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郝妙海:黃菜

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藝術2022-10-07
簡介點選以下文字連結,閱讀作者更多作品:郝妙海:趣說“六十二”及其它郝妙海:舊日秋收場上的幾件手把農具郝妙海:上下鄰村的“會”和“集”郝妙海:東拉西扯說“攬戲”郝妙海:古太原縣境內的“二鬼丟跤”郝妙海:從“碗團”說開去郝妙海:說說“明堂”郝妙海

網路用語芥菜是什麼意思

「來源: |太原道 ID:tydaocom」

往日,我的早餐都是半斤牛奶,一顆雞蛋,再搭配些主食、小菜。今晨,老伴告我要變變花樣。待端上桌子,是一小電飯煲二米粥。老伴知我喜好,粥不稀不稠,是剛剛好用筷子能挑起來那種。待菜端上來,我眼前一亮。原來是老伴一好友給了的黃菜。我盛了多半碗粥,就著加了辣椒炒好的黃菜……不一會兒,就吃得滿頭大汗,渾身舒坦。

郝妙海:黃菜

吃飯間,兒時無數次哼唱的一支童謠(我們這兒叫“歇話”)中的幾句詞兒,就在腦海中奔了出來:“一疙瘩瘩鐵,十八道道裂,馬蓮底下過時節。時節好,吃油糕;時節賴,吃黃菜……”油糕,在我們這兒(今晉源區武家莊一帶),是一種檔次很高的特色食品。以往,只有逢年過節,婚慶筵席時,才有機會吃到它。故童謠中說“時節好”時,才有可能“吃油糕”。童謠中,將“黃菜”和“油糕”相提並論,足見黃菜在當地之地位。但黃菜在我們這兒,並不只是“時節賴”時的救急之物,而是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一日三餐都離不了的家常菜。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其對於普通民眾的生活來說,遠比偶爾才吃一次的油糕都重要。

據瞭解,名叫“黃菜”者,全國多地都有,且用料、做法並不相同。我家鄉的黃菜,均用芥菜醃製而成。這或許與舊日條件所限,其它蔬菜種植不易,而芥菜卻和蔓菁一樣,不擇水肥,易種好收有關。不過,究竟是芥菜易種催生了黃菜,還是為吃黃菜而不得不種芥菜,如今已說不清了。反正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這兒還是家家戶戶,都會在田邊地頭,種一些芥菜。

芥菜的收穫,與白菜蘿蔔節令差不多,都在秋末冬初。收穫後,連根莖(我們叫芥疙瘩)帶纓子(葉)一塊運回。葉子切下來,擇去黃葉,洗淨,切成碎丁。芥疙瘩,削去葉蒂毛根,同樣洗淨,擦成絲。然後將丁和絲拌一下,用刀再剁剁,就可醃製了。醃時,根據量多量少,用缸、壇均可。放一層菜,少量撒點鹽,隨用麵杖等分層搗實,直到菜全部裝入容器中。然後,在表面交叉放一些乾淨的茭杆、筷子等,再用洗淨的石塊等將其壓住。一開始,由於擠壓和鹽漬的雙重作用,菜自身逸出的水就會將菜淹沒。但隨著菜發酵時吸收水份,表層的菜會露出水面。這時,就須及時熬些花椒水補進去。一方面調調味道,更重要的是讓菜隔絕空氣,充分發酵。剛醃上時,醃菜缸須放於溫度較高的室內,促使菜發酵。待其發酵到一定程度時,便可移至涼快處。

取食黃菜時,用笊籬等,吃多少,取多少,決不能擾動下層的菜。取後,仍要壓好。醃好的黃菜,黃中泛綠,表面發亮。食用時,紅少許油,根據口味撮少許鹽,最好再丟一點紅辣椒進去,炒一下,便酸香撲鼻,食慾大開。在我的家鄉,黃菜不僅可在早晚吃糝糝飯、煮疙瘩、稀粥撥爛子時佐餐。更多的時候,則是在正餐(午飯)時,搭配主食食用。以至,“黃菜剔撥股”“黃菜乾粥”,成了固定的飯食名稱,曾多年流行於家鄉百姓的口中。

郝妙海:黃菜

當年,不僅黃菜受百姓青睞,就連黃菜湯,都是寶貝。有些貧苦人家,漤調和時用它代醋吃。而它還可清毒敗火。若有人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耳鳴時,喝一碗涼涼的黃菜湯,很管用。甚至,有人中了煤煙(即煤氣中毒),只要不是十分嚴重,灌一碗黃菜湯,同樣管用。

