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宋英宗憑個人好惡、一時喜怒升降官員

由 文石齋主 發表于 藝術2021-10-27
簡介宋英宗一聽,答道:朕雖然沒有見過文字,但在慶寧宮做皇子時,就聽說過此事,而且知道蔡襄寫過奏章

茶錄荔枝譜的作者是誰

趣說宋朝十八帝 之 宋英宗:我這是被生活逼的,被生活逼的!

宋英宗憑個人好惡、一時喜怒升降官員

宋英宗

8.憑個人好惡、一時喜怒升降官員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三月,在位42年、時年54歲的宋仁宗去世,被宋仁宗在去世前立為“皇子”,也就是作為宋仁宗繼子的宋英宗繼位。但宋英宗在繼位之初得了精神病,直到下半年才好轉。第二年,宋英宗改年號為“治平”,五月,因為宋英宗有病不能理政,受韓琦等人推舉“垂簾聽政”的宋仁宗曹皇(太)後“撤簾”,“還政”給宋英宗。宋英宗親政剛剛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向宋英宗建議,要求有關部門討論、商議早已在嘉祐四年十一月去世的、宋英宗的親生父親父親“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名分”問題。宋英宗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即去世滿24個月後再議。

治平二年四月初九,韓琦等再次提出這一議題,宋英宗下詔,由負責國家禮制、禮儀的部門“太常寺”所屬的“太常禮院”的“禮官”和“兩制官”即皇帝的文字秘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討論。其後,宋英宗提出尊濮王為“皇考”,即皇帝逝去的父親。那麼,如果稱濮王為皇考,又怎麼稱呼宋英宗的繼父宋仁宗,既然“尊崇”濮王,又置宋仁宗於何地?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支援和反對“追崇”濮王的論戰,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濮議”事件。

皇帝是傳統禮制的最高受益人,享有傳統禮制規定、帶來的最高地位和尊崇,理應推行、維護傳統禮制,宋英宗卻在過繼給宋仁宗為子,又繼承了宋仁宗皇帝大位的情況下,卻提出稱親生父親為“皇考”,嚴重違背、破壞傳統禮制,動搖了傳統禮制的核心,在當時的正統人士看來,無疑是“亂作為”,胡折騰。

而或許宋英宗真的因為父親和自身先後被收入宮中,幾乎成為兩代皇嗣又被收養他們的宋真宗、宋仁宗送回家,宋英宗又在被宋仁宗收為“皇子”、進而繼位為帝的過程中受到強烈刺激,不僅在“濮議”這件大事上胡亂行事,在獎拔、貶黜朝中官員上,也是憑一己好惡、一時喜怒,任性而為,引起了朝政的混亂。

宋英宗被立為“皇子”、繼位為帝,時任宰相韓琦出了大力,又逼退垂簾聽政的曹太后,幫助宋英宗親政,接著在宋英宗親政僅半個月之後提議宋英宗“追崇”他的親生父親濮王趙允讓,對宋英宗十分忠誠,宋英宗對韓琦也十分感激、信任、推重。然而,宋英宗最初對韓琦感激、推重的表達,竟是在繼位之初,提出由韓琦“攝政事”。這把韓琦本人、垂簾聽政的曹太后和朝臣都嚇了一跳:既然已經有曹太后垂簾聽政,宋英宗又提出由韓琦攝政,宋英宗想幹什麼?宰相攝政,這在宋朝建立100年來,雖然以“抑武佑文”為國策,文臣的地位日益提高,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氛圍逐漸形成,但上至皇帝、下至朝臣,從來沒人想過;一旦攝政的宰相專權,結果會是什麼?甚至有一天攝政的宰相做了篡朝的王莽,怎麼辦?

