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父親臨終時,司馬遷承諾完成《史記》,沒想到會受奇恥大辱

由 金娃趣談 發表于 飲食2022-05-18
簡介1、司馬談沒完成的事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了司馬家族世代掌管周史的史實:

腐刑司馬遷是什麼刑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病重,司馬遷趕去探望。

彌留之際,司馬談對沒有完成的史書念念不忘,他抓著司馬遷的手,哭著囑咐道:“我們的祖先曾經是周朝的史官,很早就聲名遠揚。我在本朝擔任太史,可是卻沒有完成史書的

編撰

,我想起來就覺得惶恐不安。我死之後,你會被任命為太史令,你一定要完成史書的

編纂

!”

司馬遷跪在父親床前,流著眼淚說道:“我雖然愚笨,但一定好好整理您和各位先人留下的史料,不敢有所缺漏!”

不久,司馬談就去世了。三年後,司馬遷果然被任命為太史令,他始終牢記對父親的承諾,專心編寫《史記》,可是沒想到,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他遭受奇恥大辱,他只能忍辱含垢,歷盡艱辛才完成了父親交給自己的使命。

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

1

、司馬談沒完成的事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了司馬家族世代掌管周史的史實:

……當週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司馬家族曾經世代掌管周史。

到周惠王和周襄王時期,司馬家族離開周朝國都,去了晉國,後來又隨著晉國中軍元帥逃到秦國,遷居到了少梁。

父親臨終時,司馬遷承諾完成《史記》,沒想到會受奇恥大辱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朝曾經擔任五大夫,這時候的司馬家和編史已經沒有多少關係,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才又做回和歷史有關的職位:太史令。

太史令是漢武帝時新設的官職,負責掌管天時星曆,還負責記錄、

蒐集

和儲存典籍文獻,這正是歷代史官的職責。漢武帝知道司馬談出身史官世家,於是就任命司馬談擔任太史令。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也就是從公元前14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110年,司馬談一直擔任太史令。

擔任太史令,顯然正是司馬談的興趣所在:

他很早就有撰寫一部通史的想法,所以在擔任太史令的這段時間裡,除了完成記錄工作之外,他還廣泛蒐集和大量閱讀圖書文獻資料,準備開始通史的撰寫。

然而,天

不遂人願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準備赴泰山封禪,司馬談作為太史令,參與制定了封禪儀式的一系列禮儀,可是在跟隨漢武帝前去封禪的途中,司馬談突發疾病,不能跟隨漢武帝前行,只好停留在洛陽。

此時司馬遷正奉命西征,他完成任務後來到洛陽,連忙趕去探望病重的父親。

司馬談自知病重難治,見到司馬遷之後,他想到自己還沒有開始撰寫的通史,心裡覺得十分遺憾,他抓著司馬遷的手囑咐道:“我們的祖先曾經世代擔任周朝史官,早在上古虞舜時期就聲名遠揚。現在我在本朝擔任太史令,可是卻還沒有完成史書的

編撰

,想到這件事我就十分惶恐。

我死之後,你一定會被任命為太史令,可以延續我們家族的使命,你一定不要忘記完成我想完成的著作!

孝道,開始於侍奉雙親,然後侍奉君主,最終是在社會上立足。而揚名後世,使父母榮耀,才是真正的大孝!”

對於自己沒來得及開始撰寫的史書,司馬談對司馬遷再三叮囑,《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談最後的囑託是: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

因為沒來得及記載當朝君王的賢明、臣子的忠正,司馬談滿懷遺憾與惶恐,他希望司馬遷能夠繼承自己遺志,時刻想著要完成一部史學著作。

司馬遷跪在父親床前,一邊哭一邊連連答應:“我雖然愚笨,但一定好好整理您和先人留下的史料,不敢有所缺漏!”

不久,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把父親的囑託牢牢地記在了心裡。

2

、司馬遷擔任太史令

司馬遷從小就接受父親的指導,很早就開始讀書學習,他10歲就能閱讀和背誦《尚書》、《左傳》、《國語》這些經典書籍,聰明穎悟非同一般。

司馬遷20歲的時候,父親指導他到各地去遊歷,他到過很多與歷史名人有關的地方:屈原沉淵的汨羅江、楚漢相爭時的戰場遺蹟、春申君黃歇的宮室等地,都留下了他探尋的身影。在遊歷的同時,司馬遷也蒐集遺聞古事,既增長見聞,同時也為

編撰

史書做準備。

父親臨終時,司馬遷承諾完成《史記》,沒想到會受奇恥大辱

江景

完成遊歷之後,司馬遷回到京城,被漢武帝任命為郎中。司馬遷在京城任職,得以結識更多賢才,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子的後人,孔安國。

