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由 王君君 發表于 藝術2021-07-01
簡介漢魏六朝時期的經濟水平和社會環境、文化藝術水平、厚葬習俗和觀念,以及手工藝技術,這是畫像磚發展和流行的四個基本條件

石刻線畫有粉本嗎

畫像磚是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軀。這種藝術形式至遲於戰國時期出現,漢代達到鼎盛,隋唐時期走向衰落。其間,經歷了朝代更迭和世事變遷,社會面貌和意識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迄今為止發現的數萬塊畫像磚不僅真實形象地記錄了這些變化,還體現出畫像磚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歷程和整體面貌。畫像磚並不是在全國範圍內都呈現出同樣的發展態勢,而是存在著不平衡狀態。畫像磚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等地區,有的地區則極少出現。這與各地區獨特的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畫像磚的發展概況

畫像磚從產生到衰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濫觴期、繁榮期、衍變期、衰落期。畫像磚在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狀況,其分佈區域、雕刻技法、磚的形制、主題內容、藝術風格等均不相同。細緻考察畫像磚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有助於加深對畫像磚全方位的瞭解。

濫觴期

畫像磚發展的濫觴期,是指從戰國晚期出現畫像磚稼始到西漢早期畫像磚幵始流行之前這一段時間。畫像磚是兼具建築用磚和墓室用磚兩種用途的物品,它們的發展過程各不相同,我們必須分開討論。首先出現的是建築畫像磚,它是一種建築裝飾構件,多用作宮殿、衙舍的階級。在秦國的咸陽、東陽、燕國下都、齊國臨淄、楚國郭、趙國邯鄲等地,均曾出土過帶有簡單圖案的建築用磚。目前所見最早也是最為精美的是秦國《侍衛宴享涉獵紋》和《龍紋》空心畫像磚,現存於陝西博物館,學者一般認為它是專供宮廷燒造的宮殿踏步。

墓室畫像磚的出現與我國的喪葬制度密切相關。自先秦以來,我國古代一直流行土坑豎穴木槨墓,在這種墓葬形式中不可能出現磚類裝飾物。而這喪葬形制直到戰國晚期才首先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發生變化。此時,“奴隸主貴族形成的一套棺槨制度,已不能完全適應封建地主階級葬俗的需要。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必要求改革舊的葬制,以調整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在喪葬制度方面的矛盾”。河南地區開始用花紋磚來裝飾墓葬,用空心磚代替木板來建造槨室。陝西咸陽楊家灣四號墓在的底和壁均用花紋磚構築,內建陶器,木板蓋頂,板上鋪了一層花紋磚。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這標誌著墓葬形制開始從木槨墓向磚室墓演變。雖然楊家灣四號墓並不是成熟的磚槨墓,但它與西漢中期流行的空心畫像磚墓的承襲關係卻十分清楚,它的出現為畫像磚墓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後來,為了增加空心磚槨室的裝飾效果,同時表達死者家屬的美好願望,畫像磚創作者在空心磚上用木模壓印出簡練生動的影象。如,河南鄭州崗杜出土的空心畫像磚,磚面上繪滿虎、樹、米字紋、四葉紋等圖案。至此,墓室畫像磚正式出現,但仍屬個例,尚未在社會上流行開來。這一時期的畫像磚畫面內容多為“米”字形紋飾,有的繪有虎、常青樹等動物或植物。多采用陰刻加陽線的雕刻技法,用線簡單,圖案性較強。佈局整齊有序,畫面較滿,周圍多飾以斜紋邊框。圖案的簡單性正是畫像磚發展初期應有的特點。

西漢早期的喪葬形制沿襲前代的禮制,仍以土坑豎穴木槨墓為主。但由於空心磚比木槨更加堅固,同時防水、防潮、防腐朽,能夠經年不壞。再加上磚上刻印影象比木槨更加美觀,因此用空心畫像磚建造墓室的做法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西漢早期遺存的較著名的畫像磚墓是河南鄭州九洲城號墓。該墓室四壁空心磚正反兩面均有畫像,邊框以繩紋、連續曲折紋、菱形紋各一週作裝飾圖案,中間主題部分印有朱雀和佩劍武士。