韓琦趕緊堅決推辭,宋英宗才“收回成命”。

這年十一月,按照傳統,應當追究雖然竭盡能力仍未能挽回宋仁宗生命的“醫官”的責任,兩名主要醫官被宋英宗逐出皇宮,送邊遠州縣“編管”。“編管”,是宋朝處罰官員的措施之一,即官吏得罪,謫放遠方州郡,編入該地戶籍,由地方官吏監視、管理,等於貶到遠惡地方,監視居住。

其他醫官唯恐也遭貶謫,向宋英宗求情:“先皇起初吃這兩人開的藥,還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醫官所能及。”

宋英宗聽後正色道:“朕聽說這兩個人是由‘兩府’(中書門下省、樞密院)推薦的?”

身邊人回答:“是。”

宋英宗轉而道:“如此,朕就不管了,交給兩府去裁決吧!”

史料稱宋英宗在此事的處理上“英明果斷”,但宋英宗“變臉”這麼快,恐怕未必是對“兩府”的尊重,更不是什麼“英明果斷”,以宋英宗在宋仁宗去世後的所作所為分析,而是對宋仁宗的去世未必放在心上。

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進士,之後文名大起。宋英宗在即位之前就知道蘇軾極具文才,十分仰慕,繼位之後,就想將蘇軾召入翰林院,授予他自己的文字秘書“知制誥”職務。但韓琦認為:“蘇軾能成大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今後必然會被朝廷重用。那時全國的文士都會為以他為榜樣,為朝廷效勞,人心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對重用他有異議。但如果現在突然快速提拔、重用蘇軾,士大夫會懷疑他的能力,對他很不利。”宋英宗聽後問韓琦:“讓蘇軾修起居注怎麼樣?”所謂“修起居注”,就是擔任隨在皇帝身邊、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郎”“起居舍人”職務。韓琦說:“修起居注與知制誥官職性質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太合適。”就這樣,蘇軾失去擔任宋英宗文字秘書的機會,轉到“史館”試用。

宋朝制度,皇帝的秘書機構“翰林院”每天晚上都會安排翰林學士值班,以備皇帝隨時“顧問”,諮詢問題,為皇帝起草檔案。一天晚上,該翰林學士王疇當班,宋英宗召來王疇,和王疇談話,談得很投機。兩天之後,宋英宗突然提出任命王疇為國家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副長官樞密副使。

而唐、宋兩代,翰林學士為皇帝撰擬、直接由宮廷發出的誥諭稱為“內製”,中書舍人、知制誥撰擬、由中書省等機構發出的詔敕稱為“外製”,因之,翰林學士稱“內製官”,中書舍人、知制誥稱“外製官”,兩者合稱“兩制官”。宋朝“故事”即慣例,翰林學士從“兩制”進“兩府”,在程式、任職資格上沒有問題。但宋朝也有“故事”,官員出任“兩府”正副長官,成為朝廷“執政”,必須有在地方州府做過長官的經歷,這一任職要求既能讓宰執人選有獨立處理政務的經驗,瞭解百姓疾苦,又能防止一直在京城任職,靠熬資歷升職的官員進入最高權力機構,不能稱職地治理朝政。而翰林學士王疇,恰好就是一位靠在京城熬資升職的官場“老人兒”,考中進士之後35年,從沒離開開封到地方任職。

當宋英宗寫的“詞頭”即皇帝手書的檔案提綱交到輪班負責為皇帝起草“誥命”的外製官“知制誥”錢公輔手裡,錢公輔認為,宋英宗對王疇的任命有問題,動用“兩制官”在認為皇帝寫的“詞頭”有問題的時候可以駁回的權力,將“詞頭”封還,拒絕起草正式檔案,請宋英宗重新考慮,亦即中止了王疇的任命程式。

“封還詞頭”,是宋朝一項非常開明、重要的制度,能夠有效制約皇帝濫用權力,任命不合格官員、胡亂行政,對宋朝政治、經濟、社會的平穩執行、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得到歷代皇帝、朝臣的遵守、尊重。但宋英宗不管,他覺得任命王疇是自己親政以來第一次任命“兩府”官員,卻被駁回,太沒面子,太傷自尊了!當即又寫了“詞頭”,指示將錢公輔貶官,趕出朝堂,到滁州(治今安徽滁州)任官階從八品、名義上負責民兵工作、卻沒有實際職任的團練副使。

