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走進繡娘故里黃梅孔壟邢大墩‖費玲玲

由 鄉野黃梅 發表于 藝術2022-01-04
簡介他說,繡娘和她的黃梅戲不僅是我們黃梅人的驕傲,更是我們邢氏家族的榮耀和自豪

邢繡娘是中國黃梅戲藝術家嗎

在湖北省黃梅縣水鄉古鎮孔壟有個村莊叫邢大墩。它跟古鎮所有的村莊別無二樣:綠樹掩映,屋舍儼然。村處街頭,村民或農或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個自古以來就商賈雲集的古鎮,邢大墩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村莊。然而它又是一個不平凡的村莊。因為我國最優秀的地方戲曲黃梅戲的宗師邢繡娘就是出生在這裡。

走進繡娘故里黃梅孔壟邢大墩‖費玲玲

懷著對一代宗師的崇拜之情,初夏時節,我走進了孔壟古鎮,踏上了探訪繡娘故里的征途。

接待我的是邢氏後人,孔壟《文昌閣》詩社主編邢協宇老先生。談到繡娘,邢老先生一臉自豪。他說,繡娘和她的黃梅戲不僅是我們黃梅人的驕傲,更是我們邢氏家族的榮耀和自豪。邢老先生的家在古鎮八景之一的美麗邢港邊。我們臨窗邊品茗,邊聆聽。在老先生娓娓述說中,我似乎看到了繡娘正徐徐走來,碎步,長袖,起舞翩翩,啟唇吐詞,既有晨露的清新,又有鄉野的芬芳、、、、、、

邢繡娘,本名秀蓮,乾隆十四年二月生人。出身書香門第,母趙氏是當地的挑花能手。繡娘自幼聰明伶俐,乖巧可人。黃梅是挑花之鄉,特別是孔壟蔡山一帶婦女幾乎是人人能繡,個個會挑。耳濡目染間,繡娘也會挑花繡朵,描龍繡鳳,竟成了孔壟數一數二的挑花能手了。挑花能手的繡娘又怎麼成了日後的黃梅戲一代宗師了呢?

走進繡娘故里黃梅孔壟邢大墩‖費玲玲

呷了一口茶的邢老先生微笑著說:“呵呵,黃梅戲是咱們的戲呀!繡娘能學不會嗎?”

“一去二三里,村村寨寨都有黃梅戲”。黃梅是黃梅戲的故鄉。在黃梅,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垂髫小兒,張口就會哼幾句黃梅小調,來一段黃梅採茶。幼年的繡娘經常跟隨家人、親戚逛廟會,看廟戲。她四歲時就漸漸迷上了民間山歌小調,特別是劃旱船的小調兒,更是過耳不忘。在學繡花的同時,繡娘又學會了道情、連廂,還有黃梅採茶《送香茶》、《打豆腐》。

十二歲那年的一個冬日,繡娘跟隨蔡山梅太六的一對會唱戲的夫婦去“唱粑”,在附近村莊挨門挨戶地唱《補背褡》。聽著婉轉動聽的黃梅戲調,看著乖巧可人的繡娘,人們紛紛把自家制作的糯米粑、高粱粑送給繡娘他們,以作為獎勵。繡娘第一次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成就感,學戲的勁頭更足了。

在學唱黃梅戲的過程中,繡孃的演技和唱腔日臻完善,直至爐火純青的境界。戲臺上的繡娘能文能武,扮龍像龍,扮鳳像鳳,時而舞扇,時而拋絹。她的甩髮又圓又快,她的水袖柔和流暢。那雙“恰似三秋水“的眼睛,更是水靈靈,會說話。只要她一上臺亮相,臺下必是掌聲如雷,喝彩連連。

