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十年斂芒靜守 和萬物以為香

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飲食2022-07-11
簡介在中山,有一對堅持手作和香十年的手藝人華松夫婦,致力於將中國傳統香文化融入當下的生活,並調製出了多個原創香方

薄荷香膏都有什麼藥

和香,也許對今天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實際上,中國從古到今的香品始終是以和香的形式存在。和香是我國傳統制香工藝的核心,簡單來說,它就是用多味純天然香藥調和而成的香。但它又並非那麼簡單,僅其中一個“和”字就蘊含了古人無限的深意,蘊含著“和道”之美。

在中山,有一對堅持手作和香十年的手藝人華松夫婦,致力於將中國傳統香文化融入當下的生活,並調製出了多個原創香方。華松的工作室坐落在ART中山生活哲學文創園,書有“華香”二字的小屋幽靜而獨立。走進小屋,馥郁的嫋嫋沉香撲鼻而來,讓人愜意心足。身著傳統漢服的華松夫婦席地而坐,焚香品茗,見客人到來便露出一抹予人安定的笑容,一如銅香槽裡靜默起煙的沉香。

當中醫碰上香道 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華松生於中醫世家,從小對各種藥草充滿好奇心。他在中國中醫藥領域最高學府——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了五年中醫,畢業後在家鄉貴州的醫院當了幾年醫生。1999年,華松“為了自由”南下中山做媒體策劃,期間他開始接觸香文化,並協助朋友成立了中山市沉香協會。

中山被譽為“中國沉香之鄉”,她的古稱“香山”就是因盛產沉香而得名。中山是香文化的沃土,首箇中華香文化傳播基地便落戶於中山。熟悉中醫的人一般都聽說過“配香即配藥”,香與醫,雖是兩個不同的行當,但配香之香藥皆中藥,具藥性。常見的配香、和香,就是配藥性、調功效。

學中醫出身的華松在中山遇上香道後有了施展才華的空間。十年前,出於濃厚的興趣使然,華鬆開始運用自己的中醫學識製作純手工、純天然的和香產品。“現在有些流水線香水為了追求更長的留香時間採用了很多化學新增,味道更濃更重了,但聞起來卻並不舒服,這是違背自然的。而純天然的和香雖然留香時間相對比較短,但符合綠色發展理念,對人體也更加有益。”華松說,純天然的香品對生產要求很高,目前難以找到合適的工廠量產,因此他個人工作室裡的香品幾乎全是他和妻子馬惠紅手工製作而成。

純手工、純天然意味著時間及用料成本的增加,但華松逆商業化潮流,也不做“爛大街”的產品,只沉心於和香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十年來,斂芒守靜的華松以深厚的中醫知識為基底,憑藉著對香道的熱愛和骨子裡的執著,不追求鉅額利潤,只投身於和香文化的推廣,道阻且長,但他相信行則將至。

和萬物以為香 融入中山自然元素

華松告訴記者,調製和香的天然原料有很多,除了沉香,常見的芳香植物如陳皮、薄荷、藿香、艾葉、香茅等都可以是原料。和香最廣泛的形式便是線香,此外還有固體香膏和常見的香水。

其實製作和香的工序並不複雜,關鍵就在於香方。香方考慮的不僅是藥性相合,更重要的是要考慮調和後的香品如何與人和合、與道和合。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皆善制香,而且都有自己獨特的香方。明代文學家屠龍曾就蘇軾先生合香和品香的境界作總結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數年前,華松積極探索創新,開始調配自己的原創香方,現在他甚至能根據一首詩定製出專屬的香品。

自己配料調香,又是個新境界。在華香工作室一角,身著水藍色新唐裝的馬惠紅正在手工搓制沉香線香,舉止溫婉、淡雅且恬靜。她依照香方的逆序,用香勺將沉香粉和用於黏合的楠木樹皮粉按比例勺入香盤,加入適量清水後用香勺攪拌均勻,和成香泥,繼而開始下手輕捻,用指腹柔力將香泥搓成長條狀,再用香鏟分段切成小香丸備用。

依次把小香丸搓成長度約10釐米的短線香,在天氣較為乾燥的金秋十月,將手工線香置於通風處自然晾乾,兩三天即出成品。和機器生產的線香相比,手搓的線香品質更為上乘,香氣更加醇厚。馬惠紅現場點燃了一支線香,嫋嫋的煙氣緩緩流動,聞起來神清氣爽。

每件獨出心裁的和香產品都蘊藏著華松夫妻二人思維跳動的韻律,唯一且不可複製。手工賦予和香靈魂,無限接近完美,卻又允許具有審美意義的缺陷存在。

和萬物以為香,華松夫婦在各種香藥的交相輝映中找到共鳴感和歸屬感。近年來,他們研發出數十款別具匠心的和香產品。“以天地山川之味,擬四時變遷之氣;以四時變遷之氣,調身心情緒之氣。”華松用和香再現山水之味、節氣之味,他認為:“中華文化的芬芳蘊藏在光陰裡;春華秋實,夏蟬冬雪,四季的變遷不僅是光陰的輪迴,亦是時空的流變。一年,是四季,亦是二十四節氣。”以此為靈感,華松調配出“春夏秋冬”以及“二十四節氣”系列和香產品,廣受歡迎。

“接下來,我們會推出更多原創定製香方,並考慮結合中山本土文化鑽研城市味道香水。”華松夫妻打算開展中華香文化親子研習班,傳播推廣和香之道,引領更多人在一炷香、一杯茶、一本書中品味帶有東方意境的閒適生活。

審讀:喻方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