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咸豐之後,皇帝為何拿總督、巡撫沒有辦法?

由 左都御史 發表于 飲食2022-01-05
簡介然而,在湘軍初期,在曾國藩沒有出任兩江總督之前,湘軍卻處於“客軍”的地位,要受制於地方督撫,這主要是因為曾國藩只是一個在籍侍郎(後來補授兵部侍郎),沒有地方行政權,在駐軍、籌餉等方面都要依靠地方官,而地方官大多不肯合作

無屬性清流派什麼意思

我們都知道,清代的地方最高長官為總督和巡撫,總督為從一品,巡撫為正二品,但總督並不是巡撫的上級,遇有意見不合,須請皇帝裁斷。在督撫之下,又設布政使和按察使,分管一省的行政和司法刑獄。

咸豐之後,皇帝為何拿總督、巡撫沒有辦法?

雖然表面上來看,總督是地方的最高長官,但是省一級的文武官員並不向總督負責,而是向皇帝負責,因此地方在實際上並無最高長官,只是承旨辦事人。

清代在入關以後,軍權一直牢牢把控在中央和皇帝的手裡,但這種情況在咸豐、同治時期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逐步被削弱,以督撫為中心的地方分權體制逐步加強,其中軍權的分散更是十分嚴重。

清朝的正規軍是八旗和綠營,稱之為經制之兵,其兵額、兵餉、軍械、駐防、武官設定和任免等均有定製,由兵部統一管理,但是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曾國藩編練的湘軍崛起,改變了這一現狀。

咸豐之後,皇帝為何拿總督、巡撫沒有辦法?

起初的湘軍並不是正規軍,而是鄉勇,它的兵額、編制由曾國藩自行決定,軍械和兵餉也是自籌,因此它具有明顯的私屬性質。

然而,在湘軍初期,在曾國藩沒有出任兩江總督之前,湘軍卻處於“客軍”的地位,要受制於地方督撫,這主要是因為曾國藩只是一個在籍侍郎(後來補授兵部侍郎),沒有地方行政權,在駐軍、籌餉等方面都要依靠地方官,而地方官大多不肯合作。

咸豐五年,曾國藩在江西與太平軍作戰時,就因為受到地方官的排擠而萌生退志。但是咸豐十年他出任兩江總督之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他既有一支聽命與他的軍隊,又有地方行政權,募兵、籌餉、駐軍、作戰,一切都自行做主,這時他真正掌握了兵權。

咸豐之後,皇帝為何拿總督、巡撫沒有辦法?

不僅僅是曾國藩,由他舉薦的安徽巡撫李續宜、江西巡撫沈葆楨、浙江巡撫左宗棠、江蘇巡撫李鴻章也都是集政權與兵權於一身。

本來,按照總督和巡撫的職權分工,總督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巡撫掌管民政,但軍興以來,清廷不得不授予巡撫軍權,以便使一省的長官巡撫能夠親自指揮軍隊,從而有效地對付太平軍。

但是,這樣一來,巡撫和總督的職權就沒有什麼分別了,提督和總兵在事實上已成為巡撫的下屬,巡撫在省內為軍隊籌餉,這就增強了軍隊的私屬性質。

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湘軍和淮軍都進行了改革,變成了正規軍,但是它們的“兵為將有”的私屬性卻難以改變。即使非湘非淮的督撫,也處心積慮地效仿曾國藩、李鴻章的做法,力求掌握一支自己的軍隊。

咸豐之後,皇帝為何拿總督、巡撫沒有辦法?

後起的張之洞就是一個例子。張之洞本是清流派,沒有軍事經歷,但是他出任山西巡撫後,便奏清編一支練軍,由地方政府統管。他在署理兩江總督時,又編練自強軍,自強軍的軍餉一部分來自省庫,一部分來自蕪湖米釐,這就使自強軍也成為歸地方統管的軍隊。

正規軍的地方化和私屬化傾向的不斷加強,逐漸削弱了清廷對軍隊的控制力度,甚至調動不了地方軍隊。早在咸豐十年就發生過湘軍不肯北山勤王的事情,那時英法聯軍攻佔了北京,咸豐皇帝西狩,命令各地總督、巡撫、將軍率兵勤王,但曾國藩以各種理由推脫,未派一將一兵。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日本侵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軍港,被困在港內的北洋水師焦急待援,清廷旨命貴州、安徽、浙江等省火速派軍前往,但是各省卻為儲存自己的實力,或遲遲不動,或緩緩而行,直到威海衛陷落,也沒有一支援軍趕到。

咸豐之後,皇帝為何拿總督、巡撫沒有辦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清廷旨命江南各省督撫派兵北上勤王,但他們充耳不聞,清廷無可奈何。

時人批評這種現象說:“一兵、一卒、、一餉,朝廷皆拱手而待之督撫”。後來各省督撫們也逐漸成為民國初的軍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