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四個人養1000噸魚?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由 閃電新聞 發表于 娛樂2022-07-02
簡介”山東長島大欽島附近海域“長鯨1號”海洋牧場平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海洋牧場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明顯優於傳統養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力量

斑石鯛魚幾年能長大

四個人養1000噸魚?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海洋牧場讓蔚藍海洋正變成“海上糧倉”。

“大漁帶小漁”,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大規模海域使用權流轉。

每一個礁體都是一個“生態銀行”。投礁區全年生物資源量是未投礁區的2.6倍到6.4倍。

位於渤海灣中央、黃渤海分界線中點附近,有一座長寬各66米、高30多米的鋼質龐然大物。

四個人養1000噸魚?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這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長鯨1號”,目前中國智慧化程度最高的網箱。在這裡,每年能養1000噸魚,設計使用壽命10年,相當於100個普通網箱,但日常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從灘塗到海洋,從淺藍到深藍,養殖換了底色,漁民換了戰場。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到靠海吃海資源衰退,再到如今修復海洋愛海護海,在海洋牧場的加持下,漁業養殖逐漸走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攜手並進的道路。

四人養千噸魚

乘船數小時後,我們終於踏上了長鯨1號。

“平臺上只有4個工作人員,承擔著1000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平臺負責人陳德剛介紹到。

長鯨1號配備國內首個透過美國船級社檢驗和漁業船舶檢驗局檢驗的網箱設施,依託自動投餌、水下檢測、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等多項技術,養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

在養殖網箱中,許氏平鮋和大瀧六線魚分層而居,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節省餌料。“許氏平鮋售價40元一斤,大瀧六線魚52元一斤,如果1000噸成品魚全部能在明年休漁期賣出,利潤能有5000萬元左右。”

四個人養1000噸魚?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山東長島大欽島附近海域“長鯨1號”海洋牧場平臺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海洋牧場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明顯優於傳統養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力量。

海洋牧場使附加值較高的魚類規模化養殖成為現實。

在萊州灣東部的明波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一個距離海岸10公里、周長400米、有著16萬立方米水體的圓形生態圍網內,斑石鯛、半滑舌鰨、紅鰭東方魨真鯛等魚類在此生長。

“依託核心育種技術和海洋牧場的養殖條件,公司現在年產半滑舌鰨、紅鰭東方魨斑石鯛等高檔水產品1000噸,年產值1個億,利潤3000萬元。”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升說。

山東省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介紹,當地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14處,佔全國總數的八分之一,總面積超過110萬畝,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00億元,平均畝產近5萬元。

養魚也接力

在山東長島大欽島鄉,說起離島不遠的長鯨1號,當地漁民總會豎起大拇指:“原本以為這個鋼鐵大傢伙會耽誤我們搞養殖賺錢,後來發現它不但不搶生意,還給我們帶來不少收益。”

傳統漁業養殖模式下,養殖戶從幼魚苗到成魚養殖週期一般在3年左右,期間發病機率高,且養成後市場銷售狀況不確定,養殖收益不能保證。

“海洋牧場網箱及平臺建成後,公司與周邊中小型養殖戶簽訂中苗魚供應合同,養殖戶按照公司要求及標準養殖,養殖到一定規格後,公司負責收購,並投入海洋牧場網箱中繼續養殖。”陳德剛說。

這種“接力養殖”實現了養殖戶和海洋牧場的雙贏:養殖戶養殖週期縮短,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保證養殖收益;海洋牧場接收的中魚苗可保證供應數量和質量,減少損耗成本。

在李傳強看來,海洋牧場大多專注於養殖難度大、需要技術加持的遠海養殖,能夠與散戶漁民形成術業有專攻的默契配合,共同開發蔚藍沃土。

透過“大漁帶小漁”模式,煙臺當地實力較強的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了全省最大規模的海域使用權流轉。截至目前,當地漁民合作社達到300家,輻射帶動2萬多戶漁民增產增收。

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不止於此。登上位於煙臺市區漁人碼頭以東海域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平臺時,遊客張先生興奮地展示他的“戰果”:一個小時左右,他就從網箱中釣到了14條加吉魚。“這些魚的價格比市價高一些,但是自己釣的,意義不一樣。”

四個人養1000噸魚?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耕海1號

耕海1號平臺負責人、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尉巖介紹,平臺共四層,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可以喝咖啡、垂釣、吃飯、看科普電影等等。預計年產魚類15萬公斤之餘,年遊客接待量將達到5萬人次。

四個人養1000噸魚?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7月10日,遊客在“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上垂釣

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柏對記者說,未來當地將透過集團化運營,建設深海大網箱100個,以點帶面,逐漸形成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的三產融合試點牧場,為全國探索海洋牧場多元融合發展、提升綜合效益提供經驗。

舍近以求遠

夕陽下,漫步於長島南長山島的環島木棧道上,滿目皆是海天一色的碧藍,岸邊的彩色環島騎行車道上不乏偕伴賞海景的自在身影。海邊退潮後的石縫裡,偶爾可見幾尾小魚和蟹子穿梭其中。

眼前的美景讓人很難想象,這裡曾被海參育苗大棚和近岸養殖設施佔據,海水被不同程度汙染,當地居民苦不堪言。

“附近海域建設的多個海洋牧場,使長島有了既能夠保障養殖戶生計,又可以恢復良好生態的兩全之策。”長島綜合試驗區工委副書記李俊傑說。

四個人養1000噸魚?成魚回收、雲資料處理,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海洋牧場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漁”生產方式賦予漁業更科學的養殖方式和更廣袤的發展空間,讓深遠海成為“良田”。

“較遠的海域空間相對充足,可以更加科學地控制養殖密度,增加產量。”長山海珍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德連說,雖然從近海轉移到遠海,養殖成本有所增加,但產出的海參、扇貝、牡蠣等個頭大,品質更好,從長遠來看能夠獲得更多收益。

同時,海洋牧場在潛移默化間改變著海域生態,有利於延緩甚至改善海洋荒漠化。

在明波水產公司,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用於展示的人工魚礁實物,金字塔形狀的混凝土構件上的“枝枝叉叉”可以在不影響洋流整體流向的情況下,在魚礁範圍內減緩水流速度,並形成迴流,為水生動植物創造生活空間。

每一個礁體都是一個“生態銀行”。礁體表面富集了大量的牡蠣、脈紅螺等貝類,礁區聚集大量斑石鯛、梭魚、大口蝦虎魚、黑鯛等野生魚類。

“我們從2010年開始投礁,至今完成了1萬畝人工魚礁建設。魚礁幾個月起就開始附著藻類,慢慢地魚蝦蟹貝就來了,而魚的代謝物正是藻類所需要的營養物。”李文升說,投礁區全年生物資源量是未投礁區的2。6倍到6。4倍。人工魚礁還能避免拖網作業,防止過度捕撈,實現良性迴圈。

“透過海洋牧場建設,建立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篩選適宜的生物修復種類開展規模化增養殖,可對水質和底質起到有效的調控和修復作用。”楊紅生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