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由 清風文史 發表于 藝術2022-06-27
簡介▲鴉片戰爭不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也並非沒有吃過敗仗,他們在廣東三元里就遭遇了當地義軍的痛擊,最終不得不提前撤離廣州

史海鉤沉出於何處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由於清政府的腐朽和昏庸,中國在近代世界發展的浪潮中處於了落後的位置上,這讓中國在近代遭受了眾多西方國家的侵略,甚至一度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其中鴉片戰爭的爆發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清軍在此戰中的羸弱表現,也讓中國成為了列強眼中任人宰割的羔羊。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鴉片戰爭

不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也並非沒有吃過敗仗,他們在廣東三元里就遭遇了當地義軍的痛擊,最終不得不提前撤離廣州。

在三元里之戰中,當地百姓自發組織了萬餘名鄉勇,投入到了和英軍的戰鬥之中,那麼英軍到底做出了怎樣傷天害理的事情,才讓當地百姓能夠如此團結呢?

一、英軍的暴行

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作為通商口岸的廣州城裡,就已經不乏外國人的身影了。

在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廣州人都對他們的橫行霸道十分不滿,但礙於清政府對於洋人的諂媚態度,廣東地區的百姓只能將這份怒火壓制在心底。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清朝末年的廣州街頭

後來隨著鴉片大量流入中國市場,廣州也成了遭受鴉片荼毒最深的地區,大量癮君子飽受其害,廣州城內更是瀰漫著一股頹靡的風氣。

但林則徐的

虎門銷煙

,不但讓廣州的鴉片貿易受到打擊,也提振了周邊百姓的愛國熱情,他們紛紛將傾銷鴉片的外國商人視為仇敵,這令廣東地區具有了一定的鬥爭基礎。

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軍開始在中國境內不斷挑起事端。

雖然名義上英軍應該只和清軍交戰,而不能騷擾中國的百姓,但這群殘暴的侵略者顯然沒有將這些國際公約放在心上,他們在行軍途中,依仗著手中的武器不斷騷擾周邊百姓,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林則徐

虎門銷煙

隨著英軍在戰場上的連續勝利,這群英軍士兵的氣焰更加囂張。

在他們路過三元里地區的時候,不但隨意毆打周邊百姓,還搶奪了他們的財物,遇到出行的女性他們就會將其拉到路邊實施侵害,其中甚至有年過半百的老婦人。

這群英國人為了搜刮財物,甚至還會掘開路邊的墳墓,從棺材中搜索陪葬品,部分想要阻止英軍暴行的當地村民也受到了他們的毆打,許多人還因為保護祖墳而被活活打死。

隨著英軍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村莊都遭到了英國人的洗劫,這群暴徒甚至在村鎮中當著人們的面,調戲年輕女子,絲毫不把中國百姓放在眼裡。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港口停靠的英國軍艦

目睹著英軍暴行的年輕人們最先坐不住了,他們聯合起來圍攻了調戲鄉民韋紹光妻子的幾名英軍士兵,這些士兵雖然手持槍支,但在三元里百姓的包圍下,最終還是被群毆致死。

這件事發生之後,當地的鄉紳們知道英軍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便開始著手組織防禦力量。

二、三元里之戰的戰前準備

在三元里百姓意識到一場大戰在所難免的時候,如何有效快速地組織起一支隊伍,就成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清朝末年,由於廣州地區的政治環境相對複雜,因此在三元里等地區的民間治理一般要依靠鄉紳和當地

社學

的組織。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晚清鄉紳形象

所謂“社學”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的概念,其本意是想讓鄉民們也能受到一定的教育,以便統治秩序的穩固,而後社學卻逐漸發展成為以文人為主導的民間管理體系。

社學中的文人在當地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輔助鄉紳管理百姓,而且各村鎮之間的社學還有一定的聯絡,這讓他們可以迅速組織起眾多百姓並投身到大規模的集體活動之中。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清末鄉勇

與此同時,廣東地區還有數目眾多的秘密社團,其中尤其以天地會等組織最為著名,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這些組織多是為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而成立的,為此社團中的不少成員都練得一身好武藝。

而且相比於

社學

這樣的鬆散組織,天地會等社團的內部管理體系更加完善,這也讓他們在戰鬥中能夠爆發出更加強大的戰鬥力。

這些秘密社團在三元里之戰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過由於其地位特殊,因此在當時的文獻資料中並無太多提及。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天地會成員合影

