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由 大橙子翡翠 發表于 藝術2022-05-03
簡介當時,我的老師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我們謙虛,尊重哥哥,關心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樣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被別人所愛

孔融讓梨體現了什麼美德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

在“菜根譚 ”裡有句名言 :“處事 以一步 為高”,在我們 國人 的心裡 ,謙虛 不僅僅 是一種 態度 ,更是 一種 美德 。

孔融讓梨 ,折射出 尊長 敬兄的風範 ;鮑叔牙 讓利於 管仲 ,彰顯 出寬容大度 的人格魅力 ;張英 “讓他 三尺 ,何妨 ”,成就 了“六尺巷 ”的千古佳話 。

作為 一個 懂得 謙讓 、不斤斤計較 、不鋒芒 的人,內心 一定會 雲淡風輕 ,生活 一定會 平和 快樂 ,這就是我們國人 心中 普適的幸福觀 和人生觀 。

但是 由於 中外 文化 的差異 ,很多 觀念 有時 會產生 衝突 。

比如 “孔融讓梨 ”,在我國 的歷史 發展 中,一直 是作為 一種 傳統美德 流傳 下來 的,但是 在西方人 眼裡 ,卻不被重視 ,甚至 把它當作 一種 反面教材 。

聰明人 在小故事 裡。

東漢 末建安七子 之一 的孔融 ,年少 成名 ,在他四歲 的時候 ,就因“讓梨”而成了 名言 。

聽說 孔融 小時候 聰明 好學 ,四歲 的時候 就已經 能背誦 詩文 了,而且 還非常 懂得 禮節 ,巧言令色 。

據傳說,某天 孔融 父親的朋友來探望 孔融 ,並帶來 一盤 梨子 ,父親 讓孔融 分給 兄弟們 吃,孔融 毫不猶豫 ,從梨子 裡挑出 一個 最小 的給自己 ,其餘 的按長幼 順序 分給 兄弟們 ,孔融 說:“我年紀 小,就該吃小梨子 ,大的留給 哥哥們 。

爸爸 聽了非常 贊同 ,接著 問道 :”那弟弟 比你小,為什麼 分到 的梨子 卻比你大呢?“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當時,我的老師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我們謙虛,尊重哥哥,關心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樣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被別人所愛。

當時很多孩子都默默記下,一直按照這個標準來做,但當然很多孩子會問:孔融的爸爸為什麼讓四歲的孔融分這些大小不一的梨?積分不公平怎麼辦?孔融為什麼要對弟弟和弟弟採用矛盾對立的標準?他處理事情不是有固定的原則嗎?

孩子的好奇心總是無窮無盡的。他們總能從很多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總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意見。但這些問題當時的老師都沒有回答,總是用那套固有的、全國性的價值觀來引導孩子,或者搪塞這些好奇的心。

他們總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懂了。但現在想想,這些話並沒有錯。畢竟每個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角度都不一樣。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孔融使梨”的確是美德的體現,但在西方人眼裡,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小視角的文化差異。

在一些西方國家,“孔融讓梨”經常被用作教育學生的負面教科書。比如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就用過這個案例。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他的心理教育中引用了這個案例,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令我們驚訝的是,大多數同學認為“孔融做梨”根本不是一個不起眼的故事。孔融的做法其實是作秀,還是為了討好父親。

面對同樣的做法,兩套說辭也體現了孔融的圓滑和處事原則,但這套原則並不符合主流社會的態度,所以他們認為孔融不應該放過梨,現實生活中也不應該按照他的樣子去做。

雖然西方學生的觀點和我們的大相徑庭,但仔細考慮後,我認為兩者都是有道理的。“孔融做梨”是作秀還是美德並不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從中明白了什麼,你這輩子會怎麼走。

這個案例背後所折射出的正是中西文化的差異。謙讓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謙虛也不例外,“謙讓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我們自小就掛在嘴邊的至理名言。而且在西方社會,敢於展示自己的人是人人尊敬的,禮讓需要適度,而只有平衡和規則才能使國家和社會有良好的運轉。

但對這兩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作者並沒有多加評價。文化不同,價值觀也就不一樣,一個國家既然能夠經過時代的選擇而發展壯大,就必然已經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人們總是習慣於把自己當成珍寶,而忽略了其他風景。應儘量消除這種文化優越感,重視對別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平等的態度進行交流。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人生的“變化與恆定”

在《赤壁賦》中,蘇軾寫到:“蓋以自其變而觀之,天地亦非瞬息,自其變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窮盡,豈可羨哉?”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看事物時也應該投以發展的眼光。

而且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我們也不必多說,畢竟君子“和而不同”,即使有不同的價值觀,但一起工作,能給社會帶來好處,能為自己創造價值,就夠了。

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我國的語境中,筆者更傾向於謙卑。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木秀於林,風流無邊”,雖然西方的價值觀贊同我們要去爭來秀,去勇敢地展示自己,但在當今社會,謙遜仍然是一種珍貴的品質。

古代希臘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我是自知的,所以我無知。”的確,術業有專攻,我們可以唱一首好詩,但我們不一定能彈出一首好歌。您是個律師,但是您不一定能成為一個一流的廚師。”

虛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稻穗的結果,稻穗結得越豐滿,就會越往下垂,越有成就,就越需要有虛懷若谷的胸懷。今天,隨著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謙虛也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念,人們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各國互相借鑑,從而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