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由 七日看書 發表于 娛樂2022-05-05
簡介廣州十三行,是由清廷挑選的中國商人所組成,這批商人被稱為“行商”,他們在廣州城西郊築起國際貿易所需的商館建築,是商館的真正擁有者,並將其租賃給西方洋行作為其辦事處,並大致允許洋商對商館內部進行改造

法國白旗舉了幾次

廣州是如何成為清廷時期對外貿易的國際型港口城市的?

廣州十三行是指中國的對外貿易商家?還是西方人的洋行?

18世紀到19世紀的中國沿海對外城市有澳門、廣州、香港。

鴉片戰爭前的一個多世紀裡,中國所有的國際貿易幾乎都在這裡進行,對彼時的中國來說廣州是最初最偉大的國際港口城市。

廣州唯一的對外國際貿易的地方,就是十三行。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19世紀中葉平面圖

廣州外銷畫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就不得不提及當時風靡海外的歐式畫風的廣州外銷畫。

何為“外銷畫”?

18和19世紀時期,

作於廣州且僅用於外銷的畫作

,就像當時遠銷海外的“瓷器”和“傢俱”,它對於到訪中國的洋商和船長來說是精緻的

紀念品

實質上西方的寫實繪畫方式並沒有受到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關注與重視,在堅守傳統與精神的中國畫家眼裡,西方的繪畫“

筆法全無,雖工亦匠,不能入畫品

”,完全和藝術不搭邊,只是

存粹的商品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清朝初期廣州城圖

歐洲的繪畫,從晚明時期就已經有西方傳教士帶進中國宮廷,而西畫東漸的歷史從18世紀開始差不多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國畫工和畫家的繪畫技法和風格接近歐洲畫家的鼎盛時期是19世紀上半葉。

最有代表性的歐洲畫家是有著傳奇經歷的英國人錢納利,留下了大量關於中國廣東地區沿海城市的風俗、人物和風景畫。

所有的這些外銷畫,在1839年實用照相術誕生前,成了廣州尤其是廣州十三行的歷史繪畫記錄。本文的影像圖片,亦均來自外銷畫。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城全景

清廷國際貿易

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間,廣州珠江口岸的這一小片土地是清廷允許西方人貿易的唯一口岸,而實際通商的時間更早可追溯至17世紀末後被迫結束。

清廷法令規定,外商船隻不能直接駛入廣州城,且外商只能居住在位於廣州城牆外西郊的一小片從中國租賃的土地上,想居留廣州(非廣州城內)只能在冬季貿易區。

遠航回國的週期對於洋商耗時太長,廣州冬季貿易季結束後,洋商一般會選擇在澳門度過剩下的日子。自16世紀中葉起,經過中國當局許可的洋商可以在澳門半島居留。

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清廷對廣州的規定和限制條例也很多,除以上滯留時間限制外,西方婦女亦被禁止前往十三行,所有洋行內是清一色的男性。

西方人駐留廣州期間,其活動範圍受到嚴格的限制,只允許在廣州城西郊的十三行那一小片土地上活動。

雙邊的貿易規定與中國的國際貿易,只能與中國一部分固定的朝庭指派的“公行”也就是商家做交易。

西方對中國的貿易亦是受到東印度公司所壟斷,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和中國貿易的,西方人要想和中國貿易必須透過東印度公司。

縱然有諸多限制,但當時西方市場對中國茶葉、瓷器、絲綢以及漆器等需求的持續爆增,仍然給貿易雙方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十三行早期

廣州十三行

洋商在中國進行貿易的第一步,必然是在當地設立辦事處,這也是洋行的由來。

西方人或者中國人自己設立在對外港口的貿易機構都可以稱為“商館”亦或者“洋行”,它不是製造基地或者工廠,除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廣州的洋行不生產任何商品。

廣州十三行

,是由清廷挑選的中國商人所組成,這批商人被稱為“行商”,他們在廣州城西郊築起國際貿易所需的商館建築,是商館的真正擁有者,並將其租賃給西方洋行作為其辦事處,並大致允許洋商對商館內部進行改造。

