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由 伯爵lwh 發表于 飲食2021-11-30
簡介醬缸裡還能醃黃瓜,蘿蔔,倭瓜,芹菜葉,還有各種蔬菜根兒等的醬鹹菜,毫不誇張的說,東北人一年四季每頓飯都離不開醬

大醬做幹了可以加水嗎

說起老乾媽醬的國民接受度,傳承度那真是非常高。 在口味上以其獨特,百搭的特點,親民的價格,征服了全國人民群眾挑剔的味蕾。之後更是走出國門,受到飲食文化,和口味習俗與中餐大不相同的外國友人的青睞。也算是為國爭光。美國更是稱它為尊貴的調味品,“來自中國的進口奢侈品”。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我接觸到老乾媽是近幾年的事兒。感覺的確口味細膩,回味悠長,適合佐餐下飯。說它是下飯神器,一點兒不為過。

但是,在我心中卻總放不下,從小吃到大的,我心目中的下飯神器擔當——東北大醬。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每每在電視上看到,本山大叔率領眾弟子出演的電視劇《鄉村愛情》系列。劉能,趙四等人坐在自家庭院裡,在夏日午間,雖然酷熱難耐,可是在葡萄架下,擺上小飯桌,卻一點感覺不出熱來,桌上放上一籮筐自家園子種的蔬菜,剛在地裡薅的新鮮辣口的青蔥,清爽脆嫩的小黃瓜,翠綠多汁的生菜,水靈靈惹人喜愛的小水蘿蔔。旁邊必不可少的擺上一碗自家做的東北大醬,那麼無論是喝酒還是吃飯都是可以獲得極大的滿足。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會不由自主的嚥唾液,彷彿隔著電視螢幕都已經聞到東北大醬的香味兒。

東北大醬是滿族人最為喜歡的傳統食品。滿族人做豆醬的傳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期,滿族人的祖先 靺鞨(mo。he)人,就已經種豆制醬。《新唐書·渤海傳》中記載了“柵城之豉”。“柵城”就是當時的東京城龍原府。大致的範圍在今吉林省琿春市,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沿海一部分 和朝鮮咸鏡北道一部分地區。是環渤海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說:“於東夷之城最為平敞,土宜五穀。”非常適合種植大豆“豆豉”就是豆類的釀造食品,當時日本人稱為招提豆醬。

《金史》記載:“遼金故地濱海多產鹽,上京,東北二路食肇州鹽”。女真人“以豆為醬,製作豆醬,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調味,並以蜜代糖製作甜食”。

滿族人家通常都是在年前把黃豆烀熟搗爛,做成醬塊,放在屋裡棚板或者是櫃頂上。因為室內有溫度。容易使醬塊發酵。一般等到第二年的農曆四月十八之前。取下醬塊,刷去發酵長出的綠毛,掰成小塊,下入醬缸。一層醬渣一層鹽,再加入適量的清水,天天日曬打耙。醬缸上邊兒蒙一層紗布,防止灰塵雜物進到裡邊兒。經過一個多月的日曬,醬的顏色變成深紅,大醬就做好了,即可食用。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東北的豆瓣醬,製作簡單又能易於長時間存放。是一年四季的佐餐佳品。有它吃飯就是香。過年的時候包餃子炸點兒油醬放裡面好吃!夏天的時候熬茄子,燉豆角放點兒大醬也好吃。等到秋天。醬缸裡還能醃黃瓜,蘿蔔,倭瓜,芹菜葉,還有各種蔬菜根兒等的醬鹹菜,毫不誇張的說,東北人一年四季每頓飯都離不開醬。四個小鹹菜碟兒壓桌是由來已久的風俗,用生蔬菜蘸生醬,也是民間的傳統食法。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傳說這種飲食習慣的吃法,還是當年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時留下來的。

話說老罕王(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開始對明朝宣戰。當時由於長期的缺鹽,八旗子弟兵的體力明顯下降。老罕王苦思冥想之後,想出瞭解決軍中缺鹽的辦法。他們每征戰到一處地方,就會像女真部落徵集豆醬。在部隊行軍著急的過程中,就用大醬包飯包吃,這樣一來,既方便又快捷的大醬就成了八旗子弟兵必須的軍需品之一。從那以後,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將領都會讓軍廚帶上大醬。慢慢兒的也就形成一句俗語“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此後的滿族民間搬家,也會先把醬塊裝上大車,以示大醬先行。那是八旗的軍中還發明瞭“四大醬”。分別是榛子醬,黃瓜醬,豌豆醬,蘿蔔醬。大醬這種佐餐的副食,既方便又富含營養。大大提高了八旗軍的戰鬥力。使他們打了很多的勝仗,大醬也位列頭號功臣。

