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庚子國變~義和團

由 最後的墨西幹人 發表于 娛樂2021-09-30
簡介五月九日,清廷命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順天府尹何乃瑩前往涿州良鄉宣撫拳勇,其後,剛毅亦赴涿州,晤義和團首領,直隸總督裕祿、山西巡撫毓賢以及一些府縣官員見朝廷政策有變,紛紛表態跟風,唯恐忤逆懿旨,紛紛與拳民首領接觸,稱兄道弟,暗通款曲

庚子國難是指什麼事件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年)十二月初十,公元1901年1月29日,逃亡西安的大清皇太后慈禧,在西安行在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變法,揭開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史稱“庚子變法”。

慈禧以光緒的名義,昭告天下:康、梁變法,是包藏禍心的假變法,她今日推行的新政,才是利國利民的真正的革新,她將開拓一條不同於戊戌變法的革新之路,此舉為示好外人,也為籠絡臣心,給了國民變法圖強的希望。

清廷自1895年甲午戰爭敗於日本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日本既得臺灣,又佔遼東半島,俄、德、法見日本有獨吞大清之勢,兼且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威脅三國的遠東利益,於是一面以軍事威脅日本還遼,一面擴大本國在遠東的在華利益。

大清朝野有識之士都在思考戰敗的原因,維新與自強,成為當時一種影響廣泛的思潮,推動著清廷走向革新。

以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實力派督撫為代表,繼續走洋務運動的老路,力圖透過推行新政,興辦實業,發展教育,振興經濟,造福民生;以康、梁為首的知識分子和開明士紳掀起維新運動,期望仿效日本明治維新,改革官吏、教育、法律和軍事制度,引進西方體制。

變法,已經是大勢所趨,光緒皇帝親政不久,即遭甲午慘敗,急於借變法挽回聲譽,激勵國人,對此,慈禧太后也是持積極支援態度,有著數十年執政經驗的慈禧深知,變法的重要性。

帝、後對於大清是否變法圖強,已是達成共識,而變法的失敗,是帝、後對於變法領導權力的爭奪,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只要能決定變革的內容和次第,主導變革的程序,誰都可以成為變法的推動著。

對於變法失敗,固然有慈禧、光緒二人背後利益者的挑唆,但帝、後雙方也有著不可調和的體制上的積弊,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慈禧幽禁光緒皇帝於瀛臺後,第三次垂簾聽政,用了兩年的時間,剷除帝黨,己亥建儲,立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皇儲),在名義與實質上架空了光緒帝的權力,慈禧太后牢牢掌控朝政,本可以繼續推行變法,成為中興之主,但是突然暴發的義和團運動,把慈禧推入了深淵。

而在清廷官方支援這場運動的,正是慈禧己亥立儲後,形成的新興權貴集團~剛毅、載漪等人,和滿漢大臣中因變法失去利益的權貴,借義和團逼宮。

19世紀末,隨著山東曹縣等地大刀會掀起的反洋教運動,義和團再度復活,起初,朝廷的政策是嚴厲禁止,堅決剿辦,這與歷來處置教匪的政策是一致的,1899年,義和團在山東活動,巡撫張汝梅鎮壓不力,頓成燎原之勢。

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後,率領他一手訓練的小鎮新軍,嚴查痛剿,數月之間,消滅大股拳民,被袁世凱掃蕩出境的山東拳民向直隸流竄,與當地拳民會合,迅速蔓延到京、津一帶。

庚子年三月,京城城內發現有義和團活動,英、美、德、法四國大使照會大清總署衙門,請清廷兩月內剿除拳民,否則將派兵代為剿平。

三月十六日,《京報》刊登禁止義和拳之上諭,四月十一日,上諭命步軍統領衙門設法盡除,毋任聚眾滋事,致啟釁端,四月二十日,總署照會英美公使,決心力平拳亂,四月二十三日,義和團敗易州官軍,殺副將楊福同。

楊福同戰死,義和團逼近京畿,各國公使商調兵入京保衛使館,清廷怕剿辦失敗,局勢失控,政策開始在剿與撫之間搖擺,命裕祿、袁世凱通籌妥議,可否派員辦理團練,袁世凱明確回奏,拳會實難改為團練,而裕祿善於揣摩,先行改剿為撫。

五月八日,保定外國工程師駐地被義和團攻掠,傷亡二三十人,清廷見連月鎮壓未有效果,反而引起拳民反抗激烈,攻擊官軍,遂改為剿撫並施,以撫為主。

五月九日,清廷命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順天府尹何乃瑩前往涿州良鄉宣撫拳勇,其後,剛毅亦赴涿州,晤義和團首領,直隸總督裕祿、山西巡撫毓賢以及一些府縣官員見朝廷政策有變,紛紛表態跟風,唯恐忤逆懿旨,紛紛與拳民首領接觸,稱兄道弟,暗通款曲。

朝廷軟弱,官吏循情,義和團其勢大張,燒殺日趨升級,形勢急轉直下,十九日,拳民焚燬京城宣武門大教堂,天津教堂亦被焚燒全毀。

二十日,拳民焚京城前門外商鋪民宅千餘家,京城內,拳民搖旗喊殺,持械尋仇……官兵任其猖獗,城門任其出入,清廷派出剿匪的董福祥甘軍甚至與拳民會合劫掠,整個京城,除了皇宮之外,已成義和團的天下。

庚子國變~義和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