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由 博仁書畫 發表于 藝術2021-12-20
簡介圖中描繪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別敘州太守吳愈赴任的情景

虎丘戀別圖的結構方式是什麼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送別總是帶點惆悵和失落,無論是別人還是別地,徐志摩再別康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也是飽含著無盡的不捨。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主人與客人道別的場面,都是以人物為主的送別景象。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五代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第五段散宴送別

顧閎中,江南人,五代時期南唐畫院待詔。他繪製的《韓熙載夜宴圖》,構圖嚴謹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動,線條遒勁流暢,色彩明麗典雅,在技巧和風格上比較完整地體現了五代人物畫的風貌。

《夜宴圖》採用了我國傳統表現連續故事的手法,隨著情節的進展而分段,以屏風為間隔,主要人物韓熙載在每段中出現。透過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節,敘事詩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畫家在構圖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個情節、一個地點、一個人物組合,每段相對獨立,而又統一在一個嚴密的整體佈局當中,繁簡相約,虛實相生,富有節奏感,圖中三個屏風絕不雷同的處理方法體現了畫家巧妙的構思。

人物的趨向動勢變化豐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態動靜相宜,全圖之勢蓄於畫卷之內,緊密而富有張力。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燭臺,紅燭高照,點明瞭《夜宴圖》特定的時間,而並不精心描繪夜色,這種中國傳統式的意象表現手法與方式共同構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韓熙載夜宴圖》在用筆著色等方面達到了很高水平。全畫工整精細,線條細潤而圓勁,人物衣服紋飾的刻畫嚴整又簡練,對器物的描寫真實感強。設色既濃麗又穩重。比例透視有法度可尋, 是一幅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和傑出藝術成就的古代人物畫精品。

以山水為主的送別圖最早出現於兩宋,根據石守謙的考證,北宋李公麟《陽關圖》是與送別有關的早期山水圖式,惜作品並未存世。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元 李升 《澱山送別圖》

《澱山送別圖》卷作於元至正六年(1346),畫面清波盪漾,湖上有小橋、扁舟,遠望峰巒高聳,樹林參差,山間古寺隱約可見,景色清幽,一派送別離人的氣氛。據載,李升隱居於澱山湖旁,並建澱山草堂。此卷描繪了澱山湖(今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的山水風光。

畫面中筆墨溫潤,將多種不同皴法結合以表現山石、樹木的不同特點,整體清麗雅緻,富於文人畫的趣味。清代詞人朱彝尊很推重此畫,題跋雲:“松林清疏,峰嵐渲以焦墨,淡林贏青作遙山,信稱逸品。”

按畫上的題識,此卷是李升為送別高士蔡霞而作。畫上有乾隆御題詩及“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鑑璽”等鑑藏印,說明此畫曾為清宮所藏。

“澱”是“澱”的繁體字,《澱山送別圖》即《澱山送別圖》。不知道上海博物館為什麼要在簡化字中不倫不類地夾雜一個貌似高古的繁體字。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明 唐寅金閶送別圖卷

此卷為書畫合璧,卷首即為吳湖帆題“唐六如金閶送別圖卷真跡。黃甫子浚題詩合璧,吳氏梅景書屋珍藏。” 此作亦曾為吳湖帆的藏品,並錄入《吳氏書畫記》中。畫面繪江南景色,遠山歸帆,柳溪水岸,江邊立於數人正相互揖手作離別之狀。平遠取景、以墨的濃淡與對景物刻畫的虛實很好地構建了空間關係。

同時,水墨與淡設色相得益彰,使畫面呈現出清雅的格調。卷末有唐寅題畫詩一首:“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際殘陽對酒傾。重祝珍調無別語,依依楊柳不勝情。”落款為:“唐寅畫並題”,鈐“唐居士”、“吳趨”及“南京解元”三枚朱文印。其後為皇甫子浚行書自書詩,詩前題寫:“春日送忍齋母舅先生招遊虎丘,漫賦。”

綜合文獻可考皇甫子浚生於明弘治三年(1490),卒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名衝,號少玄,明代詩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嘉靖進士。官禮部主事、春坊司直兼翰林檢討,謫廣平通判。旋移南京刑部主事、進員外郎,遷浙江按察僉事。好學工詩,負才名,與兄沖、弟汸、濂並稱“皇甫四傑”。著《皇甫少玄集》。

