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由 佛曉木說 發表于 娛樂2021-06-26
簡介卸下偽裝: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的本質,是我們刻在基因裡的恐懼因子在作祟,它讓我們本能的逃避一切我們不熟悉、未知的事物,而內疚,擔心,自責焦慮是因為我們進化的潛意識在提醒我們當前這些事是必須要做的,否則就會帶來不好

什麼都沒力氣想別的

文|佛曉木說

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棲息地之間,隔著我整整一生。——安德烈·紀德【法國作家】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一個很奇怪又非常、非常常見的現象:

幾乎走到哪都可以聽到類似這樣的話:

“我最近總是失眠,其實很想睡,卻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愁人,頭髮都快要掉光了。”

“唉,別說咯,我也總是失眠,明明困得要命,躺在床上又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一睡不著第二天就會又困又乏,做什麼都沒精神,腦袋常常出小差,注意力完全無法集中,煩都煩死了……”

被華盛頓郵報的書評稱為:出自上帝之手的《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一個擁有20年工作經驗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書中這樣寫到:

所謂心理治療,其實就是 “鼓勵說真話的遊戲”。心理醫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患者說出真話。長時間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積聚,就會導致心理疾病。在誠實的氣氛下,病態的心理才能慢慢恢復。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陽光的快樂生活》劇照

電視劇《陽光的快樂生活》,講述了一個平凡人的故事,也講出了我們大多數平凡人煩惱的來源:

原本有一份工資雖不高,但好歹穩定的工作,不用擔心明天的飯錢從哪來,誰知天有不測風雲——被下崗了。

一下崗,女朋友眼看要泡湯,女朋友“撒夥”,娶媳婦也就成了問題,吃喝拉撒也成了問題。

信用卡都只剩下八塊多了,明天的飯錢怎麼辦?

份子錢怎麼辦?

房貸怎麼辦?

這些關係到生存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能不焦慮麼?

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用來自我調侃的詞:“社畜”,該詞出自日本企業底層上班族的自嘲用語,透過日劇傳播開來,如今成為了一個在中國也比較常見的網路流行語。

搜尋了一下,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一天不知道面對多少壓力,一天幾個會,一坐好幾個小時大半天就沒了,實際的工作只有加班加點才能完成。不管你換到哪工作都是差不多的情況,逃都逃不了。

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迷茫,思想和意念已經飛到幾千裡外,肉體卻還在原地笨拙地緩慢地匍匐著爬行。每天都慌慌張張得匆匆忙忙,天天的什麼事也沒幹成,卻感覺是去談了幾個億的大專案,累啊,累成了狗,就想躺著什麼事也不想幹。

不禁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就是個沒用的人,是不是自己就是個懦弱無能的人?

整個人散發著快要宕機的“味道”。

有網友問為什麼人到中年以後,自己越來越焦慮,朋友也越來越少?

被慾望操控,被生存控制言行的急躁和焦慮感到中年以後更加強烈,且常伴左右。

接聽電話,頭一句話就語速飛快的說:“喂,什麼事?”(潛臺詞就是:“沒事就快掛電話”)貌似自己在忙著趕幾百個億的工程一樣。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電話那頭空白了半分鐘,有點生氣的語氣:“沒事不能找你啊,你是煩人得很。我沒事,就是好久沒見了,想看看你在忙什麼”。

我趕忙陪笑道歉。

這樣的對話在有了孩子後出現頻率越來越高。

其實,自己在忙什麼呢?

仔細想想,除了解決吃喝拉撒睡的事情,也沒什麼值得這麼忙,忙到多說幾句話的時間都沒有的事,可是我們為什麼總是如此匆匆又忙忙呢?

每天像陀螺一樣的忙得團團轉,可是未完待辦的事還是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簡直堆積如山,時間卻依然滴滴答答分秒不停地走著,惹人討厭和厭煩,似乎是要把人逼瘋的節奏。

行動跟不上腦子的轉速,既然怎麼做都做不完,那就乾脆什麼也不做了,索性破罐破摔了,愛誰誰。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變得軟弱和拖延,生活就很可能會出現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的反應,也可稱為蝴蝶效應,像是觸動了某個連鎖機關一樣,不好的事接二連三的就來了。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記性開始變差,不是忘記這就是忘記那。工作和生活都經常出差錯,明明必須今天應該要完成的事總是拖著不做,結果不是失去上升的機會就是被扣了工資獎金,失去更多提升自己的可能和機會。買東西要麼是不給人錢,要麼就是十塊錢的東西給了50塊或者100塊不等別人找補錢就走了。

出門要麼是不記得帶鑰匙,要麼是帶了鑰匙還要反覆檢查。

對什麼都失去的興趣,不再對什麼感到好奇,成天“無所事事”插科打諢的混日子,談不上什麼付出也沒有收穫,非常容易感到疲倦,成天睡眼迷濛卻又無法真正入睡。

拖著事情不做的時間久了,就會不停地責怪自己:“明明說了要今天完的,卻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事耽擱了。怎麼辦?怎麼辦?……”

“為什麼這麼沒有執行力?”

