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雞娃是如何養成的?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人生,真的能“鶴立雞群”?

由 全職寶爸育兒日記 發表于 娛樂2022-10-11
簡介在普通孩子還沉浸在當下的環境中按部就班學習時,雞娃孩子已被安排學習更多技能,他們的父母也不會考慮到孩子的承受程度及童年是否會缺失

雞娃子怎麼養

雞娃是網路上流行的一個詞語,是“望子成龍”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有光鮮的未來,不斷給孩子打雞血並安排各類學習活動,讓孩子不間斷的學習和拼搏。

雞娃是一些中國一線城市家長的教育方式,她們大多屬於中產階級,有一定的實力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還形成攀比心理,進而形成教育焦慮。

雞娃是如何養成的?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人生,真的能“鶴立雞群”?

本人屬於八零後。記得小時候,手裡託著兩本書即蹦蹦跳跳地向學校走去。課餘時間的娛樂大多數是玩陀螺、開鐵懷、摺紙飛機或者收集一些遊戲卡片等。對於培訓班來說,完全是一個陌生的地方或壓根沒聽說過。

現在想起來,發現那時的孩子是真正擁有快樂的童年,讀書玩樂都不曾落下,雖然生活困難點,但沒有選擇的煩惱,也沒有成長的煩惱。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教育卻越來越傾向功利化,學校社會給孩子的壓力也逐漸多了起來。現在,即便偏遠地區的孩子,她們的書包也多達十幾斤重,這是難以想象的負擔。

更心寒的是,學習已足夠有壓力的情況下,“雞娃”們的出現更是引發了教育憂慮,這些家長“先人一步”的教育模式無疑會拉動孩子學習間的競爭,終而復始,形成惡性迴圈。

雞娃是如何養成的?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人生,真的能“鶴立雞群”?

雞娃的教育模式可追溯到九五後家長,她們是成長過程是中國快速進步社會急速前進的過程,特別的網際網路資訊的進步,使得她們能肉眼看見周遭的改變,為此在教育的模式上,也更為激進。

曾經有一位北京的王姑娘寫了一篇文章介紹自己的“雞娃”經歷。她4歲時學習古箏並持續多達十年之久,學費最高時達到一千五百元每小時,獲得中央音樂學院的古箏八級的好成績。

不過這並沒有帶給她驕傲感。根據王姑娘的說法,在幼兒園時,班上十七個女孩中有九個會彈古箏,其它孩子大多有掌握一兩門樂器或其它技能,因此她覺得古箏並非自己的特長,反而是一項基礎技能。

為了上北京重點小學,王姑娘的媽媽送禮送錢讓她有登臺演奏古箏的機會,最後也如願以償。然而此次經歷後,她的媽媽卻更加執著,認為需要更多的技能才能與眾不同,所以“瘋狂”地給她報班學習。小學時的課外時間,上午是華羅庚數學課,下午是古箏,晚上是英語課。小學後半期,還加上了芭蕾、跆拳道、繪畫、奧數等。

可以說,王姑娘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即便平時坐地鐵也會被媽媽拉著練習英語,放學回家後在家裡也會要求帶著耳機聽相關的英語演講。

在常人眼中,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應該是學霸,可她從來不是,成績在班裡並不是最優秀的那一個。

雞娃是如何養成的?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人生,真的能“鶴立雞群”?

王姑娘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按理說,這份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工作大多和影視有關,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她的工作和之前各種各樣的培訓並無關係,反而是大學期間才發發現的興趣 —— 寫作。王姑娘目前從事作者和編劇的工作,從相關的描述看收入也不菲。只是在她看來,與她母親的差距還有很大一部分。

王姑娘還提到,為了讓她更好地學習,自己所學的東西她媽媽都會學一遍,甚至比她學得還更投入,為此考了多個工程師資格證。

看完這位王姑娘的自述後,回想起身邊很多的“天才兒童”,比如小學生能自如地用英語交流,五歲的孩童能彈奏難度極高的鋼琴曲等。他們的經歷在社交網路不斷髮酵,讓很多“普通”的父母自愧不如。

在普通孩子還沉浸在當下的環境中按部就班學習時,雞娃孩子已被安排學習更多技能,他們的父母也不會考慮到孩子的承受程度及童年是否會缺失。每一天,她們都不斷地被父母推動著前行,希望站在同齡人更高的起點。

只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人生,真的能“鶴立雞群”嗎?

或許雞娃的父母忘記了他們曾經快樂的童年、曾經為之不顧一切的興趣,現在卻將執念強加於孩子身上,是否公平,又是否坦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