卷中吳湖帆題有四處跋語和包首、前綾隔水兩次題簽,可以看出吳湖帆不但確定這件作品為唐寅的真跡而且非常珍愛。關於作品的創作年代,吳湖帆透過款題的書法風格研究認為應屬於唐寅晚期之作。

他在題跋中寫道:“右六如送別圖卷雖無年月可稽,審其款書,當作於正德晚季唐氏五十左右時也。”又“唐六如《金閶送別圖卷》,據題款書審定之為正德晚季所作。”吳湖帆對唐寅的這件作品在繪畫技法上的高超表現倍加讚賞,同時結合他所鑑賞過的其他唐寅作品作為佐證,以說明此畫為真跡乃確著無疑。

題跋雲:“用筆謹嚴,與絹本縱筆揮灑者不同。而人物衣褶則仍一本家法作風。餘藏有《蘭亭小卷》、《驢騎歸思圖》與此悉同,而城樓旗杆尤為六如畫個性流露處也。”

唐伯虎的《金閶別意》送給一位蘇州地方官員的作品。唐寅在畫中題詩稱:“古舊情悽切,窮民淚泗漣。傾危望扶植,丹陛莫留連”,應酬式的渲染了送別之情。此外,清代送別圖延續了明代的傳統,但已不及明代繁榮。畫家王時敏、王翬、禹之鼎、黃慎等人都有送別圖傳世。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明代 沈周 京口送別圖

此圖引首為王時敏題隸書“名跡貽徽”。本幅款署“沈周”。鈐“啟南”。後幅有沈周自題跋文,述作此圖原由。另有明代文林書“送吳敘州之任序”、祝允明書“敘州府太守吳公詩序”及多家跋文。

據《吳梅村先生集》考,此圖成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時年65歲。圖中描繪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別敘州太守吳愈赴任的情景。吳愈是沈周的親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敘州,地處今雲南宜賓,在當時屬荒僻邊陲之地。

畫面中主人乘舟遠去,眾人在岸邊長揖作別。此時江南正是楊柳蔥鬱、山桃爛漫、風光無限之時。作者借描繪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遠山以粗筆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濃重滋潤,線條蒼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畫風。

從作品內容來看,古代送別圖的意象源自送別詩,如柳樹、河水與美酒等,畫中多出現長亭、折柳、蘭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兩宋時期的送別圖多為立軸形式,構圖一般是將有送別人物的坡岸與遠去的船隻安排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到明代,畫家喜歡以橫卷的形式描繪送別圖,這樣在處理畫面的佈局與詩文的題寫上能夠更加靈活與多樣。此外,送別圖發展至明代已經形成兩種主要的模式:一是以江岸送別為主的模式;二是以陸地送別為主的模式。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明 沈周 京江送別圖 卷 紙本設色 28x159。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引首為王時敏題隸書“名跡貽徽”。本幅款署“沈周”。鈐“啟南”。後幅有沈周自題跋文,述作此圖原由。另有明代文林書“送吳敘州之任序”、祝允明書“敘州府太守吳公詩序”及多家跋文。

據《吳梅村先生集》考,此圖成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時年65歲。圖中描繪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別敘州太守吳愈赴任的情景。吳愈是沈周的親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敘州,地處今雲南宜賓,在當時屬荒僻邊陲之地。

畫面中主人乘舟遠去,眾人在岸邊長揖作別。此時江南正是楊柳蔥鬱、山桃爛漫、風光無限之時。作者借描繪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遠山以粗筆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濃重滋潤,線條蒼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畫風。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元 趙原 《晴川送客圖》

圖下坡岸上有三個士人拱手道別,兩小童抱琴攜物於旁,而靠岸水中泊一小舟,有船伕忙著掌舵解篙,篷艙中客人端坐,而艙外則有客人翹首站立,似在等待岸上的來客。刻畫的是普通計程車人的生活場景,平淡而溫馨。坡岸的小山上兩株巨松高聳挺拔,松針似捲曲的排雲,已是元人畫法。

