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原】俗語小識|貼船下篙

由 土地上的那些事 發表于 遊戲2022-07-17
簡介這個“貼船下篙”分寸的拿捏,最為考驗“說合”人的本事

黎篙怎麼做

這是

村莊物語

第268篇原創推送

皖北一地,雖無江南水鄉的清麗,但也是河湖密佈,溝溝汊汊不少。

從前,淮河、潁河四季通航,水運發達,船隻穿梭。到得河湖的所在,打魚的小船兒,在湖面上晃盪,頗具水鄉的韻味。

船上有槳。那是擺船的必備工具。有錨。那是船靠岸,固定船隻的必備工具。船上還常備一根長長的木棍,那便是篙了

篙,用來撐船。在一些小溝小汊,水不深。槳,不一定就派得上用場。只一根篙,就行了。用它來撐船,調整方向,既方便,又省力氣。

舊時的漁家,都懂得一個常識:下篙撐船,必定貼著船。這樣,才能使得上勁。如果下篙離船遠了,那篙夠不夠長屬又一說,即使夠長,撐船人的力氣,也會使不上。

由此出發,皖北農人就把“貼船下篙”說成了一句俗語。並且舉一反三,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一個“貼船下篙”的講究。

鄉間的集市上,買和賣的雙方,會因為價錢的高低,爭執起來。賣的,嫌便宜;買的,自然就嫌貴。有的,會因為一言不合,散了生意。這時候,往往會有人在雙方之間,拉個勾,打個圓乎。也就是這頭說說,那頭說說,目的只有一個,把一樁差不多的的生意,做成。

但皖北鄉人的打圓乎,有一個基本的原則:貼船下篙——不能讓賣的吃大虧,也不能讓買的心裡過不去。也即讓雙方都覺得,不是太離譜。只要買賣兩方都能朝著中間靠一靠,一樁小生意,就八九不離十了。

從前鄉間的熟人社會,出現了小矛盾、小糾紛,怎麼解決?一般都不是吵吵著“見官”,很少找政府評理。而是其中的一方,請託出來“說風了事”的人。這樣的人可不簡單。他或者德高望重,或者有幾把刷子,鎮得住場面。

但他也不是以勢壓人的。而是採取“說合”的辦法:這一頭退一步,那一頭也退一步。佔了便宜的,說句軟話,低個頭;少許吃了虧的,也不能拿個不字當理,一步不讓。最後,“說風了事”的人做個見證,糾紛的各方握手言和。為鄰為友上,從前咋著還咋著,應該咋著還咋著。

有一些複雜一些的“說合”,能來來回回歷經好幾個回合。但每一回合,都得“貼船下篙”才行。這個“貼船下篙”分寸的拿捏,最為考驗“說合”人的本事。拿捏得穩,準,妥,糾紛的各方,心中才服氣。

在我看來,皖北農人做人做事上,大都拿“貼船下篙”當成一把尺子。他們樸實厚道,心中沒有彎彎繞,更沒有隱藏起來的“心窟窿眼”。不貼船就下篙的事,離譜萬里的事,他們做不出來,更不屑一做。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