“為啥要拖著不做?”

“為什麼這麼不自律?”

未完待做的事猶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彷彿日以繼夜的做到天長地久也做不完,總是看不到路盡頭的風景,怎麼辦?

自責歸自責,內疚歸內疚,事情還是一件接著一件來,自己還是依然提不起興致和力氣去做,感覺暗無天日:“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天空一片陰霾!

被焦慮折磨得死去活來,了無生趣。頹廢的活著,睡,睡不好,吃,吃不好,連玩都沒了興趣。

迷茫無助、內疚自責的感覺和情緒困擾,渾身散發著一種失敗的腐敗的味道,在動物界,動物們就會尋著“腐敗”的味道來找尋自己的食物。

其實焦慮和抑鬱的情緒來自明知道應該怎麼做,因為能預見不“那樣”做的結果卻總是因為某些心理原因拖著不做。

比如,明明到後天或明天要交

一天焦慮來焦慮去,除了被焦慮折磨得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白天雙眼迷離的沒精打采,白白浪費時間外,那些真真正正必須要做的事情做了幾件呢?

自己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是放在真正做事上的呢?

可是我想做或者是應該做什麼樣的事呢?我到底是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

美國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曾在美軍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為美軍軍官做心理醫生),以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為基礎寫下的《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這樣寫到:

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投機取巧或頭腦中的靈光閃現,很難達到目標。真正的自 制自覺,總是緩慢而漸進的過程。我們踏出任何一步,都須有足夠的耐心,進行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自省。我們更應態度謙虛,腳踏實地。

貌似是這樣的情況,回想自己這一路走來的日子,從記事起到懵懵懂懂的青春期,再到什麼都知道青年期,再到什麼都懷疑的中年期,每一個階段的目標跟想法都有很大的差別。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從懂事記事起算起:

小時候怕考試成績不好,被老師罵,怕回家被爸媽“文武”(一個動嘴一個動手)雙全式的混合雙打。

十幾二十歲時,擔心高考考不上好學校,擔心別人都有女朋友(或男朋友)了,為什麼我還是單身?

二十幾三十歲時,擔心焦慮同學朋友同事都混得不錯,成家立業了,自己還是一事無成,未來在哪裡?

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上有老,下有小,正所謂腹背受敵。擔心孩子的奶粉尿不溼,房貸、車貸、人情世故的各種開銷。

五十以後就要擔心和焦慮孩子的婚姻和怎麼生存下去的問題。

六十歲以後要擔心和焦慮自己的養老問題。

所以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和焦慮,煩惱和焦慮是人生的常態,情緒不穩,心情不好是人的正常反應,無論你怎樣逃都是逃不掉的常態。

既然是人正常的心理感受和情緒的反應,那就只能坦然的接受,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不要被它打敗不要被它控制住。

怎樣才能不被自責、內疚,無用又迷茫無助這樣的焦慮和抑鬱情緒所控制呢?

其實被焦慮和抑鬱的人,是對自己有要求,對未來有期許的聰明人。只有對自己有要求,對未來有期許的人,才會去了解新事物,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去學習,才會想要改變。只是我們的要求太寬泛,不具體,我們期許的未來太模糊,不夠清晰。

在《銷售靠人脈》一書中這樣寫到:

如果你不知道去往何方,那你就不知道選擇哪條路。

成功就是實現有截止日期的目標。

長期目標地於看清未來很不錯,但是短期目標則可以使人不斷前進。

我們每個人的基因裡有刻著對未知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即是我們保命的本能,又是限制我們發展的制約。

面子是我們中國人的講究,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硬傷,就像刀的兩面性,可以幫助我們切割食物,也能讓我們流血受到傷害。

我們之所以會牴觸或潛意識裡排斥去認真的面對一件事情,一是因為自己沒做過,沒接觸過,所以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知道哪裡開始入手,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什麼樣是錯的,評判這件事的標準是什麼,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把它做好等等。

所有這些未知,都會讓人對開始做一件陌生的事沒有信心和足夠的勇氣,害怕自己撐控不了,讓自己在在意的人面前丟臉,害怕被他們看不起。

我們開始試圖哄騙自己:“不開始,就不會有失敗,至少在短時間內,不用去面對自己的‘無能’。”

其實這樣的想法會不會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呢?