岸邊的蘆葦隨風起伏,而圖的上方,在水的對岸,是高高聳峙的數座山峰。構圖上猶存王蒙的“長松高嶺”格局的遺韻。山中叢樹茂密,有小溪懸泉拾級而下,似聞潺潺水聲,一切是那麼的生氣蓬勃,和諧融洽。圖上自題:“莒城趙原為退軒劉廣文畫晴川送客圖”。

趙原 ,元代畫家。生卒年不詳,本名元,入明後因避朱元璋諱而改作原。字善長,號丹林。莒城(今山東莒縣人,一作東平(今屬山東)人,)寓居蘇州(今江蘇蘇州)。

善詩文書畫,明洪武初奉詔入宮,因所畫不稱旨而被殺。擅山水,師法董源、王蒙,作品多作淺絳山水,筆墨圓勁秀逸。亦長於畫竹,畫法多變,有龍角、鳳尾、金錯刀之稱。有《合溪草堂圖》、《晴川送客圖》、《溪亭送客圖》、《陸羽烹茶圖》等傳世。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王原祁 送別詩意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原祁(1642-1715)清初著名畫家,字茂京,號麓臺,一號石師道人。他是江蘇太倉人,王時敏的孫子,並與王時敏,王鑑,王翬合稱清初“四王”,又稱“江左四王”。

畫幅上部作者自題:吳門旅雁兩三聲,我去西江君北征。一片樓頭寒夜月,桃花流水隔年情。兩載相思南北分,孤舟淮浦忽逢君。離愁一夜連床話,湖岸西風浪接雲。意止圖成點染新,一山一水末能真。

知君夙有煙霞癖,側裡重貽拂舊塵。侵晨扣戶喜盤桓,無那霜花人硯寒。促迫由來多疥癩,掛君素壁不須看。戊寅夏秋,敬立表叔讀書餘齋,餘為作意止齋圖,長卷甫成而北行,復購紙相待。

歷年以來彼此往來南北,僅於清淮一晤。今始得都門聚首,歡甚。連日過寓齋堅索前約,呵凍遂成此圖。因題四絕,以志我兩人離合之跡雲。康熙辛巳小春下瀚王原祁。鈐印:御書畫圖留於人看(朱白圓)、王原祁印(白方)、麓臺(朱方)。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清 王時敏 《虞山惜別圖》

《虞山惜別圖》軸是清代畫家王時敏為送別福建菸草商人戴瑞陽之作。圖繪虞山之景,畫法追蹤黃公望,以幹淡之筆皴山擦石,筆墨極蒼老,雖已乏蘊藉風致,然仍不失為畫家晚年山水佳作。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明 沈周 《虎丘送客圖》

此外,還有一些作品以表現地方的特有景物為主,如沈周筆下的送別圖曾多次描繪虎丘山,有《虎丘送別圖》《虎丘戀別圖》等作品。

前者並未取虎丘山的實景入畫,而是用山水比德的方式來讚譽友人;後者選取了一片丘陵地,畫中的山石墨色淡雅,樹木用筆概括。岸上共有四人,其中的兩人向即將遠行的友人作拜別之態。

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創作送別圖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表現出較濃厚的私屬性。並且作品的寫實性也有所加強,不僅記錄了現實中的美景,同時也表現出朋友之間共同的生活經驗。

在古代,車馬行人都慢,離別也成了畫!

注:內容出自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文章

  • 根號二學習筆,孩子高效學習的好幫手

    隨著開學的臨近“神獸們”即將返回校園家長們也著手開始為孩子準備起學習用品練習冊、中性筆、筆袋、書包等都是日常文具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智慧教育產品不斷迭代創新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譬如今天給家長們介紹的根號二全科學習筆顏值高,效率高,科技含量...

  • 泡發腐竹,別再用清水泡,教你2個竅門,泡發時間短,軟嫩不夾生

    是涼水還是開水,其實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是用溫水來泡,才能更快速泡發腐竹,泡出來效果更好...

  • 兒童吃太多甜食會誘發近視

    2、多吃甜食會造成維生素B1缺乏食用過多的糖後,糖分在體內代謝時需要提供大量維生素B1,如果糖分攝取過多,體內的維生素B1就會相對不足,生素B1缺乏也會使視神經生長髮育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視力的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