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由 央視新聞 發表于 飲食2023-01-13
簡介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民 熊明芝:“譚書記在我們這駐村,他說山裡的臘肉又香又好吃,他問能不能搞加工做這個

臘肉加工廠賺錢嗎

15:08

重慶巫溪縣天元鄉有一個村子,它有著充滿詩意的名字,叫萬春村。這個深山裡的美麗村莊,曾經是一個多年的深度貧困村,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萬春村終於走出了貧困,他們的脫貧路徑說起來和很多家庭都會吃的一道菜有關——臘肉。在脫貧後,村裡的臘肉產業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僅是傳統手藝,還有新的知識含量。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今年2月的一天天剛亮,重慶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民舒家貴的家裡就熱鬧了起來。雖然要把300多斤的大肥豬裝上車,著實把大家累得夠嗆,但大家都很開心。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民 舒家貴:

“賣了17頭,這是最後一頭,自己吃了兩頭,以前喂得少,喂得也不好,現在有了加工廠就多餵了幾頭。”

在萬春村,像舒家貴一樣一年飼養幾十頭豬的村民不在少數。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但是過去一家通常只養幾頭豬,夠自己吃就行了。但現在一養就是幾十頭豬,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這一切的轉變,要從村裡建起了臘肉加工廠說起。每年春節前兩三個月是廠裡最忙的時候。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民、臘肉扶貧車間負責人 陳棕森:

“有臘肉、香腸、排骨、豬腳、豬頭……只要是豬身上的東西都可以加工,我們今年產量8萬多斤,產值450多萬元。”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萬春村因為地處深山,偏遠閉塞,連個集市都沒有,所以老百姓幾乎買不到新鮮豬肉。多年來,村民們一直是把豬肉做臘肉、香腸儲存起來,以滿足全家人一年的肉食需要。而真正把這些肉製品變成符合標準的商品賣到大山以外,是三年前才出現的新鮮事兒。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民 熊明芝:

“譚書記在我們這駐村,他說山裡的臘肉又香又好吃,他問能不能搞加工做這個。”

村民們說的譚書記是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的教師譚鵬昊。2018年8月,他和另外兩個人組成扶貧小組被派到萬春村,譚鵬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原第一書記 譚鵬昊:

“耕地裡全部是地,沒有一分水田,農產品比較單一,主要是‘三大坨’為主,也就是玉米、紅薯、土豆。”

萬春村山大坡陡、土地零碎,甚至連土裡都是石頭疙瘩,所以村民們祖祖輩輩靠種植“三大坨”為生,在石頭縫裡艱難刨食。不得已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多年來,萬春村一直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譚鵬昊:

“貧困發生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六點幾,小學文化以下的佔70%。”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怎麼才能讓窮了一輩子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呢?一開始,譚鵬昊也並不知道。於是他和團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對全村300多戶村民逐一入戶走訪。結果發現,村民們家家戶戶都在用土法養豬,有上千頭。這些豬吃的是有機食物,喝的是山裡的泉水,所以肉味香品質高。看到這裡,譚鵬昊有了一個想法。

譚鵬昊:

“老百姓每家每戶都養豬,這裡氣候也非常適合做臘肉,有技術基礎,還有高校的技術支援和指導作為支撐,有信心把它做成高品質的、健康的、生態的臘肉。”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把豬肉加工成臘肉銷往大山外,這在萬春村是很少見的事。因為萬春村地處偏遠,距離最近的巫溪縣城還有100多公里,即便在交通已經很發達的今天,開車也要三個多小時,所以自古以來村民們做香腸臘肉都是為了自家用。不過,譚鵬昊還是想試試。他把透過發展臘肉產業帶動脫貧的想法寫成了一份可行性報告,很快便得到了駐鄉工作隊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援。不過,上級同意了,村民們卻很猶豫。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民 朱永剛:

“那時候信心不大,覺得沒有技術,交通也不方便,擔心賣不出去。”

村民們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如果很容易大家早就幹了。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譚鵬昊團隊便和村幹部逐個談心,還邀請了幾位在外闖蕩多年的年輕人返鄉創業,給大家帶個頭。

2018年10月,萬春臘肉加工廠成立了。這也是全鄉第一個由村民入股興辦的集體企業。很快加工廠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2元的價格收購村民的生豬,開始生產臘肉香腸,隨後他們又想辦法把肉製品銷售到了城區。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譚鵬昊:

“第一年我們做了3萬來斤臘肉,產值120多萬元,利潤有30來萬元,第一年就轟動了整個天元鄉。”

雖然賺了錢,但也出了一些問題。有1000多斤香腸因為味道太鹹或者發酸而被退貨,損失了好幾萬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民 戚發友:

“以前醃肉全憑感覺,我暗中加一點比例,吃起來就鹹了。”

熊明芝:

“開始按自己的老規矩做,沒有老師講,學不到技術就做酸了。”

原來問題在於土法制作全憑經驗,沒有一個統一的生產標準。這讓譚鵬昊團隊意識到,必須對工人進行培訓。只有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技術技能,才能幫助他們轉變觀念,對接市場。作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的教師,譚鵬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村裡開設課堂給村民培訓。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從2019年4月開始,鄉村課堂已經開了快2年。學員們不僅在家門口就能上學,而且修夠學分就能拿到大專文憑,這是以前大家想都沒想過的事。重慶三峽職業學院不僅做到了,還給這個鄉村學校取了個正式的名字:鄉村振興學院天元分院。

雖然加工廠讓一部分村民率先擺脫了貧困,但是村民們還有更高的心氣兒,更大的期盼。透過上學他們意識到,如果要走上富裕之路,就得進一步發展生產,這就必須要提升生產標準。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陳棕森:

“當時我們沒有任何檢測裝置,也沒有任何標準,都是作坊式生產,後來覺得一定要有標準化生產車間,把它做成商品,所以在2019年下決心自己建立一個標準化廠房。”

2019年10月,在各扶貧單位的支援下,萬春村把原有的加工廠進行了升級,建成總投資200多萬元的標準化臘肉加工廠。全村101戶村民以股東身份共投資135萬元,還有13個貧困戶用68頭生豬入了股。工廠建成後,三峽職業學院的老師們便經常到現場培訓村民。無害化燻煙技術、低鹽醃製技術,這些以前村民們聞所未聞的生產工藝,逐漸被接受了。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生產工藝升級,村民職業技能大幅提高,使得萬春村的臘肉品質越來越好,生意也一天天紅火起來。三年來,臘肉加工產業直接帶動萬春村33戶99人脫貧摘帽。萬春村的改變,讓學院、扶貧幹部和村民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扶貧更要扶智。如何培養一批高素質農民,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才是確保脫貧不返貧,實現鄉村振興的解決之道,所以大家對鄉村振興學院天元分院也就更加重視了。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院長 趙福奎:

“學院每年安排100多人次到天元鄉給村民上課,有畜牧獸醫、市場營銷、食品加工等相應專業的課程,想透過人才培養的方式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賦予能量。”

鄉村振興學院採取“半農半讀、農學交替、旺工淡學”的模式教學,引領學員“在網路空間線上學、在地頭山間集中學、在臘肉基地實踐學”。靈活實用的教學,讓大家受益匪淺。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接地氣兒的鄉村振興學院大受村民歡迎,2019年,43名天元鄉村民透過考試,成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的學生。對於村民來說,畢業後能拿到大專文憑固然讓人興奮,但更重要的是能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大問題。

朱永剛:

“以前我們養豬沒有技術,有時候養兩三頭豬有可能全部死了,他們傳授了一定的技術以後,很多小毛病自己就能預防。”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鄉村振興學院的學生李俊,除了在臘肉加工廠擔任管理工作以外,2020年4月還建起了自己的養豬場。有高校老師做技術支撐,有扶貧車間保證生產和銷路,2020年萬春村終於整體脫貧,大家終於圓了脫貧的夢。雖然扶貧工作隊會離開萬春,但他們打造的“不走的工作隊”卻成長了起來,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對未來他們充滿信心。

焦點訪談丨從自給自足到年產值四百多萬 這個山村靠臘肉脫貧致富

第一書記走了,但是知識卻留下了。有了知識,就能夠繼續做更多的事情,賺更多的錢,這是村民們的切身體會。臘肉從自家自給自足的食物,發展成為能熱銷的商品,能賺錢的產業,少不了生產工藝的改進,操作流程的規範,產品質量的管理。而這些提升,說到底都得靠學習。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奔小康,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仍是關鍵一步,要把產業發展做大,知識、技術、眼界、本領都不能少。

製片人丨劉雪松 李作詩

編輯丨寧柯

策劃丨崔辛雨

責編丨劉小萍 陳中元

剪輯丨張文慶

新媒體編輯丨王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