後來滿人進關,為了不忘記老祖宗創業時的艱難。便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清宮御膳食中。常常要備有一碟生醬和蘸醬菜。後來慈禧聽政後,御廚們怕生菜,生醬吃壞了老佛爺。便創制出幾道不擱醬又別具風味兒的家常菜餚。這就是清宮有名的“四大醬菜”。有“黃瓜醬,榛子醬,豌豆醬。胡蘿蔔醬。”清宮在順治十年(1653年),特別成立了酒醋房。設做醬的工匠16人。專門製作宮中所需的清醬,麵醬,豆醬,醬豆豉,醬黃瓜,醬茄子,醬蘿蔔,醬瓜條,醬冬瓜,醬糖蒜,醬紫薑,醬萵苣,醬苤藍,醬包瓜等各種醬和小菜兒。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大醬,不但是東北人民日常離不開的佐餐佳品。而且還是處理跌打損傷的靈丹妙藥。直道30年前。還是在孩子玩耍時 磕破頭部,或是被蜜蜂蜇咬。都不會用其他藥物。只是在南瓜葉上鋪好大醬,裹在痛處,自然會結痂治癒。雖然並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但是這是從日常生活中得知的大醬的神奇功效。

大醬不但可以調節食物的鹹淡,而且從營養學角度來說,它也可以補充人體所需 植物蛋白。大醬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而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大豆作為健康食品,一直受世人關注。被人們稱為“長在田裡的肉食”。大豆不僅是營養價值高的食物,而且也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功能。即使身患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人群也可以放心大膽食用大豆,它富含不會增加膽固醇的植物蛋白。而且還可以增加血液迴圈。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經常以食用大米為主食的人,容易缺乏賴氨酸,而大醬正好富含賴氨酸。因此食用大醬可以很好的調節飲食結構。

簡單的再說一下大醬的做法。

材料:大豆,鹽,水

先把大豆煮熟。之後再用絞肉機絞碎。也不用絞的特別碎,裡邊兒 有半粒的豆瓣兒也無所謂。

把絞好的豆瓣,堆成兩個立方體,這就是醬塊兒。放的陽光底下曬,要把每一面都曬出一層硬殼。等六面兒都曬好了,就用紙包上放一段時間。等到裡邊兒也幹了。

到了做醬的日子,以前是有特定的日子,現在無所謂,隨時都可以做醬。把曬好的醬塊兒掰成小塊。這時候醬塊兒上,會能看到有很多長的綠毛, 把綠毛刷洗乾淨。放到醬缸裡。加水加鹽。上邊兒蓋上細紗布,放在陽光底下曬,這樣他才能發酵。

最後就是,每天用醬耙子,揭開紗布去搗醬。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棍兒下邊兒訂一塊木板兒)。一定要每天搗,把沫子倒出來扔掉。之後醬會變得很細。

基本上一個多月的時間,醬發了,變成深紅色。就可以吃了。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以前老媽還在做醬的時候,往裡加入西瓜瓤。也不用費心的去挑西瓜子。都一起放到醬裡。等醬發好之後, 可以吃了。老媽在炸醬的時候,都會 切上一些肥瘦肉丁, 用蔥花熗鍋,之後舀上大醬下到鍋裡,並不加水,只用小火細煎。把醬的水分熬幹, 藉著肥肉丁的油脂。本來深紅色的大醬,更是 掛上了一層好看的紅油,香氣撲鼻。輕輕用勺尖舀上一點,還帶有一股西瓜的清香味兒。在細碎的豆瓣兒中,夾雜著腩酥的肉粒兒。在鹹鮮中帶有醇香, 非常誘人食慾。

老媽常用它 做拌麵吃。家裡通常會澥點芝麻醬,切上黃瓜絲,再用蒜缸搗出蒜泥,泡上陳醋。這幾樣是吃拌麵,肯定必備的。之後或是醋溜豆芽。或是家常炒土豆絲或是木須肉,西紅柿炒雞蛋幾樣菜碼,煮上街角買來的手擀麵,挑到盤子裡, 一樣菜碼來一點兒。最後必須舀上一大勺,炸好的大醬, 我只管 呼嚕呼嚕的吃就行了。我每頓都要吃三大盤。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就愛上吃大醬拌麵。 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至今。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東北大醬,做工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在口味上。絕對是一個人一個樣兒。只有經驗豐富的老道手藝人,才能做出一缸味道濃郁,醬香撲鼻的好醬來。稍有差池,在發酵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股額外的臭味,那就算前功盡棄了。

老媽,近年來年事已高,已經不再做西瓜醬了。那夢繞魂牽的大醬,就已成為我記憶中的美食。在街上超市裡買回來的大醬,總是差一些味道。人們都說美食是有根的,怎麼也是帶不走的。我想這話說的還是真有道理。好想念媽媽以前做的那一碗東北大醬。

下飯神器不只光有老乾媽,還有它——東北大醬。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