宋英宗憑個人好惡、一時喜怒升降官員

錢公輔

不料這個“詞頭”發下去,又被另一位“知制誥”祖無擇封還。祖無擇認為,宋英宗對錢公輔的處罰太重,更不合制度。

宋英宗更加氣惱,指示宰相,將祖無擇與錢公輔一起貶官,到地方任職。

韓琦得到指示,趕緊面見宋英宗,請求宋英宗尊重體制,尊重錢公輔、祖無擇忠於朝廷、忠於職守,大度包容官員正當行使權力。但宋英宗雖然有所警醒,卻堅持一定要將錢公輔貶到外地,祖無擇可以繼續任知制誥,也須罰銅30斤。韓琦沒再堅持。

幾天之後,“龍圖閣直學士”盧士宗到“便殿”即皇帝休息、宴飲的偏殿向宋英宗彙報工作,發現宋英宗情緒很好,委婉地提出了朝臣對錢公輔被貶的看法,認為有些過重,建議宋英宗重新考慮。宋英宗看著盧士宗,什麼話也沒說,但錢公輔仍然被貶。而更令人無話可說的是,一年後,盧士宗也被貶出朝堂,到廣德軍(治今安徽廣德桃州鎮)任職。

更“亂”的,是宋英宗對名臣蔡襄的處置。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仙遊)人。蔡襄15歲參加“府試”,18歲遊學京城開封,入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深造,29歲時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參加開封府府試,獲“解元”,第二年參加“省試”,考中“一甲第十名”進士。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後歷任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等職。慶曆三年(1043),得到歐陽修等三位朝臣的舉薦,被宋仁宗任命為國家最高監察機構之一“諫院”長官“知諫院”。蔡襄擔任諫官後,遇事從不迴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係天下利弊、一時緩急;認為國家安危取決於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由於蔡襄直言敢諫,朝中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

慶曆四年(1044),蔡襄調任福州(治今福建福州)知州,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轉運使。蔡襄在福州任職時,見百姓患病不就醫而向巫覡求拜,多為蠱毒所害,撰《聖惠方後序》,刊刻於碑,勸病人就醫治療,並採取措施,取締巫覡,“禁絕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後稍息”,還撰寫《福州五戒文》,號召戒除陋俗;倡議官吏,發動百姓,在福州大義(今福建閩侯縣青口鎮)至泉州、漳州七百餘里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蔭庇大道,民謠歌頌:“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皇佑三年(1051),蔡襄回朝,“修起居注”,次年,升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吏部選任官員的“判注內詮”。

嘉佑六年(1061),蔡襄受任翰林學士,實任國家最高財政機構“三司”代理長官“權三司使”,當時宋朝財政入不敷出,蔡襄善於理財,“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入以制用。劃剔蠹,簿書紀綱,纖悉皆可法”。

嘉祐八年三月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繼位,升任蔡襄為正任“三司使”。蔡襄向宋英宗上奏《國論要目》奏章,建議宋英宗“擇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併、富國強兵”,但未被英宗採納。

而且,蔡襄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地方官、財政官員,還是一位學者,著有《茶錄》一書,總結了古代製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更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還是宋朝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之一,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

蔡襄的為人處事,則忠厚溫和,默默做事,本分做人。

然而不知為何,宋英宗從即位開始,就表現出極端討厭蔡襄,隔長不短就敲打蔡襄一番。有一次蔡襄向宋英宗請假一天,沒想到宋英宗突然發怒,對宰相說:“三司省掌管天下錢糧,事務繁多,蔡襄近十天來請了四次假,何不用別人?!”

