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唐耀坤文集:禮是做人的準則 是文明進步的表現形式

由 老唐深度觀察 發表于 娛樂2023-01-02
簡介孔子的“克己復禮”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的理念,是用“禮”來界定是非,以“禮”(理)服人體現平等意識和強調社會層級需要的倫理秩序

禮的表現形式是一整套的什麼

唐耀坤

唐耀坤文集:禮是做人的準則 是文明進步的表現形式

孔子曰: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認識到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禮是人際關係中最公平中正的表現形式,人人都必須約之以禮、行之以禮。對個人來講,讓生命過得有意義並使自己完美,同樣需要禮待自己。心靈秩序的建立就是禮的道德的現實踐履。禮是一種恭敬心,禮敬是禮的核心。禮,是對別人的尊敬,也換來別人對自己的尊敬——禮尚往來。一個不懂禮、不學禮的人,在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就必定很差,因此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禮能有助於社會形成良好的秩序。社會良好、穩定、和諧的秩序必須用禮來規範,社會的正常運轉是建立在一系列規則和秩序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秩序,社會必將出現混亂。社會有了良好的秩序,才是國家安定、人民安居的前提。

禮還能有助於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形成。人類與天相處就應該在敬畏自然的基礎上,去探索和認識天——自然規律。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人類需求的增長必須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類資源總量相適應。人類對自然的無量開發和無情掠奪所造成的生態平衡被破壞的現象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人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應該做到社會生產、人民生活與自然生態相適應的狀態,對待在自然界索取和開發的問題上同樣應該守“禮”。

孔子認為:人類如果不敬畏自然界,甚至破壞自然規律,就會得罪自然界,最終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把“禮”作為人在社會行為中最起碼的標準。他提倡“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克己就是約束自己,復禮就是符合禮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位置,不管富貧貴賤,都要依禮規行事;達到天下歸仁,即是人人都要相互尊敬,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

唐耀坤文集:禮是做人的準則 是文明進步的表現形式

然而,我們很多學者認為孔子的“克己復禮”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是維護專制王權的觀念。我認為這些學者是對孔子這種觀念的誤解。當然,漢代的董仲舒以儒家自居,他將孔子的五倫學說演變成“三綱五常”,其實,“三綱五常”是董仲舒為了討好漢武帝,提出的一套鞏固王權的觀念,與孔子的“克己復禮”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有本質上的區別。

孔子提出的五倫觀念裡,並沒有說誰以誰為綱,裡面二者而是有相互制約的。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樣五倫相互的關係。而每一輪關係都是有條件的:君仁臣忠,君若不仁,臣可不忠;父慈子孝,父若不慈,子可不孝;夫義婦德,夫若不義,婦可不德;兄友弟恭,兄若不友,弟可不恭;朋友有信,朋友不信,可不守信。

孔子的“克己復禮”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的理念,是用“禮”來界定是非,以“禮”(理)服人體現平等意識和強調社會層級需要的倫理秩序。縱觀世界、古往今來,凡是有國家存在,就不可能不要倫理和秩序。孔子以“禮”和倫理為調節器,想使社會進入一個人人博愛、秩序井然的滿意狀態。他對齊景公問政時,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觀念,只是告訴齊景公要想使國家有序地層級治理,必須各級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如果社會上禮規不被信守,倫理遭到破壞,社會就必然會陷入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混亂之中。

孔子倡導“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隨時警醒人們不要做有失於禮的事。禮可以說,是從人的心靈和美德塑造方面,來彌補法治的空缺,透過這一途徑提高了國民的文明程度,協調了群體、社群的關係,促成了社會健康、和諧、有序地發展。同時,禮構築了“法治”之外的人情世界,為營造溫情的人際關係、實現社會與國家的和諧。禮的世界意義在於對自我的剋制和對他人的尊重,以實現最大範圍的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友好與和諧。

唐耀坤文集:禮是做人的準則 是文明進步的表現形式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 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樑。它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強調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 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裡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 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

強調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這是小人所為。尊重他人更要尊重他人的意願,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 。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

注重禮尚往來,將其視為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在接受別人的好意和禮敬時,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只有這樣,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平等友好地良性迴圈持續下去。

不管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凡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總是透過禮來顯現禮德修養,表現一個人內在的涵養素質。正因為禮規、禮貌可以顯現人們的內在品德素質,所以它才能夠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並相應地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促進人們向文明社會更高階段前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