走進繡娘故里黃梅孔壟邢大墩‖費玲玲

因過去的黃梅下鄉常鬧水災,為了生計,也應外地名紳名流的邀請,繡娘常隨戲班到周邊縣市演出,特別是在臨省宿松、安慶一帶,繡孃的活動時間最長,藝術聲譽最高。她的唱腔影響最廣,有些劇目甚至成了黃梅戲的經典戲。可以說,繡娘走到哪,就把黃梅戲的種子播到哪了。

難能可貴的是繡娘在從藝過程中,特別注意黃梅戲的傳承和發展。黃梅戲的傳統劇目,歷來是口傳心授,“水詞”很多,有很多文理不通,詞不達意的唱詞。繡娘很反對唱“水詞”,凡屬她演過的角色,她都仔細糾正。為豐富黃梅戲的演出劇目,她還改編了不少劇目。在《遊蘇州》一戲中,繡娘特地增加了敘述乾隆以前歷代封建王朝興亡大段唱詞。後人評說:“看了一部《遊蘇州》,等於看了一部興亡史”。她演唱的《告壩費》曾驚動朝廷,朝廷及時整治了貪官汙吏,百姓拍手稱快。一時間,繡娘名聲大噪。因她曾四次上京為乾隆皇帝獻藝,皇帝龍顏大悅,御賜她“黃梅名伶”墨寶。 這不僅僅是對邢繡娘登峰造極的藝術的肯定,更是湖北黃梅戲的至高榮譽。

寫到這裡我有些疑惑:一個小小的平凡村莊,何以能走出邢繡娘這樣的優秀兒女?

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慮,邢老先生帶我瞻仰了邢氏陵園,又翻看了邢氏族譜。在蒼柏青松掩映的陵園裡,在泛著歷史塵埃的族譜裡,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邢大墩村實則是名人輩出的村莊。據考證,該村自明朝以來,在歷朝歷代科舉考試中,被榮錄進士的就有五人,先後有十三人中舉,被朝廷委以重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為民請命,造福桑梓的南昌知府邢寰。另有辛亥革命時期武昌首義的組織者,黃梅“三傑”之一的邢伯謙及其弟仲謙也是從邢大墩走出去的豪傑英雄。這是一個書香濃厚的村莊,是一個歷史輝煌的村莊。高天厚土,人傑地靈,在這片沃土裡孕育出的邢繡娘脫穎而出,終成了村莊的又一個驕傲!為著這份驕傲和榮耀,邢大墩村更是打破自古女子不上譜的族規,鄭重地把繡娘寫進族譜,以供後人永遠懷念。

為紀念邢繡娘為黃梅戲作出的巨大貢獻,也為正本清源黃梅戲,2010年5月8日,由央視文藝中心影視劇、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黃梅縣委縣政府聯合攝製的《黃梅戲宗師傳奇》在黃梅開拍,場面壯觀,其中有部分場景取自邢大墩村。2012年10月25日,央視八套首播,為全國的黃梅戲迷奉上一道精美的藝術大餐,再次在全國掀起學唱黃梅戲的高潮。

走進繡娘故里黃梅孔壟邢大墩‖費玲玲

“丟下一粒籽,發了一顆芽。依呀呀得喂、、、、、、”採訪中,我突然聽到了熟悉的黃梅戲調。邢老先生說那是該村的“繡娘”劇團在排練。作為繡孃的故里,邢大墩村從不乏黃梅戲的優秀演員。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當年的黃梅縣委宣傳部和黃梅劇團組織錄製的黃梅戲錄音資料就是由該村的盲人邢金華、廖月娥夫婦所錄。而今,每逢節假日,村文化體育廣場更是時時上演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

走在邢大墩村,聽著親切的黃梅調,我來到了聞名遐邇的古戲臺——萬年臺。那裡天天有戲迷在唱戲。清脆鑼鼓,悠揚二胡,有人在咿呀,亦有人在叫好。相隔不遠的步行街,有座精緻戲臺,繡娘塑像巍然屹立其上。親愛的朋友,若興致濃時,隨時歡迎您登臺一展歌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FormatImgID_5#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