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梁祝傳說:一首愛情千古絕唱,探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之謎

由 田童兒 發表于 藝術2021-05-17
簡介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梁祝故事在流傳中衍生出了“化蝶”這一情節,不管是舞蹈、戲劇、還是電影,每當我們看到山伯與英臺化身的蝴蝶在一起翩翩飛舞,都會忍不住笑到心裡去

梁兄啊英臺若是女紅妝

梁祝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家喻戶曉、老少皆知。梁祝故事最早流傳於東晉時期的江浙一帶,距今已有1400多年。

梁祝傳說是愛情的千古絕唱,口述、戲劇、音樂、電影,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闡述,它都能成為經典。

是怎樣的魅力,使梁祝傳說千古流傳,經久不息呢?

是傳說也是民俗,大家都愛的梁祝

1400多年的流傳,生生不息

梁祝故事相傳最早是由《韓憑夫婦》和《華山畿》演變而來,它們的男女主人公皆為追求純潔、美好的愛情而不顧生死。

一直以來梁祝故事都是以口頭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到了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才有了關於梁祝文字記載。

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裡梁祝故事的內容情節已相當豐富,有英臺化妝求學、與山伯同窗三載、英臺另許馬家、墳開與山伯同穴。

梁祝故事的完全形成以及情節的多樣發展是在宋代和清朝。北宋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是史料中最為詳盡的梁祝故事,“草堂結拜”的情在這裡首次出現。

宋朝薛季宣的《遊祝陵善權洞詩》中有這樣兩句詩“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可見“化蝶”此時在民間已廣為流傳。而“化蝶”情節被記載成文字,是在清末邵金彪的《祝英臺小傳》中。

如今,很多地方都保留了梁祝傳說流傳的歷史痕跡,例如宜興、寧波的“雙蝶節”,江蘇宜興的英臺閣,山東濟南的“梁祝合墓”……

不管哪個時代,人們都樂於談論和記載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人們因為喜歡,而不斷豐富和傳播梁祝;梁祝又因為故事情節的豐富與創新,而廣為流傳,生生不息。

梁祝傳說:一首愛情千古絕唱,探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之謎

因為傳奇,所以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梁祝故事流傳到不同地域或民族,會因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在故事細節上有不同的呈現。

江浙一帶流傳的梁祝故事裡,英臺出嫁乘坐的是船,而在其它地區英臺出嫁是乘轎。

梁祝故事流傳到壯族地區,英臺成了一位性格開朗、直率的農家女。壯族姑娘英臺用唱山歌的方式大膽直白地向山伯表達情義。

布依族中有男子體溫比女子低的說法,因此布依族流傳的梁祝故事裡就有一段先生用涼蓆的乾溼來試探英臺是否為女子。

梁祝故事不僅在中國流傳精彩紛呈,在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廣為流傳,並且融入了許多當地獨有的文化元素。

巴釐文中的梁祝故事不斷髮展和演變,現代版本的梁祝中甚至添加了英臺騎摩托車去杭州上學,沿途順帶捎上了梁山伯的情節。

而在韓國流傳的梁祝故事中有一個版本叫做《致圓臺與梁山福》,先不論它的故事內容,單從主人公的名字看就極當地特色。

因為梁祝故事流傳久遠又充滿傳奇色彩,人們並不拘泥於它已有的故事情節,而是熱衷於把本土的風土人情融入到故事中去,以更有趣、豐富的故事情節演繹和詮釋梁祝傳說。

梁祝傳說:一首愛情千古絕唱,探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之謎

不斷被創造,才能成就永恆的經典

梁祝故事也受到匠人、藝人、文學家,各界藝術家的青睞,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被創造和傳播。不管是哪種呈現和演繹,梁祝都堪稱經典。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一直以“看家戲”“拿手戲”的地位在上海不斷演繹。

1919年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上海第一戲院首次上演,由當時的名生王永春和名旦白玉梅分別扮演梁山伯和祝英臺。戲劇一上演,便轟動一時,享譽盛名。

由何佔豪、陳剛先生根據梁祝傳說改編而來的小提琴曲《梁祝》在中外備受好評,被認為是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經典之作。