繁榮期

畫像磚發展的繁榮期是從西漢中期到東漢晚期。其間,畫像磚墓迅速發展起來,並以幾種穩定的形態固定下來。西漢中期,空心畫像磚墓在中原地區開始流行,出現了模印花紋磚和空心畫像磚。如,陝西興平附近出土的虎龍紋丹鳳空心畫像磚及白虎玄武畫像磚。較著名的還有洛陽卜千秋壁畫墓,它運用新的建築材料和構築方法,用空心畫像磚砲成主室,畫像內容包括:人首鳥身、方相、伏羲女媧、日神月神、四神等。還有鄭州乾元北街墓、宜陽牌窗墓等。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這樣可以看出,磚室墓代替木槨墓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墓葬形制。這一形制也逐漸發展到晉南、冀南、鄂北、皖北、魯西等地區。自此以後,“木棺上的彩繪圖案逐漸為空心磚表面模印的圖案所代替。旌幡上的內容逐漸成為空心磚模印畫像的題材”‘。西漢晚期,畫像磚墓迅速發展,分佈區域擴充套件至南陽、周口,以及山東濟寧地區。此時畫像磚的藝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線條更為流暢,出現了一磚一模的畫像磚。較有代表性的墓葬有鄭州二里崗空心磚墓、河南新鄭山水寨溝漢畫像磚墓、新野樊集漢畫像磚墓等。

東漢時期是畫像磚最為輝煌的時期。畫像磚墓的分佈範圍擴大到西至甘肅、青海,東到濱海,南起雲貴,北至大漠,形成了以今河南和四川、重慶地區為代表的兩大中心分佈區。其中四川和重慶地區的畫像磚於東漢中晚期才出現,並一直延續到蜀漢時期。雲南、貴州、廣西等地也有數量不等的畫像磚出土。此時畫像磚的形制發生了變化,工序複雜、圖案化的大型空心磚在此時逐漸被淘汰,轉而使用工藝較為簡單的實心磚。

實心磚墓的出現是畫像磚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磚的形狀有方磚、長條形磚、小磚、梯形磚、三角形磚等。並且雕刻技法更加多樣,題材內容也更加廣泛,除了神仙靈瑞類畫像主題,還出現了反映現實生產和生活的題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的思想觀念。較著名的墓葬有成都昭覺寺墓、新繁清白鄉墓等。不僅如此,東漢時還有了專門製作畫像磚的工廠、作坊、製作隊伍和管理機構。如西安、四川等地發現的遺址,裡面的遺存物證明此處曾是製作畫像磚的場所。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東漢末年,北方地區的畫像磚走向衰落,黃河流域的畫像磚基本絕跡。唯有河南許昌地區散存著眾多漢魏畫像磚。許昌畫像磚題材較為簡單,主題突出,主要有現實生活、建築物、辟邪祥瑞類內容以及大量花紋磚、文字磚。在雕刻技法方面,畫面一般刻劃較細,形象上追求寫實,形神兼備。構圖疏朗明晰,畫面主次分明。而在社會相對穩定的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則在穩步發展,畫像磚藝術也得以在南方地區繼續發展。如四川新繁清白鄉畫像磚墓、成都曾家包畫像磚墓。

衍變期

畫像磚的衍變期是指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可以稱得上是畫像磚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畫像磚的分佈區域、形制、雕刻技法、主題內容等均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風格和技法也益成熟。衍變期的變化之一,是出現了鴻篇鉅製的拼鑲畫像磚,這種由多塊磚面構成一幅完整畫像的方法,體現了畫像磚製作工藝的進步與成熟,代表著南北朝時期畫像磚藝術的最高成就。最著名的是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和榮啟期》,規模宏大、線條細緻。其二,畫像磚的分佈地區由北方轉向南方。畫像磚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地區,又尤以江蘇南部地區為主。蘇南地區畫像磚墓的分佈以南京至鎮江一線最多,凡網阜高隆之地皆有六朝時期的墓葬。