這些建築包含庭院、賬房、客廳、臥室、大廳、倉庫以及銀庫等,內部設施和基本的吃喝遊玩場所一應俱全。

廣州十三行是有多重含義

可以指中國從事對外貿易的行商;

也可以指清廷對外貿易的一個特定區域;

還可以指在廣州城西郊十三行區域內做國際貿易的外商;

中國行商因為對外貿易是有暴富機會的,但同時他們還需要向廣州官府承擔要保證洋商行為合乎法規的重大責任。

180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海王星號”船員與沿岸的居民爆發衝突,燒燬了一座海關樓,並導致一名村民在衝突中重傷不治死亡,中英雙方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中西公審大會。

雖然最後並沒有找出有主要犯罪行為的嫌疑人,但是作為“海王星號”擔保人的中國行商“茂官”仍是上繳了相當大一部分的罰款。此後的中外衝突,也少有像此次大公審式那樣相對和平地解決過。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公審大會

18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西方人的商館還是中式的風格的建築,而後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和對商館改造的允許,歐式建築和裝修等開始出現。

在1743年,有一場由西邊而來的大火和因乾旱而發生的大火席捲了十三行,許多商館被燒燬,這也是十三行商館建築西化的原因之一。此後的幾十年間,十三行歷經了數次大火,多次被毀於一旦而後又被重建,直到1856年十三行徹底毀滅。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十八世紀的法國商館

廣州十三行地理位置

廣州十三行東靠廣州城西城牆,由西城牆趟過的“小溪河”分割;西靠一條商鋪林立的稱之為新豆蘭街(豬巷)的小巷。

佔地由寬約300米,縱深230米的長方形地塊組成。每個大商館寬度在15-30米之間不等,縱深150米左右,高約2-3層樓,內部被庭院分割成5-8個單元不等。

面朝珠江的房間租金通常高昂,

當中寬敞的建築依江而建,迎合了西方人的品味

十三行中的八家是依據早期入駐廣州的國家命名的,包括丹麥行、西班牙行、法蘭西行、美洲行、帝國行、瑞典行、英國行以及荷蘭行,其他五家是小溪行、豐泰行(啾啾行)、隆順行(老英國行)、寶順行、章官行(明官行)。

英國行總是十三行中最豪華最氣派的。

十三行的居住人口絕大多數來自歐洲、印度和北美洲。十三行外國人人口普查顯示,1826年,人數最多的是多達45人的英國籍商人,散商佔比一半還多;其次是美籍商人19位,其餘國家人數均只有個位數。1837年,英國籍商人數達158位,美國籍商人44人。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十三行

西方人行船和活動範圍

西方商船到中國南岸通商,抵達的第一站是澳門,而後在澳門引水後一路往上至寬闊的珠江入海口行駛到虎門。

虎門是廣州城第一道抵禦外敵的軍事防線,海峽兩邊均築有炮臺等防禦工事。過虎門海峽後,洋商船隻需在廣州城下游約12英里處的黃埔下錨,卸貨到更小的“官印船”運送至廣州。

黃埔到廣州水域多礁石、淺灘等,通行尤其是大型船隻諸多不便,加之此處錨地眾多給走私船提供了諸多便利,鴉片就是其中之一。

普通的洋商船員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黃埔錨地度過,偶爾有一兩日可以去廣州十三行遊玩,洋商上岸的活動均受到監管。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十三行樓頂遠眺圖

當然,廣州西方人的活動範圍並非完全侷限於其租賃的商館和商館前的廣場,還可以出入將十三行縱向分割的幾條狹窄街道。這些街道兩頭都有堅固的大門,一到晚上就會被鎖上。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分割十三行的中國街巷

最出名的就是新中國街、老中國街和新豆蘭街(豬巷),這裡店主的主要顧客就是西方人,經營也是持有特殊許可證的,經營範圍涵蓋衣、食、行、畫廊等。

鴉片戰爭前的1839年,廣州十三行的中國街區入口都被封鎖,大部分商店也都關閉。

如下是廣州十三行中的同文街入口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十三行同文街入口

廣州十三行洋商的變遷

1822年廣州十三行發生特大火災,席捲了廣州城西郊大部分地區,成千上萬得中國商店和行商倉庫毀於一旦,據稱導致5w人流離失所。

因十三行被毀,彼時在十三行的英國散商借機發展壯大,數量和野心日益增加。

何為散商?