除了三元里當地的社團組織之外,部分廣州市民也參與到了抵抗英軍的戰鬥之中。

清末時廣州城內手工業發達,三元里等地區的不少百姓,都選擇進城做了“工人”,各行各業的工人也組建了大量的行會,來保證彼此的利益。

在英軍的暴行傳入廣州城後,這些工人們也坐不住了,紛紛表示願意加入義軍和英國人作戰。

其中紡織工人和採石工人表現得最為積極,在日後的戰鬥中採石工人們都衝在隊伍的最前面,他們高舉著打石用的鐵錘,徑直殺向英國人的隊伍,絲毫不畏懼敵人的槍炮,這給其他義軍提供了很好的鼓勵。

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是在此戰中傷亡最為慘重的,這也是為什麼採石行會,後來在廣州城內備受推崇和尊敬的原因。

除了以上的民間組織外,三元里各村鎮的農民也是不可忽視的角色,他們親眼目睹了英國人的暴行,因此幾乎不需要動員,這些人便全部投身到了義軍之中。

在這些行會社團的組織下,人數眾多的義軍被安排得井井有條,但武器裝備的劣勢讓組織義軍的鄉紳頭目們很不放心。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晚清時期的工人

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傷亡,他們提出了誘敵深入再將對方一舉殲滅的作戰方針,與此同時為了報復的英軍也兵分三路,向三元里逼近,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三、三元里大勝

關於三元里之戰的細節歷來眾說紛紜,這主要是因為中方和英方的史料記載之間存在較大的出入。

在中方的史料記錄裡,三元里之戰是一場一邊倒的大勝,英軍在見到義軍的誘餌部隊之後輕敵冒進,進入了義軍包圍圈中,之後義軍從四面八方一擁而上,將英軍團團包圍。

雖然英軍依靠武器優勢,殺死了部分義軍,但巨大的人數劣勢還是讓他們難以抵擋,二百多名英軍很快就被義軍手刃。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參加三元里抗英的義軍

之後部分殘兵敗將逃到了附近的山林中,他們趁著夜色脫下衣服掛在樹梢上故作疑兵,上前檢視的義軍就會被暗槍打死。

無奈之下,義軍只好等到第二天一早再進入山中搜查,最終又殺死了許多漏網之魚。

就在義軍們準備繼續殲滅被包圍的英軍時,廣州知府餘保純帶著清軍部隊趕到了戰場。

起初義軍還以為他們是來助戰的,但餘保純卻找到了義軍的幾名領袖,呵斥他們私自用兵,不顧全大局,命令他們將剩下的英軍全部放走。

雖然義軍頭領們對這個決定十分不贊同,但礙於餘保純的地位和其身邊的清軍,他們最終還是答應了餘保純的請求,讓其帶著殘存的英軍回到了廣州城。

沒能將英軍盡數消滅,也成了三元里義軍們的深深遺憾。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十九世紀的英軍

但是在英軍的官方記錄中,三元里的戰況卻並非如此。

英方宣稱在三元里戰鬥當天,英軍先是擊潰了幾支小股義軍,之後便和幾萬人組成的大部隊遭遇了。

但義軍並沒有主動發起攻擊,倒是英軍發射了幾枚火箭炮,希望能夠在人群中開闢出一條繼續前進的道路。

但就在英軍準備繼續架設更多火箭炮攻擊的時候,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士兵們幾乎看不到眼前的任何東西,悶熱的天氣讓英國人呼吸困難,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暫時撤退。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英軍的康格里夫火箭炮

看到英軍撤退之後,義軍才開始向英軍的後方和兩翼靠攏,不過由於忌憚英軍手中的火槍,義軍並沒有主動發起攻擊。

後來義軍們發動了幾次嘗試性進攻,在看到英軍的火器因為暴雨失效之後,他們便開始用鉤竿拉拽落在隊伍後頭的英軍士兵,那些被勾到的人就會被拖走然後砍死,部分不慎跌入路旁水溝的英軍也被義軍所殺。

但從始至終義軍都沒有從正面發起進攻,而在整場戰鬥中死亡的英軍數量,也不過幾十人而已。

由於中英雙方的戰鬥史料記錄,存在較大出入,因此關於三元里之戰的爭論一直沒有平息。

不過,從英軍隨後匆匆撤出廣州地界的選擇而言,中方的記錄無疑更加可信,當地廣為流傳的英雄故事,也讓我們的勝利更有說服力。

三元里之戰,中方記載英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人卻說:因暴雨撤軍

▲三元里抗英浮雕作品

雖然三元里之戰沒能全殲被包圍的英軍,更沒能扭轉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的頹勢,但這場戰鬥作為中國近代反擊外國侵略者的第一次勝利,在中國歷史上依然有著非凡的意義。

其讓國民有了堅定的信念,知道中國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敗外國侵略者的,而這種精神力量也支撐著一代代國人,投身於偉大的革命事業,最終幫助中國人民走出了黑暗的時代。

注:

本文關於三元里之戰的相關內容參考自《三元里民眾抗英事件新探》,發表於2014年4月發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清風文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