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由 小希說音樂 發表于 藝術2022-02-17
簡介來自韓國釜山大學的文聖喆老師在題為“關於《阿呵裡郎》變遷研究的回顧——以音組織的變遷為中心”的發言中分析了、探討了韓國代表性的民謠裡郎》的流行歷史,支援其名稱最初出現在《梅泉野錄》,1894年正月至六月在宮闕畜舍時就有演唱阿里郎的記錄

樂譜如何分樂句

韓國釜山大學沈智宇博士在題為“初期樂律體系形成過程的鐘—商末和周初的鐘文化”的發言中認為中韓兩國都沒有明確確立十二律形成之前的初期樂律體系,十二律形成之前的樂律可看成是整個東亞地區的樂律體系。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作者認為考察十二律的曾侯乙編鐘之前從聲到律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商末周初的編鐘在初期樂律體系形成過程中作用非常重要。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桑坤博士在題為“琴五調及其與工尺調的對應”的發言中認為可以將琴上“以律探調”的認識過程大體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宋到清初,是以對琴上十二律分配五絃以得到六十調的討論為出發點所得。至清乾隆時期,陸續刊刻的《學練要》《春草堂琴譜等著作將理論層面的探討延展到對實踐中的認識,對十二均有所取捨,直接規範了琴五調的調絃,並且把這一樂律學成果應用到琴曲的調性判斷中。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中國音樂學院的朱仲毅博士在題為“《通·自序》文字解讀及價值剖析”的發言中提出《宋史·律曆志》中儲存的歐陽之秀律通》的《序》一篇文章一直未受到學術界關注。伯自序》中所記載的與生律法相關的內容,有著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及歷史價值,特別是在記載了宋代超越五度相生律,甚至超越純律的生律實踐中,作者以生一百四十四律的方式彌補了其他生律法在旋宮轉調上的不足。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溫州大學趙玉卿教授在題為“‘雙位雙義’之丿’——白石譜中的‘掣’與‘拽’研究”的發言中認為姜白石俗字譜歌曲中居於譜字右方和下面之”應譯解為“掣拽”之“掣”和“拽”,兩者相對,語義相反,應該是姜夔的有意安排。“掣”時值縮短半拍,相當於一個八分音符;“拽”時值延長一拍。這樣理解也符合古代文字的書寫習慣及內涵韓國釜山大學的金志玧博士在題為“男唱太平歌短簫旋律比較——以李王職雅樂譜為中心”的發言中比較分析了李王職雅樂部的井間譜和之後發行的五線譜,以及現行樂譜的男唱太平歌短簫旋律。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認為三種樂譜的長鼓長短、分章法、大綱法從表面上看不樣,但經過仔細比較可以發現旋律的本質還是一樣的。認為同其他古樂譜一樣,古樂譜裡簡單的旋律到了現代逐漸擴充套件演變成了多樣而華麗的旋律。上海音樂學院的於韻菲博上在題為“清工尺譜《十二雕》與南宋俗字譜《勝子急》集曲關係研究”的發言中認為清工尺譜《十二雕欄》集曲由12個曲牌集合而成,採集了《雙聲子》的首句至第六句。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句讀劃分、譜字對應、集句位置等角度的分析表明,清工尺譜《十二雕欄》與《雙聲子》的樂句採集關係可進一步追溯、勾稽為清工尺譜《十二雕欄》與南宋俗字譜雙勝子急》的樂句採集關係。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來自韓國釜山大學的文聖喆老師在題為“關於《阿呵裡郎》變遷研究的回顧——以音組織的變遷為中心”的發言中分析了、探討了韓國代表性的民謠裡郎》的流行歷史,支援其名稱最初出現在《梅泉野錄》,1894年正月至六月在宮闕畜舍時就有演唱阿里郎的記錄。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最初的樂譜見於1896年 Homer hul hert的記譜,最早的音響資料是1896年美國人類學者Alice C。 Fletcher(1838-1923)用滾筒錄音裝置進行的錄音。《阿里郎起先是流傳在以江原道為中心的鄰近地域的土俗民謠,景福宮重建時(1865年)傳入京畿道,1894年左後被稱為京畿道通俗民謠。1926年《阿里郎》被作為羅雲奎電影啊裡郎的主題歌開始風靡全國。

如何從句式結構、詞曲組合來追溯最初的樂律體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