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微紀錄片」浙裡故事 技·藝永存(51)|72道工序嵌鋼入鐵,他是張小泉的黃金一代

由 錢江晚報 發表于 娛樂2023-01-30
簡介出生於1933年的施金水,是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的兩個傳承人之一

剪刀頭是彎的是什麼剪刀

05:16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文 葉思意/影片剪輯

今年6月,由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與小時新聞客戶端聯合推出微紀錄片專題“浙裡故事——技·藝永存”第四季,這一季分三輯,分別是【絃歌凡音】【天工入畫】(點選回顧前兩輯)和【歲月流芳】,分別展示了在曲藝音樂類、工藝美術類、民俗節日以及民間技藝方面的浙江省國家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的一生傳奇。

最後一輯【歲月流芳】,也許不及【絃歌凡音】裡的樂音來得曼妙,也不及【天工入畫】裡的美侖美奐讓人驚豔,但這一輯裡講述的非遺更親切——金華火腿製作,張小泉剪刀鍛制、編梁木拱橋營造,木活字印刷……它們帶著更多平凡生活中的溫暖記憶,鄉土、草根、日常……

【歲月流芳】——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施金水

最近,因為“客服稱菜刀不能拍蒜”,老字號張小泉登上了熱搜,遭遇信用危機。但對杭州人,乃至杭州以外鄰近地區的人來說,當年的張小泉,是記憶中的一塊金字招牌,站在這塊招牌後的,就是像施金水那樣的老匠人。

出生於1933年的施金水,是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的兩個傳承人之一。他打了70多年的剪刀,14歲的時候就做起了制剪學徒。

當時鋪子裡有5個學徒,每個人只能學一個環節。但施金水覺得,要學就要學全套。他偷偷溜去另外的剪刀作坊學手藝,一個“全面手”就這麼誕生了。

1957年剪刀廠成立,施金水是第一批工人,後來一直做到全廠的技術總管。他熟諳72道鍛制工序,最擅長鍛打“1-5號民用剪”,這是杭州人最熟悉不過的黑把剪——筍狀的剪刀頭,壺瓶或者酒罈式的剪刀把。1965年起,這款民用剪連續五次獲得全國剪刀質量評比第一名。

“手工剪刀不一定每把都合格的,合格率大概在80%,不合格的都要扔掉,不可以流出去,不然要壞名聲的。”施金水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當年廠裡的後輩都說,施師傅很“擰”。

可是,傳統的剪刀手工鍛制逐漸被遺棄,手工鍛打技藝更是漸行漸遠。如今的張小泉剪刀車間裡,彈簧錘已經取代了手工鍛制,90%以上的工序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能夠純手工從頭到尾製成一把完整剪刀的師傅,已所剩無幾。

但施金水一直沒有放棄,他定期會去手工藝活態展示館裡的張小泉剪刀鍛制區看看徒弟們的活計,偶爾還會掄錘子親自打剪刀。

“我永遠是張小泉打剪刀的人。”施金水唯一的願望,就是把這門手藝一代代傳下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