高淳、常州、無錫、蘇州等地也有一定數量的六朝墓葬。具有代表性的拼鑲畫像磚多出於蘇南地區,較重要的六朝畫像磚墓包括:南京西善橋油坊村墓、江蘇丹陽胡橋吳家村墓、江蘇常州戚家村墓等。湖北、浙江地區出土的畫像磚數量也不少。湖北地區較著名的畫像磚墓有:襄陽賈家衝南朝墓、江陵黃山南朝墓等。畫像內容多為神仙靈瑞類主題,花紋磚數量也較多。雕刻手法多為減地浮雕,線條粗豪放,渾樸古拙。相比於長江中下游的江蘇和湖北而言,四川地區所見畫像磚多屬於蜀漢時期,畫像的主體與兩漢時期的畫像磚內容基本相同,所用雕刻技法也差距不大。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但是畫像磚在規格、風格、製作上有明顯不同,在繼承漢代畫像磚特點的基礎上顯示出六朝時期的特色。如畫像磚圖案的線條變細了,用最簡單的線條概括物象的外形與特點,輪廓鮮明、形象簡練。其他地區也零星有六朝畫像磚墓出土,如河南鄧縣學莊畫像磚墓、雲南東晉霍承嗣墓、福建閩侯南均南齊畫像磚墓、廣東新興縣南朝墓等。這些地區的畫像磚多為一磚一畫,也有少量的拼鑲磚畫,花紋磚和文字磚較多。其三,畫像內容中的佛教題材明顯增多,出現了代表佛教思想的蓮花紋、測子和天女等形象。

衰落期

南北朝以後,畫像磚藝術便進入衰落期。到宋元時期為止,雖然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諸多地方都曾零星出土過畫像磚,但始終沒有大規模的出土,也未能形成一箇中心分佈區,且畫像內容也已趨於形式化和簡單化。元代以後,畫像磚作為一種喪葬藝術形式,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有學者認為,在宋元及清朝時期,畫像磚又以“磚雕”的形式重新出現並大量使用。然而我們在緒論中已說明,畫像磚與磚雕雖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並不能混為一談。

畫像磚產生、發展及衰落的原因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均有其賴以形成的主客觀因素。它深受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環境、歷史文化傳承以及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物質文化程度的高低往往制約著精神文化水平,對藝術創作產生直接的影響。漢魏六朝時期的經濟水平和社會環境、文化藝術水平、厚葬習俗和觀念,以及手工藝技術,這是畫像磚發展和流行的四個基本條件。各個歷史時期畫像磚發展或衰落的原因都主要圍繞這四個基本條件展開。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經濟水平、社會環境

經濟是基礎,是社會中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畫像磚的發展也脫離不了經濟因素。儘管畫像磚墓的墓主身份多是中下層人士,但他們的經濟狀況是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的。整體經濟水平高則下層人士經濟狀況好;整體經濟水平低則下層人士生活困苦。同時,經濟水平又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社會環境的穩定能夠促進經濟水平的提高,經濟水平平穩發展也有利於社會形成安定、和諧的環境。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共同為畫像磚的發展提供基本條件。

西漢政權的建立,結束了兵戈紛攘的局面,從而奠定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使社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僅有社會穩定是不能推動畫像磚的產生的。因為當時的社會狀況是,戰亂導致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於是,高、惠、文、景諸帝在政治上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生產,重視農耕,發展經濟,但整體經濟水平仍很薄弱。加上從漢高祖到漢景帝都大力提倡薄葬,在這種形式下,西漢早期的喪葬形制不可能有重大改變,只能比傳統葬俗有一些細微變化。畫像磚的最初形式尚未大量出現。