司馬談去世三年以後,司馬遷果然被漢武帝任命為太史令,這一年他38歲。

擔任太史令,就能夠接觸到一般人見不到的國家藏書、檔案等,司馬遷手頭的資料更加豐富,他籌備已久,終於能夠有機會完成父親的遺願。

3

、為李陵受辱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的撰寫,這就是後來的《史記》。

從小閱讀背誦的經典、遊歷過程中增長的見識、父親以及各代先人的資料,所有這些匯聚成為精闢有力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舒展、啟用,成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些遠古人物從傳說中來到司馬遷的筆端,酣墨淋漓,融入到用文字構成的歷史長河之中。

父親臨終時,司馬遷承諾完成《史記》,沒想到會受奇恥大辱

《史記》五帝本紀

那幾年時間,司馬遷肯定過得很舒暢:他遊走於歷代人物之中,他們對於他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熟悉他們的文章,熟悉關於他們的記載,他和他們熟絡地對話,好像中間沒有任何時間的阻隔。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公元前99年,李陵謝絕了漢武帝讓他為李廣利運送輜重的旨意,他主動請求帶領五千精兵攻擊匈奴,漢武帝欣然應允。

結果,李陵以少量兵力對敵匈奴主力,寡不敵眾,傷亡眾多,副將戰死,李陵下馬投降。

訊息傳來,文武大臣都對李陵痛罵不已,可是,當漢武帝問司馬遷對此事的看法時,司馬遷卻回答得十分客觀,他認為:“李陵孝順母親,為人講信義,奔赴國家危難奮不顧身,他所表現的正是國士之風。這次他雖然戰敗,但是他以五千人馬抵抗數萬敵人,敵人死傷無數;他弓箭用盡,走投無路,即使這樣仍然帶領士兵赤手空拳與匈奴對敵,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現在他雖然投降匈奴,應該只是為了保全自己,以後會找機會報效大漢的。”

司馬遷想給李陵爭取機會,可是緊接著傳回來的訊息卻直接打臉:漢武帝派公孫敖去迎回李陵未果,回報訊息是李陵正在為匈奴練兵以對抗漢朝。

漢武帝震怒,他當即下旨族了李陵家,同時以“誣罔”罪將司馬遷投入監獄。

“誣罔”之罪是大不敬之罪,按律應斬。

按照當時的律法,司馬遷有三種選擇:一是接受斬刑;二是拿錢贖罪;三是接受腐刑。

司馬遷想起父親的遺願,他傷心地意識到:自己一定不能死,因為《太史公書》還沒有完成!但是,他家中並沒有多餘的錢財可以為他贖罪,萬般無奈之下,司馬遷選擇接受了腐刑。

接受腐刑,意味著短暫的疼痛過後,還要長期承受別人嘲笑的目光。對於出身於史官之家、從小飽讀詩書的司馬遷來說,後者顯然比前者更難忍受。

但是,為了能夠保住性命去完成《太史公書》,司馬遷忍下了這份屈辱,換取了繼續撰寫史書的時間。

4

、成而雪藏

獲得自由後的司馬遷繼續撰寫《太史公書》,身體的不便和外界的侵擾隨時存在,他只有用古人的先例勉勵自己,他寫道: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追憶先賢,幾乎每位偉大人物成就取得的背後都伴隨著厄運,沒有誰能夠輕鬆順暢地邁向成功的頂峰。

他釋然了,雖然眼中含滿了淚水,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手中的筆自由地遊走。墨跡點點,飽蘸的又何嘗不是他心頭的苦,眼中的淚?

公元前91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太史公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父親臨終時,司馬遷承諾完成《史記》,沒想到會受奇恥大辱

宋刻十行本《史記》

然而,即使是完成,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此書能夠順利面世。因為此書被指責為對抗漢朝正宗思想的異端,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史記》一直被視為“謗書”。當時,即使貴為諸侯,也沒有機會能夠看到全版的《太史公書》。

轉機出現在楊惲被封為平通侯以後。

5

、楊惲的功勞

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他的母親是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楊惲從小就很喜歡學習,司馬英就把珍藏的《太史公書》拿出來讓他閱讀。

楊惲研讀《太史公書》,一讀之後十分喜歡,經常被書中人物和故事所感動,但是當時他人微言輕,沒力量也沒勇氣推廣這本書。

公元前74年,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前66年,楊惲有功,漢宣帝封楊惲為平通侯。楊惲認為如今朝政清明,應該讓外祖父的這部鉅著見諸天日,於是他就向漢宣帝上書,獻出《太史公書》,讓它得以公開發行。

《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被塵封了20餘年之後,終於得到了

面世

機會。

點校本《史記》,更好讀,更易懂:

父親臨終時,司馬遷承諾完成《史記》,沒想到會受奇恥大辱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平裝全10冊)

檢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