宰相韓琦道:“三司省近年來辦事沒有失誤,罷職無名。況且此時要找一個才識比蔡襄更好的,也沒有人選。”參知政事歐陽修則說出蔡襄請假的理由:蔡襄的母親80多歲,近來多病,需要蔡襄照顧,而且蔡襄只請“朝假”即不參加朝會,不誤“起居”,不耽誤每5天一次給宋英宗請安、彙報工作,公事更沒耽誤過,不宜因為請假罷職。

宋英宗見無限忠於自己的韓琦、歐陽修為蔡襄說情,雖然意猶未盡,勉強不再追究蔡襄。但從此,宋英宗對“三司”的工作格外關注,且總是變著法地找茬,明顯表現出要把蔡襄趕下臺。

韓琦等幾位宋仁宗慶曆時期的老友私下聚在一起,問蔡襄到底做了什麼,惹得宋英宗如此對他。蔡襄努力回憶,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做過什麼,如何得罪了宋英宗。

幾人最後決定,由韓琦出面,去找宋英宗探聽一下原因。不久,韓琦臉色難看地回來,說出了原由:原來是涉及到了宋英宗還是“皇子”時的一樁隱密事件。據說選定宋英宗為“皇子”之後,宋仁宗想起自己三個兒子早逝,人近黃昏,連親生的兒子都沒有,半夜獨自流淚,看到宋仁宗傷心,親近的內侍們隨聲附和,說宋仁宗立皇子太倉促,不理想可以“從容再議”!其時也有“一二知名近臣”寫了奏章,提議另立皇子。幸運的是這些奏章一直放在宋仁宗的臥床上,宋英宗登基後不久就燒了。可是誰也不敢肯定宋英宗看到過這些奏章沒有,尤其不能確定所謂“一二知名近臣”到底是誰。

幾人猜想宋英宗可能認為“一二知名近臣”裡有蔡襄。一天進宮,韓琦大著膽子問宋英宗是否知道有這件事,是否和蔡襄有關。宋英宗一聽,答道:朕雖然沒有見過文字,但在慶寧宮做皇子時,就聽說過此事,而且知道蔡襄寫過奏章。

韓琦聽後說道:事出曖昧,到底怎樣,須查清才能確定,不宜僅憑謠傳就定案,否則以後隨時會有小人造謠生事,正人難做。

參知政事曾公亮插話:京城有關朝廷的謠言最多,十有八九都不可信。

歐陽修則問宋英宗:陛下認為此事到底有沒有?

宋英宗答道:“雖不見文字,亦安能保其必無?”雖然沒有見過文字,但誰敢保證一定沒有?

歐陽修勸道:陛下,無跡可尋的事不可信,而且就算有字據,也未必可信。比如仁宗時期,夏竦讓丫環模仿石介的筆跡,假造石介寫給富弼的信,誣陷兩人密謀造反;前幾年還有人偽造臣的奏章,建議減少宮中內侍,以致內侍見了臣就咬牙切齒,恨不得殺人。所以別說沒文字,就算有,也可能別有內情。請陛下毋須再追究此事。

但宋英宗的回答是:“為何造謗者不及他人?”那為什麼製造謠言、毀謗朝臣的人不說別人,只說蔡襄?

蔡襄知道事情難以挽回,更害怕繼續留在朝堂會有更大的禍事臨身,主動向宋英宗請求外任,於治平二年(1065)出任杭州(治今浙江杭州)知州。

第二年即治平三年(1066)十月,蔡襄的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

治平四年(1067)八月十六,蔡襄在故鄉仙遊縣唐安鄉依仁(安)裡赤湖的蕉溪居所(在今仙遊縣楓亭鎮九社村五星自然村)去世,享年56歲。

宋英宗憑個人好惡、一時喜怒升降官員

蔡襄

參考資料

:《宋史·英宗本紀》《韓琦傳》《歐陽修傳》《蔡襄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