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鄉土散文)兒時過年:曾經日思夜盼的年味,如今一去不復返了

由 情感學院院長 發表于 飲食2023-01-10
簡介沿兌一週後,由兩人“對挖”起兌,將打好的餈粑撬至早已灑上面粉的簸箕,幾人合力拉扯攤平,待冷卻後,切幾大塊給未做的鄉鄰,其餘全切成小塊存入缸中,加上水浸泡,可以存放幾個月

曬乾的豆腐怎麼做好吃

文/老陳

全文共2860字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2022年過得極其不平凡,儘管磕磕絆絆,但仍是一晃就要過去了,新的一年正緩緩向我們走來,自然不可避免地想到“過年”。

(鄉土散文)兒時過年:曾經日思夜盼的年味,如今一去不復返了

在我現在的感覺中,“過年”只是一個概念,全然沒有小時候的味道,人們之間那種濃濃的鄉情、親情再也尋不到了,換來的是虛偽、攀比、勢利……如今又在口罩的“加持”下,愈發相互心存芥蒂。

心中不禁要問: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是比過去提高了,但幸福指數似乎下降了,靈魂沒有歸屬感,曾經很有認同感的“故鄉容不下肉體,他鄉容不下靈魂”這句話也似乎值得商榷了。

總之,一提到“過年”,總感覺如今的“年”就像一盤沒鹽的菜,總不自覺地回味小時候的來……

那時候,小孩子們時刻盼著過年,進入臘月更甚,幾乎是天天掰著指頭數。因為過年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新衣穿。小夥子大姑娘的相親也進入高峰期。

一進臘月甚至是冬月,就進入過年的預備期。做豆絲、打餈粑是其中尤為重要的兩項大事。

製作豆絲的原料是大米、綠豆、蔥花,先用雙人手推石磨磨成漿,由手腳麻利的人,用半邊頭號河蚌殼取漿,往燒熱的鐵鍋裡呈圓形攤開,並快速找勻找薄,動作要快、準、利索,否則易成坨,然後蓋上鍋蓋,待半熟定型後揭蓋,用手揭起平整放置在灶前倒扣的竹篩上,緊接著用乾淨抹布蘸上香油塗抹鍋裡,準備製作第二鍋。

接下來的工作,一般是由小孩歡快地端起竹篩送至外面,由前來幫忙的鄉親捲起切成絲。一般的家庭都要攤幾籮筐。第二天早上要送幾張未切的給未做的鄉鄰。

這是鄉俗,有喜悅共享,不像現在的人們各自鑽進鋼筋混凝土製作的“鴿子籠”中,防盜門緊閉,幾年不知對面姓甚名誰。切好的絲攤在曬筐裡風曬乾後裝進罈子裡,可以存上幾個月。

(鄉土散文)兒時過年:曾經日思夜盼的年味,如今一去不復返了

豆絲製作好了,緊接著是打餈粑。

一般用一次能蒸二三十斤糯米的圓形甑,將淘好洗淨的糯米蒸熟透,由一壯漢環抱起,反扣入兌窩中,三四個壯漢用木棒互相配合反覆搗擊、拉扯製作完成。

鄉鄰們自動相互幫忙。這不僅是個力氣活,也是個技術活。一般是三四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三人,應二人木棒同起同落,一人木棒配合按壓,不能三人同起同落,否則易整體黏起打不爛。如果是四人,一般兩兩相對,你進我出,相互配合。

傍晚時分,光線暗了,還得一人持柴油小燈盞照著,不能留有“生飯”,也有不小心撞落柴油燈盞於兌窩中的尷尬事故發生,那樣整兌只能作廢。

壯漢們也常常累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打好之後起兌前要先“洗沿”,幾人同起同落,一人趁同起之時給兌窩抹上香油或雞蛋,以免粘兌。

沿兌一週後,由兩人“對挖”起兌,將打好的餈粑撬至早已灑上面粉的簸箕,幾人合力拉扯攤平,待冷卻後,切幾大塊給未做的鄉鄰,其餘全切成小塊存入缸中,加上水浸泡,可以存放幾個月。

除此之外,還有熬麥芽糖、做豆腐、蒸圓子、請裁縫等,幾乎整個臘月都在為過年做準備。

那些民間藝人們也在做準備,到時候有采蓮船、踩高蹺、舞獅子等。

(鄉土散文)兒時過年:曾經日思夜盼的年味,如今一去不復返了

小孩子們也在為過年做準備,女孩子希望能得到一方紗巾,男孩子當然是想得到“炮”。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臨近春節之時,哥不知從哪裡“淘”得幾分錢去集上買了兩枚汽火(竄天猴),他事先偷著放了一支以檢驗發射效果。聽他說,點燃之後“嗖”地一聲汽火騰空而起,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甚是壯觀。我便一直盼著能看到,但僅剩一支,要等到除夕晚上“壓軸”。

