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娛樂2022-03-25
簡介”2014年,伴隨六盤水農業特色產業“3155”工程推進,看著“半工半農”的村委委員李波種枇杷風生水起,一批村民“跳出來”迎頭趕上,不僅佈局枇杷,也種植李子、櫻桃等其他經果

一顆枇杷樹值多少錢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始於清明,及至小滿,一個半月的枇杷採摘季剛結束。

落日餘暉裡,趁著難得的“空擋時間”,水城縣阿戛鎮松綠村黨支部書記李波坐在飯桌前,攤開賬本,開啟手機計算器,同媳婦、父母一道算起了一季豐收。

“10畝枇杷地,今年毛收入有19萬!”“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齊上場,忙活好一陣,李波忙不迭給家人分享“算賬”後的喜悅,“一顆枇杷樹產值上千,抵一畝玉米。”

“進賬”幾何?家裡的“一把手”、村裡的“當家人”李波最操心這件事,自家這本敞亮的產業結構調整“增收賬”,不止事關一家吃穿用度,也聯結著村裡邊枇杷尚未投產的群眾懸著的心。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在松綠,當地早前並無種植枇杷的傳統,2002年,村民葉景學家子女在廣西經商時發現“五星大枇杷”深受消費者青睞,且口感和品質極佳,便從廣西引進50來棵枇杷樹。

這一“誤打誤撞”的偶然之舉,沒成想,卻成就了松綠村的一張“金字招牌”。葉景學說,“我家種植的首批枇杷,第四年就見到效益,市場上賣的供不應求。”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別家“真金白銀”入袋,村民看熱了眼,但真讓自家跳出旱澇保收的“懶莊稼”,“改頭換面”種植經果林時,著實需要一股子勇氣,走出大山求學、務工的李波就實實在在地觀望了兩年。

專科畢業後,李波在外當了兩年“包工頭”,2009年帶著辛苦攢下的二十多萬,有了土地流轉、枇杷種植前三年管護費用的“第一桶金”,他毅然決然地返鄉,扎進鄉土搞農業。

一直投入像“打水漂”,連個“回聲”都聽不到的頭三年,李波聽遍了各種閒話,“好不容易讀書走出去,又回來種地,圖啥?”“在外邊幹工地,不比這個賺錢?”……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家人的不解,鄰居的揶揄,他沒有辯解,“搞農業,要耐得住寂寞。”那幾年,向農技專家請教、透過網路分析市場,本還一度徘徊的他,卻意外地篤定起來:發展經果林,是條路子。

“2013年,枇杷樹初掛,賣了1萬多元,”“砸”下去的成本盪開片片漣漪,讓村民對李波這個年輕後生高看了兩眼,“他都能幹,圍著土地轉了一輩子的我們,也能行。”

2014年,伴隨六盤水農業特色產業“3155”工程推進,看著“半工半農”的村委委員李波種枇杷風生水起,一批村民“跳出來”迎頭趕上,不僅佈局枇杷,也種植李子、櫻桃等其他經果。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資料呈於眼前,目前,松綠村枇杷面積達3000餘畝,還種植有瑪瑙紅櫻桃800餘畝,李子2000餘畝,獼猴桃3000餘畝,曾經的產業“空白村”,成了四季有果的“水果村”。

荒山成果林,年年有村民豐產豐收的新喜訊傳來,李波家連年豐產重新整理百姓認知,兩相作用,讓他成了群眾打心眼裡佩服的致富帶頭人,2017年,他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直至如今。

照顧小家,需要有“財”;而帶領大家,需要有“才”。

身兼著致富帶頭人和村黨支部書記,雙重身份,兩份責任,可要挑好這副擔子,不能跳“蹺蹺板”,而要走“平衡木”,唯有“才”“財”兼備才能行穩致遠。

“只有自己有‘財’了,百姓看到確有賺頭,才願意跟你幹。”在李波看來,這樣的關係並非單向,而是雙向,“只有你有‘才’,才能少讓產業發展走彎路,大家的‘財’路才更寬。”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李波一家,現在經果林面積達到62畝,其中部分尚未投產。在整個松綠村,這個資料更為龐大,僅以枇杷為例,今年投產面積800餘畝,不到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如何避免未來採摘季,市場上的“俏銷品”成“大路貨”?如何避免步入有了規模,失了效益的“尷尬”境地?扮演村裡“掌舵人”角色的致富帶頭人李波看得更為長遠而真切。

“只有未雨綢繆才是出路。”同經果林打交道多年,“繆”從何處尋?李波心如明鏡:做優一產,向畝產要效益;做精二產,向深加工要附加值;做強三產,向採摘體驗要“遊客經濟”。

起草種植標準,嚴禁使用除草劑;註冊商標,打響品牌;對接加工廠,佈局第二產業;擴充套件電商渠道,廣開銷路……一季枇杷剛“下市”,李波和村幹部馬不停蹄思量未來。

“今年,我爭取把自家零散的經果林地連成片,讓小農機更好下地,還打算完善水利灌溉設施。”從帶動規模到帶出效益,李波在農業產業化上再度選擇成為“先行者”。

不止是先行者,李波更是守望者。

他守望著大山,大山也護佑著生與斯、長與斯的的他們,而今,枕於青山中的松綠,不止松林深處綠意濃,更有廣袤山間果木青青,遠山落日兩相銜。

松綠村:“才”“財”兼備果盈枝

【記者手記】

走出去,是因窮則思變;走回來,是因心繫故土。

仰賴於多年與腳下這塊土地的交情,“包工頭”支書李波實現了從從致富能人到村黨支部書記,成為全村致富帶頭人的“轉身”,他既是“領路人”,也是“當家人”。

李波的故事,驗證著一個道理:小家的生計與大家的出路,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雙選”的結果,也並非顧此失彼,“一石二鳥”的共贏,讓百姓看到的是“錢”景,更是前景。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詩宗 諶晗 陳江南

編輯 顧冰潔

編審 陳詩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