我們把每做一件事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證明自己而不是探索自己上。如果事情成功了,就似乎可以“證明”自己是“強大的”、能幹的、出類拔萃的、是完美的,如果事情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是“證明”自己是無能的,無用的、有缺陷的。

所有“失敗”是讓人害怕的,恐懼的,大多數人都會怕,會恐懼想要逃跑。

為什麼不是把做一件事的注意力和動機放在探索自己的邊界上,探索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探索自己的不足在哪裡?

探索自己擅長的優點在哪裡?

再來總結和思考什麼事是自己可以做到更好的,什麼事是自己不擅長的。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剝去偽裝

做事和做人其實很像,都是互相試探和探索。

試探是找底線和邊界,而探索是尋找延長或擴充套件邊界的方向和方法。

比如人們談判,就是利用各種技巧打探對方的底線,比如打吵架打架,平時的開玩笑,我們都是在有意無意的用行為和語言在試探對方的底線和邊界在哪裡。

再結合我方利益點來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滿意的結果,這個過程就是底線和邊界的延展。

那面對做具體的事情這事,能不能也用這樣的思維去想,用做一件事來主動為自己查漏補缺,看看自己還缺少哪些知識和技能 ,一點一點的修補自己,讓自己先行動起來,有方向有方法有技巧的行動終有一天也會像滾雪球一樣,產生複利效應,讓自己越活越輕鬆。

相反,用逃跑來回避“失敗”是行不通的,“失敗”從來不會因為你害怕就不會來到,也從來不會因為你準備的“足夠”充分就會不來,失敗是個機率大小的事。

可是逃走了吧,心裡又會內疚,又會自責,更可惡的是“事”不做了,它就會變質發酵,最終變得越來越不可收拾,越來越糟糕。

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在焦慮與恐懼些什麼,只有找到問題的真相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否則只能是毫無任何效果的忙碌。

除了讓自己陷入越來越忙又理不出頭緒,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的怪圈,會更會讓人精疲力竭。

卸下偽裝:

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的本質,是我們刻在基因裡的恐懼因子在作祟,它讓我們本能的逃避一切我們不熟悉、未知的事物,而內疚,擔心,自責焦慮是因為我們進化的潛意識在提醒我們當前這些事是必須要做的,否則就會帶來不好的後果的警示。

怎麼辦呢?

兩個階段著手:

第一階段、強迫自己面對睡不著覺的原因。

一、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深呼吸,給自己來個自問自答的清單革命:

(注:請在列清單時,提醒自己具體、再具體一點,清晰再清晰一點。)

1、你究竟在怕什麼,在擔心什麼?

2、為什麼會擔心?

3、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減少或緩解上術內容的擔憂?

4、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可以怎麼辦?

5、先從哪裡開始?

五、不要急躁,要有耐心,任何有價值的事都需要持續不斷的積累和打磨調整,只要不懈怠,情況總會越來越好的。

第二階段、運動+錨定效應的目標

一、每天堅持持續的做40分鐘的有氧運動。

都說生命在於運動,科學家們說,運動除了帶來身體機能上的各種好處,也能促使腦部釋放腦內啡(endophin),提升精神,使心情愉悅,可以使大腦的中樞細胞處於興奮的狀態,不斷的增強腦細胞的活力和大腦皮層的調節能力,使大腦思維變得更敏捷靈活。

二、錨定目標

既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責任的應該做的事,那就做當下我處的這個階段應該做的事:

錨定目標:學習,放下,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努力賺錢。

(注:請在制定計劃時具體再具體一點,清晰再清晰一點。)

把它暫定為我現階段的目標,然後嚴格執行。用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的話說:“想好,幹就完了。”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尼采

在瞭解了自己想睡又總是睡不著,覺得什麼都沒意思,幹什麼都沒勁的真正原因後——清單革命,有科學證明的能幫助大腦釋放

腦內啡(endophin)

來對抗壓力和焦慮抑鬱產生的不好物質,提升精神,使心情愉悅增強腦細胞的活力和大腦皮層的調節能力,使大腦思維變得更敏捷靈活的運協再加上有指引方向的風向標——錨定效應的目標,這些幫助自己

形成一個向健康和成長髮展的良迴圈。

問題得有初步解決也暫時能吃好睡好,有勁了。“有效期”能持續多久,在於你能堅持持續多久的清單革命+運動+錨定效應的目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