年夜飯之前,是先要祭拜祖先的,父親燒了紙錢,磕了頭,燃了幾聲鞭,才等來期待已久的年夜飯。平時吃不到的肉這時可以用來解饞。

年夜飯後,外面黑黢黢的,哥說這樣的天氣汽火發射升空後,將會看到耀眼的弧線。大門外有刺耳的寒風,我們決定就在堂屋門外天井處發射。

那時,堂屋外不遠處有一堵土坯牆,為防雨水淋牆,牆頂上都覆蓋著稻草,稻草上面再用石頭壓住。我們分工合作,一人手持汽火柄,一人划著火柴點燃引信。

由於有風,忙用身子擋,引信也同時被點燃,只聽“嗖”的一聲,汽火躥出,我急忙向天空望去,以免錯過那精彩的一瞬,可並沒出現那壯觀的一幕。

原來,擋風之時汽火發射方向發生偏斜,射在了牆上的草叢中。我們一時都傻了眼,唯一的一枚汽火發射不幸夭折了。

沮喪、遺憾、惋惜充斥心頭,哥搭凳子拍了拍牆上的草叢,打熄火苗,以免引燃草叢,兄弟之間相互埋怨,相互指責。

除夕一過,第二天便是正月初一,一大早起床便給家中長輩拜年,有的小孩可得一毛的紅包,這是極少的好待遇,我是無緣的。

我最大的願望是初二日去外婆家拜年,因為不僅可以有好吃的,特別是回家時,可以得到舅伯母、舅媽的特殊禮物——她們自制的“糖果”。正確叫法應是米花糖,但我們那裡那時統一稱為“糖果”。

雖都是麥芽糖加米花製作而成,但別人家都是“響炮”爆米花,而舅家是用陰米炒制爆米花,而且攪拌均勻,沒有硬塊,不粘牙,用刀很講究,厚薄適中,入口香脆甘甜,那時實為不可多得的佳品。舅舅家的糖果可謂獨樹一幟,拿回家常常捨不得吃,要存好幾天。

(鄉土散文)兒時過年:曾經日思夜盼的年味,如今一去不復返了

給春節熱鬧氣氛添上濃墨重彩一筆的當屬民間藝人,最常見的當屬劃旱地採蓮船。

踩高蹺、舞獅子,有,但不多見。原因是那都是高難度雜技,農民畢竟是草臺班子,不是專職人員,要表演好那樣的雜技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很難完成,搞不好會有人員受傷,所以需得長期訓練。一般農民只是臨時湊合,沒那樣的精力、財力。

在我的印象中,唯一見到一次的是鄰近的東羅村的高蹺隊和潘楊村的舞獅隊。

東羅村的高蹺隊員們在春節前一兩個月就開始強化訓練,他們踩著高蹺專走山坡、田塊,田裡滿是大塊的泥塊。只有在難行的地方走穩了,才不懼出現的任何困難場面,其中也有扭傷腿腳的。

潘楊村的舞獅隊訓練情況我沒見到,想必一定更艱苦,只記得那天得知潘楊村有舞獅表演,吃過晚飯,我興沖沖地跟隨父親去看。待我們急匆匆趕到時已人山人海,大概只看了十幾分鍾便有人打架鬧事,我還想看,父親怕出現踩踏事故,拽著我回家了。

劃採蓮船一般由七八人分工合作完成,主要看點是採蓮仙子和艄公,其餘是響器樂師及帶和者,這其中必有一人熟悉壪間地形。不熟悉地形的外地班子,至少要會看風水,否則不知道“船”應從哪一端划起。

起船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心中想著假如有人有法海的神力對當地來個“水漫金山”,那麼大水漫灌之時,水最先到來的地方,應為起“船”地,因為船是隨水而來,而不能搞反了,弄反了會出“洋相”。

鑼、鼓、鑔、鈸中,鼓最為關鍵,為採蓮船定了基調,擂鼓之人要懂得因時因地變換節奏,這樣划船之人才好變換舞步。

提唱之人中需得有特殊人才,能即興發揮,能根據東家門戶實際情況提唱合適的內容,這樣東家“賞銀”才痛快(我們這裡一般賞煙)。

(鄉土散文)兒時過年:曾經日思夜盼的年味,如今一去不復返了

在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有這樣的娛樂活動實屬難得,人們在一次次鬨笑聲中,不知不覺已到正月初八,也是小孩子們新學年的開學的日子,儘管意猶未盡,也只能戀戀不捨地背起由兩塊布片手工縫製成的書包,去往豬圈改造成的學校。不過書包很輕,裡面只有兩本書,一本是語文,一本是算術。

——END——

原創不易,期待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和讚賞!

(宣告:圖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作者簡介

老陳(筆名),湖北安陸人,電器維修工,業餘愛好寫作,喜歡用筆記錄身邊的人和事。

本文編輯

情感學院院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