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宋朝是如何一步步自廢武功,由勇武變得文弱的?

由 名臣遊戲解說3 發表于 藝術2022-10-20
簡介而此時,開封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因為無險可守,都城即國門,導致中央不得不長期保持大量的禁軍,太宗時兵力超過六十萬,仁宗時兵力超百萬,這樣的常備軍規模相當於即便沒打仗,但時時刻刻全國都處於戰爭動員狀態,就算是盛唐也扛不住的

怎麼自廢武功

軍事制度宋朝軍隊分兩種,禁軍和廂軍。禁軍的身高體重都有規定,符合標準的,就送中央當禁軍。不合標準的,留在地方作廂軍。且廂軍的訓練也比不上禁軍,一般也就做力役,因此廂軍戰鬥力不足,一旦禁軍出現大量減員或者兵疲師老等情況,全國就都很難找出可以一戰的兵源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民眾,其作戰能力基本為零。財政制度財政收入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經常有人拿宋朝的稅收和唐朝時做比較,資料上看確實宋朝遠勝唐朝,但那是因為宋代的地方收入要全部送到中央,地方不允許存留。地方如果有事,照樣要到中央請款,這就進一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掌控力和屬地軍事反擊能力。

宋朝是如何一步步自廢武功,由勇武變得文弱的?

對比漢唐,地方政府都具備一定的財貨囤積,出現突發狀況有能力就地招募兵源,組建軍隊。所以安史之亂一度打的李唐王朝長安、洛陽兩京盡失,仍然可以透過節節抵抗最終光復全國,而北宋的東京一旦陷落,基本就喪失了反抗能力。建都開封宋朝的邊境形勢過於惡劣。遼建國早於宋,且燕雲十六州也被石敬瑭送給了遼國,山西、河北的一部分疆土都在遼國境內,北方完全無險可守。而都城開封又是平原,騎兵南下幾天就能抵達開封,城防壓力極大。但這並不能說選開封作為都城是錯誤的,相反,此時這樣的選擇是十分經濟且必要的。因為長安和洛陽經過五代亂世早已殘破不堪,且經濟和漕運的恢復都需要時間,所以只能選擇開封。

宋朝是如何一步步自廢武功,由勇武變得文弱的?

而開封守成雖難,但如果作為進攻的橋頭堡同樣十分便利。冗兵冗員北宋總得來說非常可惜,因為宋朝執行的是先南後北的進攻路線,南方平定後國力已經嚴重消耗了,即便宋太祖死後將國家傳給年富力強的弟弟趙匡義,但苦於國力不足,兩次對遼親征,都打了敗仗。這進一步削弱了國力,更加無力收復北方。而此時,開封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因為無險可守,都城即國門,導致中央不得不長期保持大量的禁軍,太宗時兵力超過六十萬,仁宗時兵力超百萬,這樣的常備軍規模相當於即便沒打仗,但時時刻刻全國都處於戰爭動員狀態,就算是盛唐也扛不住的。無馬可用北方作戰騎兵是主力,如果沒有騎兵就沒有漢武大帝,沒有上谷和漁陽的騎兵也同樣沒有光武帝。

宋朝是如何一步步自廢武功,由勇武變得文弱的?

中國主要的兩個良馬產地:東北和西北。北宋開國時,東北被遼佔據,西北被西夏佔據。因此,雖然宋朝對外戰爭勝率依然很高,但是很難再打殲滅戰,都是擊潰戰,就是因為軍隊機動能力太差,即便打敗了也追不上。而北方各國卻往往可以透過騎射不斷消耗和衝擊宋軍戰陣,一旦潰陣,往往就意味著被殲滅,這種潰敗哪個朝代都扛不住。何談文弱?有人認為抑制武將是宋朝衰弱的原因,但我倒不這樣想,古代文武並不完全分家,士大夫們不要說出將入相,就是養生抓藥也都能幹,柳宗元、辛棄疾、洪承疇、袁崇煥、王陽明不都是文人嗎?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更是扯淡,唐朝的府兵制也同樣兵與將不相知,並不耽誤打仗啊。

兵仙韓信寫兵法不也同樣要和張良研究?所以,把國力衰弱的鍋甩給文臣顯然是不對的,而是政治、軍制、財政、戰敗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宋朝軍事實力確實不復盛唐,但文化上卻做到了繼往開來。《四書》自宋確立,儒家理學發展到了全新的高度,還有那或宛轉悠揚,或蕩氣迴腸的宋詞,後世千年都被深深的影響,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強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