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馮小剛曾建議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怒道:把這四個字寫出來試試看

由 最美琳寶 發表于 藝術2021-08-29
簡介當年郭沫若經過深入考證曾斷言,中國漢字的歷史有長達6000多年的歷史,只不過是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沒有被定義為文字,而是甲骨文的前身

筆字繁體字怎麼寫好看

文字是個好東西,在我看來,它是文明的標誌。一個群體如果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產生的話,我認為不能說其產生了文明。

我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幾千年發展下來,尚可追溯三皇五帝時期,可被專家認可的時間,也僅僅是在殷商之後,連夏朝都一直不被承認,而三皇五帝則被認為是神話傳說。

馮小剛曾建議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怒道:把這四個字寫出來試試看

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發掘出夏朝的遺址,更別提三皇五帝時期了。當年大禹造的九鼎,也消失在了漫漫長河之中。

即便是沒有這些“重器”,上古文字如果有的話,也可以說明問題吧。可恰恰巧合的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也被認為是商朝後期的甲骨文。

現實,就是這麼尷尬。由此可見,文字對於一個文明的存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几千年,文字起到了一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漢字的起源發展

只能說,中國最早被定義為文字的是甲骨文,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而文字,也經歷了進化與發展。

馮小剛曾建議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怒道:把這四個字寫出來試試看

當年郭沫若經過深入考證曾斷言,中國漢字的歷史有長達6000多年的歷史,只不過是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沒有被定義為文字,而是甲骨文的前身。

在很早之前,那些遠古人類就已經開始嘗試著在巖壁上畫一些圖案來記錄一些大事件。這些巖壁上的圖案,就是早期甲骨文的前身,雖然不能被稱之為文字,但也是起到記錄作用的“圖案”。

從一開始被古人畫的圖案,再到商朝後期的甲骨文,周朝使用的金文,以及秦朝時期的小篆,中國漢字一直處於蓬勃發展當中。

後來,又出現了隸書與楷書,東漢時期的蔡邕便是著名的楷書書法家。楷書講究橫平豎直,在寫作難易程度與辨識度上來說,對於新手更為友好。

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發展,最為瘋狂的是,當年西晉一個傢伙為了學習蔡邕的書法,乾脆去盜取蔡邕的墓穴,僅僅是為了能夠學習蔡邕的楷書。

馮小剛曾建議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怒道:把這四個字寫出來試試看

到了唐宋時期,楷書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歐陽詢、顏真卿等人的書法作品更是紅極一時。由於漢字在很長的時間裡,書寫所佔據的時間多,對於新手來說不太友好。

古人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便針對文字本身的內容組合進行精簡,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寥寥幾個漢字,用白話文來解釋,則需要幾倍的文字。

例如比較經典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

近代對於漢字進一步精簡

原來的漢字沒有拼音,書寫複雜,老百姓文盲率居高不下,甚至統治者還不希望老百姓學知識。

一直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老百姓的文盲比重高得嚇人。於是,普及文化教育,消除文盲刻不容緩,中國的建設需要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來擔任。

文言文雖然早早變成了白話文,但是漢字的書寫依舊複雜,而且沒有拼音,對於新手學生來說,接受起來耗時太長。

於是,在1955年-1957年,漢字改革,不單單簡化了漢字,還給漢字配上了拼音,除此之外,新華字典也成為了人們的必備工具書。

馮小剛曾建議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怒道:把這四個字寫出來試試看

學習漢字,變成了一個輕鬆加愉快的事情。中國境內的文盲率,短短几十年下來,基本消除不見。

凡是有利有弊,在改革之後,漢字的結構與組成都與原來繁體字不一樣了,僅僅單純看這個漢字本身,不容易看出他原來的意思。

所以一些有名的成功人士,便開始呼籲恢復繁體字,針對這種現象,我國的一些文史學者會怎麼看呢?

易中天與馮小剛關於漢字的爭論

在一次兩會上,馮小剛與張國立針對漢字的問題提出了一番建議,他們認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

不少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結構組成,與中國的文化歷史息息相關。裡面的寓意深刻,可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所能夠代表的。

隨著網路文化的普及,以及簡體字多年來的發展,使得繁體字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了文化的長盛不衰,要將繁體字再提起來。

雖然乍一聽,這番言論也沒有什麼毛病,而且一些繁體字形寫出來也很好看,可是大多數認為他們提出的這番論斷,還是違背了漢字發展的一個潮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易中天先生。

易中天原本就是文史學者,而且他也切身經歷了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所以他的意見更具有代表性。

易中天指出,如果單純以漢字古老為最好,那麼如果恢復到商朝時期的甲骨文,是不是更好一些?

縱觀歷史,中國漢字的發展也是出於變化之中,每一個歷史時期,有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字特點。每個時期的漢字,都要比之前的漢字有所簡化。

而且現行的漢字都是經過專家商討定型的文字,在現今的使用方面,並無任何不妥之處。如果非要寫繁體字,那麼請看下這四個字:亂、灶、龜、鬱。

馮小剛曾建議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怒道:把這四個字寫出來試試看

這幾個字原本是我們常用的字,想必許多人連認都不認識,更別說寫了。這幾個字其實是“亂、灶、龜、鬱‘,這幾個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還是蠻高的。

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用簡體字比較好,畢竟,如果在書寫上花費這麼大的精力,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是不適合的。

後記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會有不同的時期的產物,我們完全順應時代的潮流就好了。其實事物原本沒有好壞之說,所謂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至於其他,姑且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推薦文章

  •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

    在這種扭曲的心理驅使下,餘秀華出了個色解唐詩套路,對《登鸛雀樓》進行了色解,“白日依山盡”被她惡意解讀了成為:一般是這樣的,白白地日不好意思在白天舉行.....從餘秀華色解這篇著名的唐詩,可以看出她內心的齷齪、卑鄙、低俗和不堪,一個人實在是...

  • 佛教小故事:龍頸後屈衝更快,虎頭貼地跳更高

    ”禪師藉機說道:“其實為人處事、參禪修道與畫畫的道理也是一樣的,退一步才能走得更遠,謙卑的反思才能攀登更高...

  •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文字不是某個人獨創的,而是中華先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步創造並流傳的,從最開始用視覺符號表示思維、傳遞資訊到創制區別性符號來記錄語言,“原始漢字”和“原始圖畫”沒有明確界限,走過漫長的“原始積累”期,那些早期創制的文字元號很可能只在巫師、史官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