小提琴曲《梁祝》在創作時融入了江浙的越劇唱腔,根據情節細膩地描繪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相識、相愛、逼婚、化蝶的不同氣氛與情感。

不僅中國藝術家喜歡梁祝,外國藝術家也偏愛這個經典愛情傳奇。

2011年梁祝傳說被瑞典著名編導佩爾·伊斯伯格和他的團隊改編為四幕芭蕾舞劇《梁祝》。芭蕾舞劇《梁祝》,在世界各地演出,備受好評,也是對梁祝的一種全新演繹和呈現。

這個舞劇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侷限於對梁祝傳說的傳統理解,而是以異地人的眼光來看待和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從另一個角度來發現和呈現梁祝的美。

影視、小說、音樂、舞蹈、雕刻、繪畫,很多藝術領域都留下了梁祝的身影。而每一種藝術形式的演繹,都給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震撼。

梁祝故事一直都不是簡單地流傳與繼承,而是不斷地被創新和突破。人們愛講梁祝,也愛聽、愛看梁祝,講梁祝的人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與理解,聽梁祝的又被深深觸動。

梁祝傳說:一首愛情千古絕唱,探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之謎

梁祝自有魅力,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我們回到梁祝故事本身,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有趣的愛情故事,不論其它,梁祝故事本身便是極具藝術魅力的。

鮮明的人物性格是梁祝顯著的藝術特色之一

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個聰穎、靈動,一個憨厚、痴情。這兩個主人公一動一靜的鮮明性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十分討大眾喜愛。

越劇十八里相送中就有這樣的唱詞:

“女: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梁兄啊,英臺若是女紅妝,梁兄你願不願配鴛鴦。男:配鴛鴦,可惜你英臺不是女紅妝”“女:眼前還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你看這井中兩個人,一男一女笑吟吟。男:愚兄明明是男子漢,你為何將我比女人。離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觀音堂。”“女:觀音大師媒來做,我與你梁兄來拜堂。男: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麼拜堂。”

靈動調皮的祝英臺,不解風情的梁山伯,透過這唱詞,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們眼前,牽動大家的心。

梁祝吸引人的地方還有他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

英臺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一開場,就引發了人們的一連串好奇。她為什麼一定要去求學?她怎樣說服家人?求學的一路上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接著與山伯偶遇、“草橋結拜”,妙趣橫生而又溫馨自然,情節在愉快的氛圍中緩緩鋪開。

“三年同窗”,英臺身為女子,難免露出破綻。每當山伯傻傻地提出疑問,英臺又機智地一一化解,情節鬆弛有度,觀眾也跟著緊張、放鬆、又失落。

“十八里相送”,英臺和山伯的心情隨著一路的風景,輕鬆而愉快。英臺時不時機智告白,山伯始終如一的愚笨,觀眾也忍不住罵一句“呆頭鵝”。

從開場到“十八里相送”一直延續著輕鬆愉悅的格調,中間有仰有頓,不緊不緩地吸引著觀眾的眼球。

“樓臺相會”用現在的話說是“糖裡帶渣”,好不容易盼到山伯知道英臺是女子,兩人情投意合、兩情相悅,卻因家庭、禮教的束縛,不能相守。

情感一觸即發,一改之前輕鬆愉悅的氣氛,故事在這裡緊湊又密集,像一張大網將觀眾的情緒收緊。

山伯歸家之後因相思過度去世,英臺也不得不接受家裡安排出嫁馬家。看到這裡觀眾心中曾僅存的小小幻想,也破滅了。就在大家已經做好準備接受這殘忍的結局時,劇情又馬上急轉,“祭墳化蝶”。

劇情一波三折,觀眾笑著哭了,又哭著笑了。

梁祝傳說:一首愛情千古絕唱,探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之謎

傳奇色彩是梁祝的另一大藝術特色

民間除了梁祝傳說之外還有許多關於梁祝前世今生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金童玉女風月記》,講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本是王母娘娘身邊的金童玉女,二人在王母娘娘生日宴上,因觀看眾神仙的精彩表演而忘記了給王母娘娘斟酒,而被貶下凡間受盡生死離別之苦。