就是指那些繞過英國東印度公司法定的壟斷權而私下與中國人進行貿易的商人。

繞過東印度公司管轄得方法就是冒充某些並未進駐廣州小國得領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理所當然的害怕散商會損害公司在中國沿海的壟斷貿易利益。

1780年時,東印度公司總裁還給廣州的代表下達了驅逐非公司正式成員的命令。

英國作為十三行中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他們的散商往往也是人脈資源豐富、富有且在本國有強大的社會關係的商人。慢慢的他們強大到敢於挑戰東印度公司和清朝政府權威的地步,與東印度公司的關係也從順從變成了競爭。

因為當時的國際和英國國內的局勢問題,

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近200年與中國的貿易在1834年喪失,散商取代了東印度公司的商人。

相對於東印度公司,散商對中國的態度更加傲慢和咄咄逼人,其中英國商人自恃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且一貫在世界各地稱霸慣了,不斷挑釁清政府的法令,並試圖擴大十三行或者說貿易範圍和規模。

再加之西方工業革命後,

蒸汽船的發明,可以說是對清廷與外國人貿易最直接的威脅,也標誌著西方經濟和軍事力量與中國對比的徹底轉變。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十三行西方蒸汽船

19世紀20年代,英國和美國的湖泊和江河開始普遍使用蒸汽船。

1830年,駛入中國人視野的第一艘蒸汽船就是短暫停靠在廣州黃埔的“福布斯號”,中國稱之為“明輪船”。

不過此時的蒸汽船還是少有鋼製的,但其噸位、吃水深度、航行速度和艦載的火器數對比中國的軍事,仍優勢明顯。

散商的崛起、鴉片貿易的迅猛發展以及中西軍事實力差距肉眼可見的增加,使得鴉片貿易到19世紀越發的猖狂和公開,西方人利用十三行對中國的傾銷致使中國的硬通貨白銀大量流失,經濟不斷受到破壞,迫使清朝政府不斷加大對鴉片的打擊力度。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十三行花園和教堂

1839年林則徐奉皇帝口諭赴廣州銷煙,為中止鴉片交易和讓西方人交出所有的剩餘鴉片,切斷了黃埔和廣州的交通,並在十三行集結了官兵封鎖了所有出入口,廣場前的珠江上也集結了大量的中國戰船防止西方人走水路逃走,時間達兩個月之久。

最後英國人屈服,交出了20283箱鴉片,直到十三行交齊了規定數量的鴉片後封鎖才解除。

1839年6月3日起,虎門銷煙開始了,林則徐以每天1000箱左右的速度銷燬鴉片,時間持續了整整3周。期間鴉片先是被機器搗碎,再與鹽和石灰一起衝入挖好的溝渠,最後將鴉片廢渣衝入珠江,而後鴉片戰爭爆發,開始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

鴉片戰爭後清廷式微,廣州亦不再是從前的廣州,十三行面積被不斷擴大,建築也因為戰爭和大火重建,西方人此時已經可以在門前廣場建起面積龐大的西式花園和教堂了。

想了解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背景?看這一篇圖文解說就夠了

廣州十三行美國行花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久,廣州淪陷,西方人佔領並控制了廣州城,與清廷的傀儡巡撫一起管理著廣州城。十三行、河南島以及沙面島成了西方人殖民新拓展的“租界”。

至此廣州十三行徹底毀滅,失去了它原本的風采,成為了泛黃紙張上永遠的歷史。

[推薦書籍]

[英] 孔佩特.[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商(1700—1900)]:商務印書館,2014年09月

公號 | 七日看書

編輯 | 七日看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