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潮汕舞虎獅

由 大潮汕灣視點 發表于 藝術2021-10-23
簡介紅獅,俗稱“獅母”或“老實獅”,其本質是自認為拳術一般

為什麼舞獅而不舞虎呢

舞獅,民間叫舞虎獅。何謂之虎獅,因其頭的形狀似獅又似虎,故而得名。民間把獅視為能驅邪惡、制煞的吉祥物,故逢傳統節日、新建築物落成、橋樑通車慶典等也就要請獅隊來舞一舞。尤其是春節期間,虎獅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不論男女老少,一聞虎獅鑼鼓聲便立於門庭之前恭候著。獅隊一到即燃放鞭炮迎接。這時婦女們都爭著從獅身拔下幾根獅毛拿回家給小孩繫帶保平安,和繫結於豬舍,以祈人畜興旺。

舞獅,不僅舞獅子,還包括表演武術在內,故此舞獅隊(稱虎獅班)的組成應是屬於拳館(武術館,有的稱為國術館)。也即是說,應先開設拳館學習拳術,學得拳術才得“出獅”(即組成虎獅班)。

獅,有青獅和紅獅之別。青獅的頭部略小巧,目深陷,額頭突出,它以青的顏色為基本色調;紅獅的頭部稍大且呈方塊狀,看來有些笨戇模樣,它是以紅的顏色為基本色調。兩者的裝飾除色調臉譜圖案有所區別外,都是用狐尾或狐皮捲成圓條形框在獅額的上方,並用麻絲染成五色線作獅須連同小鈴鐺繫結於獅頭的後方,再用一幅花布作為獅身(俗稱“獅被”)把它連結在獅頭上。這樣,整隻獅便形成了。獅的尾巴同樣是用五色麻絲做成的。舞時,獅頭、獅尾各1人操作,配合密契,形似一體。

何以要分青獅和紅獅呢?當然可從它的顏色上來區分,但究其實不在於此而是體現於拳術的檔次。凡敢出青獅者,其拳術必是高人一籌。紅獅,俗稱“獅母”或“老實獅”,其本質是自認為拳術一般。他們把舞獅視為文體活動,所以不論到何處活動都是循規蹈矩,絲毫不敢爭風頭。如果偶爾遇著獅班時,他即先參拜以表尊重。“獅母”之名也由此而來。

舞獅有它的一定規矩和一套表演程式。

其規矩是每到一處應先行參拜儀式然後才舞獅,即凡進鄉門必先參拜,此後便依次參拜當地伯爺神、公用水井、鄉里的長老;如當地有開設拳館也應登門參拜。接著是挨家逐戶參拜。受參拜者如有新建築物也要帶著虎獅進去舞一舞,祈求吉祥。虎獅不論到那裡就燃放鞭炮表示熱烈迎請。但此時獅子不能隨意進門,而應高舉獅頭迎著鞭炮不斷起舞直至鞭炮燃放完了才進門參拜。參拜時必須繞圓周三圈,每圈都應在灶神(俗稱“司命公”)前從左到右至中間作三叩首動作。參拜完畢要離開時,獅頭必須面對主人舞動後退出門,並呈送賀年片或賀聯表示祝賀。全部參拜完畢後便在當地找一寬闊場地打圈表演。

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姿態,以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這一動作叫作“搔癢咬蝨”。忽而又臥地滾動,這一動作叫“翻身反肚”。接著是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唯妙唯肖。此時還有一戴假面具的(俗稱“獅鬼”)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人們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過後便是武術表演。

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同樣模式。參加表演者有20餘人,多則30餘人,他們各自學有多門技藝,如徒手、槌(即棍)、刀、長矛、“耙頭”(即三又戟)等都能打出一套拳路。打拳開始,先由個人逐一作徒手、刀、槌、長矛、“耙頭”等的表演,接著是對打。對打有徒手對徒手、徒手對刀、槌對槌、雙鐧對長矛、長矛對“粑頭”、“粑頭”對盾牌等等。槌的對打還有四人對打、八人對打的打法,並以它來表示表演至此告一段落。但也有以帶雜技表演性質的跳床角,即是放置一張“八仙桌”,表演者往床角跳躍,有正跳倒躍等花樣,鏢刀圈(“鏢”是鑽的意思),鏢火圈,鏢風櫃,鏢風櫃也叫跳風櫃(揚穀的風箱),以此圓滿結束這場活動。

最後又舞起獅來,按初進鄉時參拜的次序依次告別主人,這時,主人手捧“紅包”或錦旗恭恭敬敬地贈送給舞獅隊以表謝意。

潮汕舞虎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