隨著社會生產的恢復,西漢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和壯大,國力逐漸強盛,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局面。至漢武帝即位,“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籲陌之間成群”。這種局面使得厚葬之風具備了物質基礎。縱觀西漢中期,社會相對穩定,政治相對開放,意識形態趨活躍,經濟繁榮,國富民強,薄葬風俗逐漸被統治者所摒棄,厚葬成為社會風潮。漢武帝率先實行厚葬,他用了五十三年的時間,在今陝西興平為自己建造了漢代規模最大的帝陵一茂陵。統治者的行為更助推了厚葬之風的興盛,也反映了漢代經濟的繁榮。漢代強盛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持續到東漢末年。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東漢末年,曾經輝煌的河南畫像磚開始走向衰落,其根本原因在於戰亂。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爭頻仍。在這樣長期動亂的情況下,田園荒蕪,人心散亂,生產和生活遭到嚴重破壞,社會上形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局面。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又怎能有金錢和精力去建造費時費力的墓葬?經濟的凋敝迫使葬俗越來越簡約,畫像磚在黃河流域基本絕跡。同時一些學者認為,時代精神的轉換、造價高昂的費用,社會習俗和社會心理的變化以及長期脫離權力文化的支援,促成了漢畫像磚石的衰落。另外,畫像磚形制的衍變也加速了河南地區的畫像磚逐漸衰落。河南盛行的空心大磚逐漸被小磚所代替,這一趨勢發展到魏晉時期,只剩小磚的側面還保留動植物畫像的紋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長期的封建割據和持續不斷地戰爭對這一時期的經濟文化造成了嚴重影響。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南方則相對穩定,南北經濟幵始趨於平衡,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幵始改變。因此,南北朝時期南方畫像磚藝術呈現繁榮局面,而北方畫像磚則相對較少。目前僅有山東益都石刻線畫、河南泌陽北魏石棺床和洛陽北魏畫像磚棺、孝子石棺等與畫像磚相似的藝術形式。

隋唐時期雖然是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但尊奉北方喪葬傳統的隋唐統治階級並沒有借鑑和繼承南方的墓葬形制,而是將北朝的壁畫墓形制發展到極致。這便造成隋唐墓葬中壁畫墓一枝獨秀的局面,這一狀況直到宋元都毫無改善。畫像磚藝術失去了社會統治者的支援和推動,必然會無可挽回地衰落下去,最終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思想觀念

厚葬之風的盛行是漢代畫像磚產生的思想根源。我國的厚葬之風發端於商周時期,繼而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起,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王公貴族,或是中小地主乃至平民百姓。無論財富多寡,均毫無例外地將大量家財用於喪葬。儘管各朝各代都曾呼籲薄葬,但由於階級和時代的侷限始終未成為主流。漢代由於經濟實力雄厚,厚葬之風更盛。先民認為人死之後“靈魂不滅”,“死人有知,與生人無異異”。死者可以在陰間繼續享受人間的一切生活,應當“事死如生”,方能表現對逝者的敬畏和孝道,否則將會“魂孤無副,丘墓閉藏,穀物乏匱,故作偶人,以待屍柩;多藏事物,以遣精魂”、因此,死者子孫便將死者生前享有的或是渴望享有的生活情景以圖畫的形式刻繪在墓室內壁。

漢人厚葬還有一個原因,即統治者實行舉孝廉”——將“孝悌”作為選拔、任用官吏的標準。以厚葬為孝,“厚葬為德,薄終為鄙”,並且崇信儒家的忠”和“孝”,認為忠是孝的擴大,不孝豈能忠?於是統治者對能夠厚葬父母的“孝子”給予極高的榮譽和財富。《鹽鐵論散不足篇》載:“今生不能致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慼之心,而厚葬重幣者,則稱以為孝,顯名立於世,光榮著於俗。”這便助長了先民的厚葬之風,甚至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死者子孫為達弦耀爭名之目的,競相擴大墓室規模,甚至變賣房屋和產業,使“子孫飢寒,絕命於此”。《潛夫論浮侈篇》具體描述了漢代的厚葬:“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刻金縷玉,襦梓榧栴,良田造至,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僭。其富麗堂皇、鋪張奢侈之貌躍然紙上。漢代統治者曾針對厚葬的弊端多次明令禁止民間實行厚葬。如漢成帝、光武帝、漢明帝均下詔令,令臣民“薄葬送終之意”,但收效甚微。可見,“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對社會影響之深。

