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范蠡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背後,原來暗藏著一個大陰謀

由 諸史 發表于 娛樂2022-09-27
簡介如果文種固執的不離開,那麼范蠡留書一封的方式、以及書信內容,也會導致勾踐與文種互相猜忌,進而藉助勾踐之手除掉文種,實現削弱越國的目的

兔子一年生幾次小兔子

公元前473年,勾踐滅掉吳國時,范蠡正在整理行囊,臨行之前給好友文種留信一封,上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根據史記描述,越王勾踐“長頸鳥喙”,肯定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范蠡在越30多年,必然早已知曉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性格,知道滅吳之後不會與己共富貴。既然如此,范蠡為何還要輔佐勾踐,而不去輔佐一個“可以共富貴”的君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勾踐不能共富貴,卻還兢兢業業輔佐……。范蠡難道就是為了過把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付出30多年的美好人生?

范蠡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背後,原來暗藏著一個大陰謀

其實,司馬遷的這段描述,除了上述疑問之外,還有以下幾點讓人難解之處:

1,公元前511年,范蠡邀請好友文種入越,隨後兩人一起勾踐效力30多年。既然范蠡早已看清勾踐的本色,為何沒有及早提醒文種,或者在滅吳之前勸告文種,而是留信一封?

2,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范蠡從“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就能得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讓筆者想起司馬遷對秦始皇的描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有虎狼心。”相貌或能反映一些性格,但離真相的差距必然很大。

3,春秋時期列國爭雄,對人才非常渴望,並不敢隨便屠戮功臣,因為殺功臣的名聲一旦流出去,還有什麼人才敢為其效力?既然如此,何談“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4,勾踐滅吳之後,並非萬事大吉,他至少還有兩大目標,即楚國威脅與北上爭霸。換言之,兔子還未死盡,飛鳥也未死盡,如此何談烹狗藏弓?

可見,范蠡留書所說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句話,矛盾重重。

筆者認為,要麼司馬遷這段記載以訛傳訛,並非歷史真相,畢竟范蠡給文種的書信非常私密,理當很難外洩,文種也不敢外洩;要麼范蠡這句話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大陰謀:真實目的不外乎兩個,即勸說文種離開以削弱越國實力、離間勾踐與文種關係,最終文種要麼離開越國,要麼范蠡借勾踐之刀殺掉文種。

范蠡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背後,原來暗藏著一個大陰謀

首先,范蠡真心勸說文種離開?

范蠡臨跑之前,才給文種書信一封,看似勸說文種舍進退未,其實這個時候才書信勸說,而非提前勸說的行為,無疑極不尋常。

更重要的是,勸說的方式存在嚴重問題,因為留下書信就會留下證據,即便文種毀掉書信,也有送信之人等,或多或少會給勾踐留下范蠡潛逃之前與文種有過聯絡的線索,而如果范蠡當面勸說文種,就很難留下什麼證據。總之,范蠡臨逃之前留書給文種,不是幫助,而是坑他。

因此,范蠡動機非常不純,絕非真心勸說文種離開。或者說,范蠡臨逃之前的這份書信,十有八九會引起勾踐猜忌,於是乎可以想象,范蠡與其說是勸說文種離去,不如說是逼迫他離去。

而文種是治國大才,他的離去,必然會導致越國實力有一定下降。故而,范蠡目的也就呼之欲出,就是希望文種離去以削弱越國實力。

如果文種固執的不離開,那麼范蠡留書一封的方式、以及書信內容,也會導致勾踐與文種互相猜忌,進而藉助勾踐之手除掉文種,實現削弱越國的目的。

范蠡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背後,原來暗藏著一個大陰謀

其次,范蠡離間勾踐與文種關係?

對於范蠡“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退保之見,歷史評價很高,可謂是千古第一人,千古第二人是張良。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這句話的確會離間君臣關係,南宋學者林亦之評價頗有見地:“范蠡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後世君臣猜忌百出, 無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范蠡始也。”

林亦之將後世君臣猜忌,全部歸咎於范蠡,無疑是不妥的,但要說與之毫無關係,無疑也不盡然。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是秦漢之後的王朝,范蠡以“鳥盡弓藏”的認知而功成身退還可以理解,但在春秋列國戰亂不斷的時代,當時還真沒有“鳥盡弓藏”的政治氛圍。縱觀春秋時代,有過幾個諸侯無故屠戮功臣的事蹟?

也就是說,滅掉吳國之後,勾踐與文種是可以君臣相宜的,並非范蠡所說的那麼惡劣,因此范蠡之語無疑是在離間勾踐與文種的關係。

事實上,文種完全中計!收到書信之後,文種稱病不出,身體好好的卻不願為君王效力,且范蠡潛逃之前與他有過聯絡的事情也可能被勾踐獲悉,甚至范蠡會故意讓勾踐知道,如此種種無疑會引起勾踐不滿,最終勾踐忍無可忍,既然大才文種不能為他效力,且又與潛逃的范蠡不明不白,那麼就只能將之除掉,於是賜死。

范蠡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背後,原來暗藏著一個大陰謀

問題在於,據說范蠡與文種是好友,一起從楚國來到越國,尋求實現抱負的機會,兩人在異國他鄉共事了30多年,為何范蠡還會坑害文種?

原因很簡單,在晉楚爭霸時,晉國為了壓制楚國,於是就扶持了吳國,以牽制楚國的兵力,那麼從大國博弈的角度出發,楚國要不要扶持越國以牽制吳國?顯然,范蠡、文種是楚國援越的代表。當吳國被滅之後,范蠡希望文種與他一起回到故國,但文種似乎不願放棄眼前的權位與富貴,於是范蠡只能設下連環計,藉助勾踐之手將其除掉。

參考資料:《史記》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