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老子認為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以心靈之鏡來體悟道的存在

由 彭富春 發表于 藝術2021-06-20
簡介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把心靈比作什麼

老子認為一般意義的感覺和學識都不能把握道本身。除此之外,人憑藉什麼可以去體悟道呢?無論何種方式,人通達道自身的道路還是人的心靈本身。老子將人的心靈比喻成一個神秘的鏡子,即所謂玄鑑或者玄覽。鏡子的本性就其自身而言是空的、無的,但能反映事物。如同鏡子一樣,心靈自身也是空無,但能思考事物。但心靈不是有形的,而是無形的。故心靈是一個神秘的鏡子。

老子認為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以心靈之鏡來體悟道的存在

雖然這個心鏡就其自身而言是乾淨和光明的,能映照萬物,但事實上卻又被汙染而具有瑕疵。瑕疵有各種各樣的型別及其原因,但最嚴重的是心靈的自身遮蔽和汙染。這就是人們長期懷有的先見、偏見和成見。從此出發,人們去觀察萬物。雖然他們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本性,但實際上沒有看到事物的任何東西。

於是,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一切從自身意願出發的思想和行為最終都是不可能達到其目的的。這在於自我的偏見阻礙了人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因此,老子要求滌除玄鑑,使其無疵。由此讓心鏡回到光明的本性,而能映照萬物,與道合一。這才是為道,而不是為學。為道和為學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老子對比了二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 為學和為道都相關於人的心靈。心靈雖然本性是空無,但在現實中卻為關於事物的知識所充滿。為學就是要增多關於物的知識;為道就是要減少這種知識。為學是向外的,而為道是向內的。在為道的過程中,人讓心靈虛靜,而體悟到道的存在即虛無。

老子認為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以心靈之鏡來體悟道的存在

作為最偉大的為道的人,聖人就是由外到內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在於天道在內不在外。因此,向內才是正道而行,向外則是背道而馳。

在知道的過程中,老子特別強調了觀的意義。觀就是看,但不是一般感官的看,而是心靈的看。觀是洞見。對於天下的任何事物,老子反對從這一事物之外去觀照它,而要求從這一事物自身去觀照它。“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這裡,所觀的事物發生了變化,從自身擴大到天下。但觀照自身的本性未變,就是如實觀照。如果說到觀道的話,那麼就是以道觀道。

但道自身是無與有的統一,故以道觀道實際上也是以無觀無,以有觀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從無觀道之無,就可以看到其奧妙;從有觀道之有,就可以看到其邊界。這是以道觀道的兩種模態。正是在以道觀道的過程中,道才能以自身而不是外物將自身呈現出來。以道觀道就是知常。這就是知道了天下永恆和普遍的真理。知常曰明。因為人把握了永恆和普遍的真理,所以人獲得光明的洞見和智慧。

老子認為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以心靈之鏡來體悟道的存在

在論述道與存在、思想的關係同時,老子還揭示了道與語言的關係。道在漢語的中的意義是多重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包括了道路和言說兩種。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也具有這兩種意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道的兩種意義在老子思想中是分離的。這就是說,當道意味著道路的時候,它並不相關於語言。同時,當道表示言說的時候,它也不關涉道路。鑑於如此的區分,人們不能認為老子把道同時理解為道路和言說。

這實際上表明,道和語言之間存在一種無法克服的矛盾。道無法形成語言,它只是在語言之外。同時語言也無法表達道,它只能是道的遮蔽。為何如此,這在於道的存在即虛無的本性。而語言並非是道本身,它屬於天地之間的萬物的一種。當道被語言所言說的時候,它就不再是自身了。因此,道自身拒絕走向語言。道隱無名,道不自言。儘管如此,人們依然試圖去言說這無法言說的道本身。但這如何可能?

老子認為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以心靈之鏡來體悟道的存在

首先、基於道不可言說的本性,老子認為要不言。他認為一切聖人就是行不言之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果人非要言說的話,那麼他也要盡少言說。希言自然。少說是合於事物本性的。人們還要尊重他所說的一切言語。這也就是貴言。

第二、雖然道本身的存在即虛無,不能表達,但語言還是要去言說不可言說的道。為了表達道的本性,語言就必須藉助於具體事物。這使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充滿了各種比喻的言說。比喻不在於其形象本身,而在於其外。於是,比喻的形象是可言說的天地萬物,但它的意義卻是不可言說的道本身。

第三、因為道的本性是虛無性高於存在性,否定性高於肯定性,所以關於道的描述就必然違反日常語言的說法,是反言。“正言若反”在老子的文字中比比皆是。這需要人們與日常語言相分離,才能理解關於道不可言說的言說。

老子認為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以心靈之鏡來體悟道的存在

最後,老子強調言要真實,亦即成為信言。關於道的信言是一種自然樸實的語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因此,它和一般所說的美麗的言辭是不同的。信言不美,而美言不信。

老子認為心靈是一面神秘的鏡子,以心靈之鏡來體悟道的存在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路,標題為編者所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