漢代流行的黃老神仙思想和自古相傳的巫術也是影響畫像磚的思想原因。“人與死在面對面的時候,永遠有複雜的二重心理,有希望與恐懼互動錯綜著。一面固然有希望在慰安我們,有強烈的欲求在要求長生,而且輪到自己,又絕不肯想念一了百了;然而同時在另一面又有強力的,極端相反的恐怖徵兆;所以本能上又不能不使人感到完全消失的危險,承認莫可名言的可怕徵兆。這樣,乃有宗教插進腿來,解救情感在生死關頭的難關。”因此,人民寄希望於各種喪葬形式,期望能夠昇天成仙。

六朝時期畫像磚所發生的諸多衍變也與當時社會思想觀念的改變有關。在所有已發掘的魏晉六朝墓葬中,我們發現東晉墓葬大多無紋飾。如一些士族豪門的墓葬,郭家山玻挪王氏家族墓群、老虎山顏氏家族墓群、謝觸墓、司馬氏墓等,基本上都沒有紋飾。究其原因,魏晉時期儒家經學在思想上的統治地位遭到動搖,地主階級建立起一套崇“本”尚“無”的玄學思想。他們認為,一切都是“無”,崇尚自然”。這種思想致使當時的士族豪門墓葬不追求華麗繁複的紋飾,而是追求素面的壁飾。同時,玄學思想還給畫像磚的主題內容帶來了變化,出現了玄學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賢。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同時,南朝統治者多信奉佛教,宋文帝劉義隆、南齊蕭子良、梁武帝蕭衍等都是佛教徒;而北朝自北魏太祖時即篤信佛教。上行下效,自然要推動這一時期佛教的發展。佛教思想迅速衝破儒學和道教的禁錮,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呈現出佛教與道教、佛教與儒家相爭並存的局面。這一思想觀念的變化表現為佛教藝術滲透到各類藝術作品中,包括出現佛教建築、佛教雕塑、佛教壁畫等。佛教的興盛也帶給畫像磚新的主題內容,最突出的表現是佛教題材明顯增多,蓮花紋飾、獅子、天女形象在畫像磚上頻頻出現;主人禮佛、侍佛的場景屢見不鮮;還有誦經僧人、供花僧人、寶相聯珠等紋飾。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思想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佛玄合一”、“佛道共存”、“佛儒並存”。包括畫像磚在內的藝術作品中往往既有佛教因素又有道教因素,還有玄學和儒家內容。如江蘇丹陽胡橋南朝墓出土拼鑲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除此以外,墓室的東、西兩壁還鑄有拼鑲畫像磚“羽人戲虎”、“羽人戲龍”等,右上角有兩個“飛天”,一持仙果,一作撒仙果狀,畫面周圍刻有蓮瓣、捲雲等裝飾,整個畫面表現出“佛玄合一”的思想。再如,南陽鄧縣西學莊南朝畫像磚墓,出土作品內容非常豐富,有代表佛教的蓮花、飛天;有代表道教的王子喬、浮丘公、仙人麒等;還有儒家的孝義故事“郭巨埋子”、老萊子娛親”等。多樣的主題內容出現在同一座墓室中,正是南北朝時期儒、道、佛思想融合的反映。

文化積澱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能在陶器上塑造不同的形象。在青銅器時代,器身上飾有各種紋飾的銅器,大都是由事先刻劃好紋飾的母範鑄造而成。我們可以認為,勞動人民對陶泥可塑性的認識和進行藝術加工的經驗,已具備了製作畫像磚的技術條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風俗的影響,以及磚的普遍使用,畫像磚的產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繼先秦時期藝術成就高度發達之後,西漢時期繪畫、雕刻藝術也得到極大發展。由於畫像磚是一門介於繪畫和雕刻之間的藝術形式,因此,西漢繪畫、雕刻藝術的繁榮對西漢畫像磚墓的出現有直接影響。西漢時期的宮殿、住宅、寺廟、陵墓的牆壁上,甚至絹帛、陶器等物品上都繪有影象。長沙馬王堆漢墓、甘肅武威漢墓、臨湘金雀山漢墓均出土了為數不少的帛畫。西漢的雕刻藝術也很卓越。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體積最大的石雕藝術品,有躍馬、伏虎、人與熊搏等,展現了霍去病在征服匈奴戰爭中的英姿。造型形象生動、手法簡練。繪畫和雕刻藝術的發展為畫工在畫像磚上作畫創造了條件。

