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省會新觀察丨長清黃河灘區遷建紀實:一場向幸福出發的旅程

由 閃電新聞 發表于 飲食2022-09-19
簡介濟南市長清區孝裡街道孝興家園管委會副主任肖鳳雲說:“當時,那幾個金村的大嫂就說,你也在長清住,她說你買商品房還得先看看房,看合適才能買呢,你現在連房子毛都沒有,意思是就讓我們交錢,我們怎麼信任你,所以說面臨這種形勢的時候,我們也是義無反顧,

濟南長清區吧

05:53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6日訊 “黃河寧,天下平”。坐落於泰山與黃河之間的長清黃河灘區,一個多世紀以來飽受水患侵擾,擺脫“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輪迴,是一代又一代灘區群眾的夢想。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政治任務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全面啟動,長清區確定了外遷安置、築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撤退道路改造提升四種遷建方式,給一方百姓帶來長久安寧。

濟南長清區歸德街道崇德苑社群裡,村民杜建國正說著快板。快板的唱詞,全都出自她的老伴王現倫之手。

“搬這裡來就很好了,樓房很整齊,道路很平整,上這裡以後也方便了,風不打臉雨不打頭的,來這裡跟花園一樣,現在生活是好了。”濟南長清區歸德街道朱中村村民王現倫說道。xx

省會新觀察丨長清黃河灘區遷建紀實:一場向幸福出發的旅程

當時,第一次聽說村子要外遷安置,年近80的王現倫就沒有任何猶豫地表示贊同。這一天,他盼了太久。頻發的水患,一直定格在自己的記憶中。

王現倫回憶說:“發大水的時候,1958年、1957年的時候,我這個房子就衝開了,洪水從這個溝往北去,大船就從這裡走,上過這幾次水,我蓋過四次房子,下雨就害怕,房子不行,一頭高。人家下雨睡覺,一般我都出來看看房子,別衝了坑,別歪了房子。”

2019年10月,歸德街道黃河灘區24個村的1萬多名群眾,終於離開了世代生活的黃河岸邊,搬進環境優美整潔的崇德苑社群。王現倫在距離老村落七公里外的地方開始了嶄新的生活,而緊靠黃河的老村落如今已經變成耕地。

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黨工委委員程玉國介紹說:“在這期間,我們搞的這個建設,分一期、二期兩次,一共是50多萬平米,一期涉及18個村 ,二期涉及6個村,設計的一期是‘6+1’帶電梯的戶型,二期設計是11層的戶型。”

據瞭解,長清區外遷安置63個自然村,共4。3萬人,佔全省灘區外遷安置總任務的1/4,濟南市總任務的近一半。這也是長清有史以來最大的遷建工程。長清區抽調一千多名幹部,編成上百個小組,進駐224個行政村,面對故土難離的群眾,面對諸多的不解和困惑,遷建幹部磨破了嘴、跑細了腿。

濟南市長清區孝裡街道孝興家園管委會副主任肖鳳雲說:“當時,那幾個金村的大嫂就說,你也在長清住,她說你買商品房還得先看看房,看合適才能買呢,你現在連房子毛都沒有,意思是就讓我們交錢,我們怎麼信任你,所以說面臨這種形勢的時候,我們也是義無反顧,連夜給群眾做工作,解除群眾思想顧慮。”

就在遷建幹部做動員的同時,彷彿一夜之間,幾乎每個村裡都出現了“拒遷群”。長清區孝裡街道劉營村村民劉太恆,當時就是好幾個“拒遷群”的群主。

“一開始吧,也是說給做工作,有什麼好聊的?我就說是不想拿錢,就不想住就完了,你要不拿錢我就搬,拿錢我就不搬了。”濟南市長清區孝裡街道劉營村村民劉太恆如是說。

省會新觀察丨長清黃河灘區遷建紀實:一場向幸福出發的旅程

劉太恆老家的房子跟王現倫老家的房子差不多,他何嘗不想換新房子,但有一點他想不通,為什麼城裡搬遷不需要百姓掏錢,而他們搬遷需要每人再交1萬塊錢呢?劉太恆說:“我就問這領導,就說是你來了,土地還得給你保留,原則上分的地不動,不是說以後你沒地種了,跟城市這一塊是不一樣的。”

街道幹部反覆做工作之下,劉太恆逐漸琢磨過來了。他不但主動解散了“拒遷群”,還帶頭做起了其他村民的工作。而自己也從原來的“刺頭”,成長為村委委員。

劉太恆告訴記者:“就想腳踏實地給莊裡出點力,特別是這個網路,以後是智慧的時代,可能以後家裡這些留守的人,跟不上(時代),讓自己儘自己所能,讓家裡的這些老人有個依託,有個依靠。”

一家家動員,一次次夜訪,一遍遍重複,經過黨員幹部們3個多月的接續努力,絕大部分群眾都同意了搬遷方案。不久後,全省規模最大的外遷安置工程——孝興家園社群140多棟樓,也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新主人。

濟南市長清區農發公司工程部副部長王海濱表示,“截至2020年年底,老百姓都搬遷入住,各學校、幼兒園、中水站,各配套都已投入使用,全部建完。”

“那個時候上水的時候,很害怕很擔心這個事。現在是什麼也不想了,住上樓房根本就沒有這一說了,河沿上的都上到上面來了,都屬於上山區來了,山的地方(地勢)就高了。”濟南市長清區孝裡街道孝裡二村村民邊慶紅說道。

閃電新聞記者 曲一歌 濟南臺 宗奇 李文裕 高倩 報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