了什麼?

正如書中所寫,“五嶽並派”,就是五嶽劍派內部內訌、自相殘殺的過程,是五嶽劍派整體實力的嚴重虧損。

假設左冷禪最終成功,當他進行再下一步的計劃時,他是否就會發現自己的愚蠢?明明“五嶽盟主”就能開始啟動的事,幹嘛還要費勁巴拉的去搞內訌、自廢實力?

如果只是為了個“五嶽派”的唬人名頭,那有個成語最適合形容——“慕虛名而處實禍”。

一般讀者都認為左冷禪比嶽不群更“雄才大略”,其實他是個徹底的糊塗蛋,戰略上完全蹩腳的角色。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這也是我想說的最後一點,相比對於政治的認知不足,金庸對於所謂的國際局勢及戰略,也有純屬外行之嫌。

當時江湖的大格局,是正邪對抗,是武林正派對陣日月神教。作為“橋頭堡”的五嶽聯盟,實質是一個合縱組織,在沒有徹底消滅日月神教這個基礎生存威脅前,它們的上策從來都是抱團取暖。

尤其是在整體實力尚有不足時,不一致對外,反而內部開啟“並派”模式、自相殘殺,這不是純正的戰略昏招、只能是“親者痛、仇者快”麼?

反正我不明白任我行為什麼要戳穿左冷禪,讓左冷禪徹底幹成功,難道不才是日月神教最希望看到的麼?

日月神教數十年來都幹不掉、拆不散的“五嶽劍派聯盟”,居然讓左冷禪和嶽不群從內部給徹底幹廢了。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倆貨是日月神教安排來的臥底吧?

相比嶽不群,左冷禪才是更不夠格的政治人物。他正常的戰略決策,應該是率領五嶽劍派,聯合武林正派,首先幹掉日月神教,然後再收拾武林正派。

如果他最終能幹掉少林武當,相信“五嶽並派”都不用再花費絲毫力氣,甚至它們都會搶著加入、勸進。

而方證沖虛也是一對老糊塗蟲,這倆人明明擁有更強大的實力,居然能坐視左冷禪一直肆意妄為,從不加以實際反制,甚至到“並派”大會時都拿不出什麼實質對策,這個戰略觀和反應能力也是挺醉人的。

這就好比冷戰時,美英坐視法國去一統西歐,打的熱火朝天,就問蘇聯歡不歡迎?美英又會不會施加反制?

所以,《笑傲江湖》整篇故事最核心的“五嶽並派”設定,就根本不成立。

這部號稱寫“普遍政治現象”、“政治人物”的小說,就沒見到幾個合格的政治人物,也沒體現啥高明的政治理念或舉措,可取的大概也就只剩下“打的挺熱鬧”,以及一個無資格參與的局外人尚屬可憫的“政治黃粱夢”。

為什麼這些年對於令狐沖、嶽不群的評價幾乎要逆轉了?

至於定閒、定逸的死,也是一筆糊塗賬。從嶽不群的角度出發,如果他不贊成並派(這應是他的理智選擇),那麼定閒就是他必須爭取的盟友,他不可能殺定閒。

就算他贊成並派,他也沒必要在“並派”大會前冒險去殺定閒二人啊,輪得到他幹麼?幹嘛這麼上杆子?留給左冷禪去處理不香麼?

實際可能出現的後果,最能說明嶽不群這一決定的愚蠢。

試想一下,如果定閒不做謎語人(這可非嶽不群所能左右),直接說出兇手,嶽不群想多活一天,方證沖虛尤其是左冷禪也不允許啊。

尤其是左冷禪,肯定得說句:“謝謝嗷!正愁拿你倆都沒辦法呢,真是好事成雙啊!”

所以,這是嶽不群所能做出的正常決策?除非他昏了頭了。

相比較下來,還不如相信就是任我行、向問天、任盈盈三人幹掉了定閒、定逸——

“左建國同志看上去黔驢技窮了,拿倆老尼姑徹底沒辦法了,那我老任就代表組織出面,幫他一下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