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溫病條辨--杏仁湯

由 歷史奇案疑雲 發表于 飲食2021-12-26
簡介肺瘧雖雲易解,稍緩則深,最忌用治瘧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湯,蓋肺去少陽半表半里之界尚遠,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湯輕宣肺氣,無使邪聚則愈

怎麼煮杏仁好吃

杏仁湯是溫病伏暑上焦篇一個治療瘧方劑,跟桑菊飲,桑杏湯,各有所側重,臨床必需明辨各方適應症。

瘧為病名,即瘧疾。《黃帝內經素問·瘧論》:“夏傷於暑,秋必瘧。”又:“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俗稱打擺子。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溼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覆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發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於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

溫病條辨原文:五二、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瘧,杏仁湯主之。

肺瘧,瘧之至淺者。肺瘧雖雲易解,稍緩則深,最忌用治瘧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湯,蓋肺去少陽半表半里之界尚遠,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湯輕宣肺氣,無使邪聚則愈。註解:肺瘧為病證名。五臟瘧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治宜桂枝加芍藥湯等。五臟瘧即五臟瘧疾,指肺瘧、心瘧、肝瘧、脾瘧、腎瘧。吳鞠通解釋說肺瘧意義在於區分少陽瘧,因此解釋肺跟少陽差得很遠;雖然有寒熱往來也不能從少陽治療。

杏仁湯方

(苦辛寒法)杏仁(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桑葉(一錢五分) 茯苓塊(三錢) 白蔻皮(八分) 梨皮(二錢)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青龍試注:桑菊飲是風熱外感犯肺,桑杏湯是燥熱犯肺,杏仁湯是伏暑邪氣犯肺,暑必挾溼,因此杏仁湯側重清熱祛溼宣肺止咳。故而用桑葉杏仁連翹輕清宣肺止咳,黃芩入裡清熱,白寇茯苓化溼辛淡健脾胃利水餘下;梨皮清肺潤燥。梨皮《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腎益陰,生津止渴,除煩去溼。’本方雖然治肺兼顧中下焦,三焦分治典範。適應症:

據臨床所見,尚有寒熱如瘧,汗出熱解,汗出不能下達至腳,唇、喉、齒乾燥及口中粘膩,舌苔或較厚、或兼幹,脈浮等溼熱傷津的症狀。

方證來源:考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有:

張(嫗) 暑風入肺成瘧。淡黃芩 杏仁 滑石 橘紅 青蒿梗 連翹

青龍試注:吳鞠通在此方基礎去了青蒿梗,橘紅,加了桑葉梨皮,從肺論治。而青蒿梗走少陽,葉天士從足少陽太陰肺論治。吳葉思維各有特點,臨床可以斟酌選用。【驗案精選】1。發熱(1)支氣管炎性發熱侯某,男,21歲。就診時間2006年5月14日。4天前無明顯誘因自覺胸骨右側疼痛,繼則發熱達38℃,於門診靜脈輸液(抗生素藥名不詳)2天,熱不見退,昨起兩顳側頭痛,發熱至39。3℃,身作冷伴寒戰,有輕度咳嗽,但咳則胸骨右側疼痛更甚,咯痰少,無胸悶氣短,無呼吸困難,今晨腋溫39。7℃,身仍作冷,頭顳痛如前,且昏沉而悶,納差惡心,口乾不欲飲,夜寐不安,大便尚可,小便色黃。舌質紅,苔淡黃厚。體徵:形體結實, 精神困頓, 面帶赤色, 脈細偏緩。血壓130/80mmHg,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7。2×109/L;胸片顯示:兩肺紋理粗亂,考慮為支氣管炎性病變。中醫辨證:上焦寒風鬱熱,熱與溼合,病位為少陽兼太陰。處方以柴胡杏仁湯加減:柴胡15g,黃芩15g,天花粉15g,杏仁15g,白蔻仁(後下)8g,桑葉10g,連翹15g,滑石(包)15g,茯苓15g,大腹皮10g,桔梗10g。6劑,囑患者晝夜共服2劑。3天后複診:服上藥1劑後,即身汗出熱退,身體輕度怕冷,次日頭痛、咳嗽也大減而不顯,納可,精神轉佳。盡劑後,除微有口乾、喜涼飲而不多,餘症均除。舌微紅,苔中後略厚,脈緩滑。此為寒風已解,溼熱退而未盡,處以少量除溼清熱之品善後。[曹彩雲,佔瑋。寒溫合方退高熱一劉英鋒教授運用柴胡杏仁湯的經驗。上海中醫藥雜誌,2007,41(3):25-26](2)脾臟切除術後發熱陳某某,男,33歲,住市某院外二科,1982年2月5日會診。患者因肝硬化合並食道靜脈破裂出血而於1987年1月7日住市立某醫院,當晚行脾切除術及胃底靜脈結紮術,術後每日上午10時左右,先覺背部怕冷,約過20~30分鐘即發熱,體溫逐漸上升至39℃多,至晚汗出熱退。西醫認為感染,先用抗生素治療,每3日更換一種抗生素,至2月5日病情毫無緩解,其中併合並西醫支援療法,如輸液輸血、輸入白蛋白等,並用中藥滋陰清熱之劑,體溫始終不見下降,乃於二月五日請餘會診。診時除上述症狀外,並有咳嗽痰不易出,色白量少,喉幹胸悶,口渴欲冷飲但量不多,食後稍脹,體溫下降時雖有汗出,但汗出至胸,不能下達至腳,口黏,小便黃,苔白稍厚,舌紅,脈弦數,兩寸俱浮。診斷為肺瘧,投以杏仁湯加味:杏仁10g,黃芩10g,連翹10g,白蔻仁6g,滑石15g,冬桑葉10g,射干10g,鬱金10g,白通草3g,鮮梨1枝(連皮切),3劑,每日1劑。2月8日二診:藥後怕冷除,體溫下降至37。8℃,咳嗽減輕,胸悶除,唇仍乾燥,口渴稍減,口稍黏,苔白稍厚,脈弦稍數,寸稍旺,仍用上方去射干、鬱金、枇杷葉,3劑,每日1劑。以後連診幾次,均同上方不變,至2月17日,體溫降至37。4℃,口黏除,唇齒乾燥亦消失,小便轉為淡黃,乃轉用青蒿鱉甲湯,熱全退清。[伍炳彩。杏仁湯臨床應用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6):26-29](3)。慢性結腸炎章某某,男,54歲,1987年3月5日初診。患者有慢性結腸炎史10餘年,屢治不效,大便每日2~3次,多則4~5次,軟而不成形,有時帶黏液,便前無明顯腸鳴腹痛等症,伴唇喉乾燥,口黏口渴,苔白厚而幹,舌紅脈浮,擬診為溼熱傷津化燥,投以杏仁湯原方,原只想先緩解溼熱傷津之燥象,又清溼熱,不意服藥之後不但乾燥諸症好轉,大便次數亦減,遂用原方連服20餘劑,唇喉乾燥大減,口黏亦減,大便轉為每日1次。追訪至今,大便均正常。[伍炳彩。杏仁湯臨床應用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6):26-29](4)腎結石餘某某,女,62歲,1986年11月21日初診。患者因左側腰腹疼痛而就診於省某附屬醫院,拍片診斷為左腎結石,因合併糖尿病、高血壓而就治於中醫。就診時除左腰腹脹痛外,伴小便短黃,有時渾濁,唇口乾燥,欲溫飲量不多,食納一般,苔白稍厚,舌紅,脈兩尺沉,兩寸俱浮,投以杏仁湯原方,患者因服藥舒適,而就診又苦於路遠,於是連服20劑,覺腰腹疼痛明顯減輕,小便渾消失,唇口乾燥緩解,因再去拍片檢查,訴結石未見。[伍炳彩。杏仁湯臨床應用舉隅。江西中醫藥,1987(6):26-29]。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