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三百年傳承的浚縣“王橋豆腐”

由 看鶴壁 發表于 飲食2022-07-12
簡介這個“浚縣豆腐皮”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橋豆腐”的衍生品,至今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

王橋豆腐皮涼調法怎麼調

鶴壁人招待外地客商,除了淇河鯽魚、纏絲鴨蛋外,浚縣豆腐皮和二鍋花生也是必上的菜品。別看都是冷盤,但在廚師的妙手調製下,依舊色香味俱全,是理想的下酒菜。特別是浚縣豆腐皮,用溫水略微發開,控去水分,整齊的刀工,配以芫荽、蔥白、精鹽、陳醋,淋上小磨香油或者芝麻醬,無辣不歡的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點辣椒醬,放在桌上簡直就是五彩斑斕。這個“浚縣豆腐皮”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橋豆腐”的衍生品,至今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是鶴壁的“老字號”。

三百年傳承的浚縣“王橋豆腐”

三百年傳承的浚縣“王橋豆腐”

王橋豆腐,顧名思義,就是產自一個叫王橋的地方的豆腐。這個王橋,又叫東王橋村,位於古城浚縣正北的城郊。村裡家家戶戶都有點豆腐的手藝,從明末清初開始,綿延三百多年不斷髮揚光大。

據史料考證,豆腐也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西漢時的王爺劉安追求長生不老,喜歡煉丹熬藥,無意之間發現豆子磨碎後的豆漿非常好喝,凝固之後,更是風味獨特。於是在自己享用的同時,開始向外推廣推介。不過那時候的豆腐還不成型,缺少石膏或者滷水的點化。直到宋代,有人發現海水中的鈣鹽和鎂鹽能夠迅速讓豆漿凝固,於是“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的典故就此誕生。

豆類是中國最早的農作物之一,種植範圍廣、產量也高。於是,豆腐的製作加工便迅速推廣開來。全國各地,好吃的豆腐比比皆是。雖說工藝流程大同小異,但是不同的水質和氣候,做出來的豆腐也是口感各異、千差萬別。古代文學上有個桐城派,出了姚鼐等眾多名家。在豆腐的製作上也有個桐城派,有詩為證“桐城好,豆腐十分嬌。把足醬油薑汁拌,煎些蝦米火鍋熬,人喝兩三瓢。”我滴乖乖,這種明顯就是豆腐腦的東西,在桐城居然也叫豆腐。

王橋的豆腐,就得益於當地良好的地下水質。經過淘洗、磨碎、過濾、沉澱、凝固等幾道工序,做出來的豆腐細膩潔白、軟而不爛、富有彈性,水煮不變形,翻炒不破碎,油炸之後更是富有嚼頭。王橋豆腐在製作中又派生出另一類美食,就是豆腐皮。在兌入滷水凝固的過程中,輕輕挑起豆漿表面的一層豆油,晾曬後就是豆腐皮。據說,一鍋豆漿只能挑起七八張豆腐皮,再多了營養散失,凝固成的豆腐就不好吃了。

三百年傳承的浚縣“王橋豆腐”

三百年傳承的浚縣“王橋豆腐”

一個專做豆腐的村莊,專注於豆腐製作三百年,不斷豐富著城鄉人民的餐桌,也讓浚縣豆腐皮穿上包裝成為禮品。在挑制豆腐皮的基礎上,又衍生出腐竹製作工藝和腐竹加工產業,遍佈浚縣北半部的腐竹產業據說也都是從王橋受到了啟發。

作者:郜清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