除此以外,漢人酷愛壁畫、壁雕等繪畫藝術也是漢代畫像磚石大量出現的原因。如,宣帝時麒麟閣功臣像;成帝時明光殿古烈士像;明帝南宮雲臺二十八將像;章帝時“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以弦耀之”;光和元年,“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隨處可見的壁畫顯示出漢人對繪畫的喜愛。這些繪畫有兩個用途,一是為了裝飾,使建築物增加光彩,顯得富麗堂皇。既然漢代屋舍常以畫像為裝飾,那麼墓室作為逝者的陰宅,勢必會因模仿陽宅而飾滿畫像。事實也證明,陽宅所裝飾的古代名人、烈士、奇禽異獸以及佩長劍的古代勇士等內容,在陰宅藝術中都能夠找到。可見,無論是藝術方式還是主題內容,墓室都是對陽宅的再現。第二個用途是起著“成人倫,助教化”、“懲惡揚善”的作用,這是文學、繪畫、樂舞等藝術所具有的現實功利作用。正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漢代壁畫,“以忠以孝,盡在於雲臺;有烈有勵,皆登於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畫像磚也存在這樣的功利思想,即透過畫像使死者得到畫面所呈現的生活——昇仙、享樂等。

輔助工藝技術

除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因素以外,製作畫像磚的相關工藝技術的成熟也是推動畫像磚發展的原因。漢武帝時採取“鹽鐵官營”的措施,冶鐵業迅速發展。冶鐵業的發達為畫像磚的製作提供了便利,冶鐵水平高就能夠創造出先進銳利的雕刻工具,從而便於雕刻工匠對母模進行雕刻,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畫像磚製作的複雜程度,進一步促進了畫像磚藝術的發展和流行。

除了以上四個原因外,畫像磚自身的優勢和弊端也是促使畫像磚產生和衰落的原因。戰國時期空心畫像磚墓產生的直接原因便是由於木槨墓的弊端和磚室墓本身的優勢。木槨墓不堅固、易腐爛等弊端迫使漢代先民去尋找更為堅固、易雕損的材料作為墓葬用品。而磚室墓比木槨墓更加牢固,且防水、防腐,經年不壞。這些特性致使磚室墓取代木槨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另外,客觀條件的限制也促使磚室墓代替木槨墓。漢代以前,王室貴族及諸侯都使用大型槨墓形制,加上宮室府院等地上建築也需要木材,大量的使用和頻繁的砍伐造成森林資源枯竭。在供不應求的情形下,就不得不改變墓葬的建築材料。

華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絕倫的漢代畫像磚,帶你“夢迴漢魏六朝”

再加上磚的表面繪有裝飾紋飾,比木槨更加美觀,既能裝飾墓室,又能表達昇仙、驅邪、享樂等願望。所以用空心畫像磚建造墓室的做法出現以後,很快得到社會的認可,併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隋唐以後畫像磚的消亡也是由於畫像磚自身的缺陷和侷限性。儘管漢魏六朝畫像磚經歷過高度繁榮時期,具有珍貴的價值。但我們必須承認,由於古人制作畫像磚的目的是保佑亡靈順利昇仙,並福佑子孫。這一唯一的目的導致畫像磚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致使題材內容千篇一律,鮮有變化,逐漸失去了創新和活力。有的題材經過長期流行,影象內容和構圖形式已日益程式化,在藝術上難有創新突破。隨著時間的推移,畫像磚必然逐漸走向衰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