類似的傳說和作品還有很多,人們並沒有把梁祝看成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也並不在乎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否真實存在。

英臺女扮男裝與山伯三年同窗,這其中本該有各種疑問和破綻,但都被故事中的各種巧合與有趣的情節一一化解。這些看似不合理的情節卻恰恰增添了故事的傳奇性。

山伯探訪英臺,發現英臺為女子,卻因自己延期,錯失姻緣,便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巧合。山伯與英臺雙雙化蝶就更具有傳奇色彩了。

閻肅老師的《化蝶》中就要這樣的歌詞“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誰能生生愛啊,只有山伯與英臺!這是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也是梁祝傳奇的感人所在。

整個故事中,不斷出現巧合,山伯與英臺的相遇是巧合;也不斷出現意外,山伯延誤探訪日期是意外。就是因為這些看似偶然不經意的巧合與意外,才勾動了我們這些聽故事的人的心。

千年文化積澱,探析化蝶之謎

梁祝的藝術魅力並不僅僅在於梁祝故事本身,更在於這一傳奇故事寄託了太多人們美好的渴望與追求。

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

自古中國就講求男才女貌,男子為女子的貌美而傾倒,女子為男子的才華而折服。但梁祝故事不同,女子也同樣渴望知識。

英臺是家境富裕的閨閣大小姐,卻不辭辛苦,偽裝到杭州求學。英臺想同男子一樣,獲得知識。

求學途中英臺與山伯的相遇是一個偶然,也是一個必然,因為不管男女,他們同樣渴望和追求知識。

梁祝故事最早產生於東晉時期,延續至今,人們寄託在梁山伯與祝英臺身上的精神渴求是一樣的:女子同男子一樣,對知識充滿渴望與追求。

梁祝傳說:一首愛情千古絕唱,探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之謎

男女平等的理想婚姻

很多版本的梁祝裡馬文才是一個頗有學識、相貌英俊、家境優越的翩翩少年。

這樣的馬文才更符合中國傳統中“男才女貌”“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戀觀。

英臺知曉與馬文才的婚約之後,選擇與山伯道別,英臺生前一直遵循著與馬文才的婚約。直至英臺祭墳,與山伯死後同穴。從梁祝的故事細節來看,人們並不反對傳統的婚戀觀。

人們在創造梁祝時,不能給英臺和山伯一個美滿的姻緣,是因為這不符合當時的婚戀觀。 那又為什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結合更能牽動人心呢?

英臺和山伯的生死之戀,是從相知到相戀的自然過程,他倆相互欣賞、相互愛慕,最終是一種心靈的契合。

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代社會,山伯與英臺這樣的情感是不多見的。

梁祝的生死之戀更能體現的是人們對於純真的愛情的嚮往和理想婚姻的追求。

梁祝傳說:一首愛情千古絕唱,探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之謎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

梁祝故事在流傳中衍生出了“化蝶”這一情節,不管是舞蹈、戲劇、還是電影,每當我們看到山伯與英臺化身的蝴蝶在一起翩翩飛舞,都會忍不住笑到心裡去。

“化蝶”給我們的震撼力,是一般的喜劇式大結局不能相比的。“化蝶”體現的是中國人骨子裡對於生命的樂觀態度,認為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中國人自古就相信輪迴轉世,人死後並不是真正的離去,而是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中華文化中,我們是相信有死後的世界,相信生命是不斷轉化、永不停止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生命意識才創造了“化蝶”的感人情節。

梁山伯與祝英臺並沒有離開人世,而是轉化為兩隻自由自在的蝴蝶幸福地在一起。人們相信他們一個是梁山伯,一個是祝英臺,而不會僅僅把他們看成兩隻蝴蝶。

我們也許會想,蝴蝶的生命多麼短暫啊,即便是化成了蝴蝶也不能長久地在一起。然而轉念一想,他們可以化身為蝴蝶,也可以化身為其他,只要他們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那麼他們就還會在一起。

一切絢麗和傳奇,都是普通的民俗生活一點點演繹而來;梁祝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與永恆,在於不斷地繼承與創新。其中包含了太多中華民族的樂觀與智慧,是我們需要繼承與傳揚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