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由 博古致知 發表于 藝術2022-03-23
簡介如:中國最早發現的迄今為止儲存最完整的第四紀披毛犀骨架化石、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南宋《蘭亭序》圖卷

蠶織圖主要畫的是什麼情景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黑龍江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黑龍江省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和藝術品的綜合性博物館。

博物館現有各類藏品62萬餘件,包括歷史、自然、藝術及文獻4大系列,52個種類,其中國家一級品12754件,二級品6725件,三級品14604件。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如:中國最早發現的迄今為止儲存最完整的第四紀披毛犀骨架化石、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南宋《蘭亭序》圖卷。

那麼,黑龍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1、

金代

銅坐龍

龍是華夏先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動物形象,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龍”成為歷代帝王喜愛的王權象徵之物。

這件要講的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金代銅坐龍

銅坐龍堪稱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種文化的融合和發展。

2、

金代齊國王墓絲織品服飾

金代齊國王墓有“北方馬王堆”之稱,古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

齊國王墓是一座男女合葬的石槨木棺墓。男性墓主身穿8層17件服裝;女性墓主身穿9層16件服裝。

齊國王墓出土的絲織物為研究宋、金時期的繅絲技術、紡織技法、印染工藝、織機種類等方面的課題提供了珍貴資料,填補了中國服飾史研究中由於缺乏金代服飾留下的空白,是我國金代考古的一次最重大的發現。

3、

南宋《蠶織圖》

《蠶織圖》長卷由24個場景組成。畫卷前半部由“臘月浴蠶”到“鹽繭甕藏”,畫的是養蠶過程,後半部所畫除“蠶蛾出種”和“謝神供絲”兩段外,其餘七段畫的是繅絲織帛的過程。

全卷共繪74人,形神兼備,對比鮮明。婦女41人,中老年男子23人,少年3人,少女5人,嬰兒兩人。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蠶織圖》

《蠶織圖》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這件描繪八百年前蠶織的圖卷,對於我國蠶織技術史具有彌足珍貴的記錄。

4、

唐代渤海

天門軍

之印

1960年,天門軍之印在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為漢字篆刻“天門軍之印”;印背楷書“天門軍之印”,印文筆畫細挺有力,圓潤活潑。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唐代渤海天門軍之印

這方銅印在渤海上京遺址出土,說明渤海仿唐制,建立了一整套政治、軍事制度。

天門軍印出自上京皇城內,可作為研究渤海設有與唐朝中央禁軍類似的軍事組織的重要線索,是國內現存唯一的一方渤海印,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5、

披毛犀化石骨架

披毛犀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動物,體型與現代非洲犀牛近似。在歐洲一些山洞中,發現有古代人類畫的披毛犀壁畫,栩栩如生。披毛犀是一種全身披滿長毛的犀牛,與現代犀牛顯著不同的是全身長滿類似青藏犛牛的濃密的長毛,也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這具披毛犀化石,是1956年發現的。整個骨架同屬於一個個體,完整程度接近100%,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披毛犀化石骨架

據研究發現,這具披毛犀是一頭年輕的成年個體,它死於秋冬季節,身上沒有人類獵殺或者動物撕咬的痕跡,應當是由於在河邊喝水時陷入淤泥中而死。

6、

南宋《蘭亭序》圖卷

《蘭亭序》圖卷是南宋作品,全長 141。1釐米,寬37釐米。引首為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題寫的“曲水流觴”四個字。

整幅圖卷描繪了東晉時期,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於溪水邊飲酒賦詩、觀山賞水的情景。

畫面上,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分坐在溪水兩畔,他們神態各異,生動逼真。有的執筆賦詩,有的起身取酒,有的靜觀山景。

在文人雅士中間,一條清清的溪水蜿蜒而行,溪水中飄流著一朵朵碧綠的荷葉,每朵荷葉上都放有一盞東晉時期一種名為觴的酒具。荷葉載著觴在溪水裡流轉,停在誰那兒,誰就起身飲酒,然後賦詩,作不出詩的,要罰酒三鬥。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南宋《蘭亭序》圖卷

這場有趣的聚會名為“蘭亭修禊(xì)”。修禊是源於中國周代的一種古老習俗,人們在農曆三月三日“上巳節”這天,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除災去邪,古人稱之為“祓(fú)禊”。因為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後世文人便常常相約在這一天踏春郊遊或飲酒賦詩。

7、

黑龍江滿洲龍

黑龍江滿洲龍是產自中國的第一具恐龍化石,享有“神州第一龍”的美譽。其故鄉嘉蔭也因此成為我國最早並經科學紀錄的恐龍化石發現地而蜚聲海內外。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黑龍江滿洲龍

這具黑龍江滿洲龍是生活在6500萬年前,已經滅絕了的爬行動物。因為它的嘴巴扁闊和鴨子的嘴十分相似,所以為我們稱它為鴨嘴龍。

8、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是我國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金代銅鏡,鏡面光亮,呈銀白色,球狀鈕,做工十分精緻。

據史書記載,每年的正月元日,皇帝都會與眾位大臣拿著農具到田間耕作,象徵新的一年從農事開始,皇帝親自下地耕作,各級官員更是不敢懈怠,他們與農民一起在田間勞作,銅鏡上的圖案表現的正是官員們春耕的圖景,它還表達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寓意。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

銅鏡是女真貴族曾經使用過的一件器物,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9、

新石器時代桂葉形石器

1965年,桂葉形石器在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山發現。它是部落首領的標誌物,屬國家一級文物,年代距今約5000年。

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新石器時代桂葉形石器

這件桂葉形石器為我省發現的細石器中個體最大的一件,通長25釐米、寬5。8釐米。其形制如一片兩頭尖的桂葉,故名桂葉形石器。

1

0

松花江猛獁象化石骨架

松花江猛獁象化石骨架這身高3。33米,體長5。45米,門齒長2。05米,臼齒顯示出它是一隻老象。專家斷定其年代為距今21200土600年。

猛獁象生活在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寒冷地區,時代為更新世晚期,它在地球上曾繁盛一時,到距今約l萬年前的全新世絕滅。

近期熱文:

去牛河梁,認識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

青銅器鑑定必備知識:鑄造辨偽

西方學者眼中的王安石

安徽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書海擷珍系列

藏於臺北故宮的名畫:《十八學士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