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漢字中的文化:“非心”即悲

由 大道知行 發表于 藝術2021-07-31
簡介但若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踐踏法制、侵犯人權,做骯髒交易,行苟且之事,雖一時遂了心願,如陰天行走,不見“悲”影,但一旦走到陽光下,就釀成了不可逆轉的人生大“悲”

悲風什麼意思

漢字中的文化:“非心”即悲

弘一法師書寫“悲欣交集”四字

“悲”,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非”加“心”。“非”表示違背,與“心”合起來看,違背心願,故而傷心。

悲,若用顏色形容,有濃淡;若用聲音形容,有高低。

當秋天的第一片落葉飄然而下時,你心中有一絲惆悵,那是悲秋的開始。若到了“洞庭波兮木葉下”,加上羈旅之愁或黍離之悲,那份悲愁就濃得化不開了。

世事艱難,心之難安,總會遇到不遂心願的事,悲從心生,誰能躲得過?悲與愁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淡悲是愁,深愁即悲。

想當年趙明誠外出為官,易安獨守深閨,思夫之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謂之閒愁,也就是人生吃飽喝足後,還有一點心願未了,就有了一點兒憂傷。這樣的憂傷,還帶有一點嬌聲、期盼與美麗。這樣的愁緒只不過是山澗溪水,在潺潺流動中,被驚慌的野兔趟入,發出了泠泠之聲。這樣的悲傷,是西施的顰眉,是黛玉的眼淚。

真正違背易安心願的“悲”,是晚年的南渡,是丈夫的死亡和婚姻的不幸。這樣的悲才痛入骨髓,傷人精神。她無奈吟出“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的悲愴之詞。這讓人想起魯迅對“悲劇”的定義來:將有價值的東西毀給人看。美麗的夢破碎了,怎能不令人傷悲。心想青春永駐,可髮絲如雪,就有了“高堂明鏡悲白髮”;想“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道不可能,就只好“託遺響於悲風”……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藏有幾幕悲喜劇。而悲劇對人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業非心所願,你有“悲”意,繼而明白了發憤;人際非心所願,你悲從中來,繼而學會了調整;家境非心所願,你心有悲哀,繼而懂得了責任……因為,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以淨化”。

將悲劇轉為喜劇,無非就是一個心靈的選擇。誰人“喜”的背面不是“悲”的襯托?但一個人不能總置自己在“悲”的泥淖裡,不能自拔。人的慾望是無盡的,你的心願,必須與你的負載相適宜。若將心願放大到自己難以承擔,那就如西西弗斯,永遠重複地推著巨石上山,沒有盡頭,沒有止歇。

昨怨襖不暖,今嫌蟒袍長。若將自己綁在慾望的戰車上,左徵右伐,苦苦鏖戰,不願放下,那是你自己的選擇;但若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踐踏法制、侵犯人權,做骯髒交易,行苟且之事,雖一時遂了心願,如陰天行走,不見“悲”影,但一旦走到陽光下,就釀成了不可逆轉的人生大“悲”。

這個“悲”,似一聲春雷,震聾發聵。這個“悲”,已無人憐憫,唯你追悔。

“非心所願即是悲。”但完全喪失了本心,那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悲。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

張峪

銘),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