醃好的黃菜,只要取用得當,輕易不會壞。因而,舊時,在我的家鄉,一冬一春,農家的餐桌上,就常和它說話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農家人的飯桌上日益豐盛起來,黃菜慢慢就退出主打菜的行列了。但它那種酸香的味道,彷彿已浸入到家鄉人的骨子裡。故直到現如今,節令到時,不少人家仍會醃些黃菜來吃。我一個很要好的朋友,至今都年年要親自動手,醃好幾十斤黃菜。而只要有了黃菜,他不僅對那些反季節蔬菜不屑一顧,就連白菜蘿蔔也極少食用,而是吃米飯時澆黃菜,吃麵食時也澆黃菜,甚至喝酒時,也就黃菜。黃菜的魅力,真不敢小瞧。

點選以下文字連結,閱讀作者更多作品:

郝妙海:趣說“六十二”及其它

郝妙海:舊日秋收場上的幾件手把農具

郝妙海:上下鄰村的“會”和“集”

郝妙海:東拉西扯說“攬戲”

郝妙海:古太原縣境內的“二鬼丟跤”

郝妙海:從“碗團”說開去

郝妙海:說說“明堂”

郝妙海:從“九斤”“十斤”說起

郝妙海:“打”字挑頭的民間遊戲

郝妙海:舊日春耕時節常用的幾種手把農具

郝妙海:“蔓菁”和“糝糝飯”

郝妙海晉源民謠:南堰河,掐了鼻子沒看頭

郝妙海晉源民謠:牛家營裡十家,撈魚撇蝦,餓死九家

郝妙海晉源民謠:吳家堡,提上毛籃籃拾破布

郝妙海晉源民謠:木廠頭,蝨子爬下一炕頭

郝妙海晉源民謠:吳家堡,提上毛籃籃拾破布

郝妙海晉源民謠:東關勒,蛤蟆跳的溫罐勒

郝妙海晉源民謠:武家莊,羊屁蛋兒滾犧湯

郝妙海晉源民謠:“龐家寨,蝨子爬下一脊背”

郝妙海晉源民謠:姑姑寨,雞兒叫了都不在

郝妙海:晉陽湖畔覓野趣

郝妙海:活出一份好心情一一記防疫期間的老母親

郝妙海:晉源家鄉清明前的“一百五”

郝妙海:老照片裡的晉源水稻育秧時節

郝妙海:土炕

郝妙海:一個因“蝙蝠”憶起來的遊戲

郝妙海:劉大鵬《退想齋日記》中的“年關”

郝妙海:晉源的端午記憶

郝妙海:五世同堂說“古稀”

郝妙海:晉源地區的祈雨舊俗

郝妙海:遠去的市聲

郝妙海:俗語說“豬”

改革開放四十年,“太舊高速”再回首

郝妙海:“月餅模子”和“扣鍋”

郝妙海:晉祠和“古唐邨”

郝妙海:精彩的太原縣慣用語

郝妙海:切塔、弔客、圪料、犟圪欖……太原縣話裡如何說人

郝妙海:那些與“茅糞”有關的農活和農具

郝妙海:難忘的答題歲月

郝妙海:武家莊的竹簾

郝妙海:蝨、壁蝨、刮蝨子

郝妙海:從“五服”制談市郊農村的喪服變化

郝妙海:古太原縣境內的“歇話”

郝妙海:古老民謠中的晉源鄉村

郝妙海:從流經吳家堡村的幾條古泥渠看當地汾河水的利用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莊

晉方言 | 雜七雜八說“圪欖”

郝妙海:晉源的猜“歇話”

郝妙海:晉祠水鄉田,插秧好時節

郝妙海:五月杏兒熟

郝妙海:晉源娃娃學“本事”

郝妙海:從乾隆年間《魚鱗冊》解讀晉源吳家堡村史

郝妙海:幾張特殊的老照片

郝妙海:晉源話裡的“藏門門”

郝妙海:晉陽湖贊

郝妙海:通往晉祠的那條“汽道”

大年初一燒懶香

晉源的隔年撈飯

過年說說天地爺

晉源的“年氣氣”

記憶中的“忙年歌”,一部實用的春節生活指南

太原童謠:雁兒雁兒排溜溜

晉源的土地爺洞洞

郝妙海:遠去的水西關

郝妙海:太原的葦

郝妙海:社家鼓,太原鑼鼓的根

郝妙海:鄉村事筵,從未走遠的濃濃鄉俗

郝妙海:從《太原縣誌》看村莊興衰

郝妙海:“毛鬼神”是個什麼鬼?

郝妙海: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

郝妙海:夏日蟲戲,太原的鄉村故事

郝妙海:太原話裡變幻多端的“圪”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