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推動廣東種業振興 實施“粵強種芯”工程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2-09-29
簡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物育種中心”調研組建議廣東要抓住研發創新的牛鼻子,增強種業振興核心競爭力

背羽肉鴿多少錢一對

「本文來源: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記者 薛江華 通訊員 羅雪豔

廣東省政協日前召開了“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夯實農業現代化根基”遠端專題協商會。省政協主席王榮在協商會上指出,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廣東自2013年起連續9年將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列入重點工作,實施“粵強種芯”工程,紮實推進種業強省建設,全省種業高質量發展初見成效。為推動廣東種業振興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今年6月至9月,廣東省政協聯合省直有關部門組成調研組,赴廣州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對省內90家種業企業和46家科研機構進行問卷調查,並邀請江蘇等部分省區協助開展書面調研,形成專題調研報告。調研報告客觀全面總結廣東種業振興成效,剖析問題深入透徹,提出了許多好的對策建議。

問題

種業根基不牢固 保障體系需完善

調研報告指出,廣東存在農業現代化的種業根基不牢固的問題。例如,廣東種業工作處於全國先進行列,特別是水稻、黃羽肉雞、肉鴿、水產、食用菌等產業擁有國際國內領先的優勢;但水果、蔬菜、花卉、茶樹以及大宗淡水魚類等存在育種技術單一的短板;白羽肉雞、生豬、奶牛、大豆等更存在種源依賴的“卡脖子”問題。

此外,種業發展長期穩定投入機制亟需健全。種業財政投入量少且缺乏中長期規劃。“短平快”的專案資金投入傾向違背了種業研發週期長、投入大的客觀規律。調研指出,培育農作物、家禽、蝦、貝、藻新品種一般需要8-10年,培育豬、牛、羊、魚等新品種甚至需要10-30年。而目前種業創新、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育種攻關專案資金多以短期、見效快、投入少的專案為主。

種業研發創新體系亟需改革。主要表現為研發資源高度分散且割裂,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此外還存在研究同質化、低水平重複嚴重、突破性成果少等問題。“十三五”以來,廣東育成新品種中的98%為農作物,在農作物新品種申請量中水稻佔比高達47%;畜禽新品種6年來只有3個通過了國家審定,而同期江蘇有15個。

種業市場主體亟需培育壯大。廣東當前種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種業與農業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廣東雜交水稻育種全國領先,但由於缺少大型種業企業,土地、勞動力成本較高等,科研優勢未能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廣東還存在種業發展基礎保障體系亟需完善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種業發展用地得不到保障。調研發現,部分“兩場一基地”仍處於禁養區內,未作出妥善安置。不少企業反映,現在農用地租期越來越短、租金越來越高、集約越來越難,與育種長週期、大投入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一些企業因農地使用不穩定導致不願加大投入或被迫結業、搬遷。

建議

打造全國生物農業創新集聚區

為破解上述問題,調研組也給出了具體建議。首先是進一步最佳化推進種業振興的整體思路及階段性目標任務。建議廣東立足省情農情,突出自身優勢,打造成為熱帶亞熱帶高效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先行區、全國生物農業創新集聚區、全國農業可持續最佳化發展區。

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突出種業振興重點。結合廣東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叢集行動計劃,聚焦未來五年打造10個千億級、5個數百億級產業叢集,明確種業產業優先發展領域;結合第一輪現代農業產業園最佳化升級和第二輪產業園建設規劃,強化種業居於全產業鏈源頭頂部的地位, 構建種業創新集聚與現代農業產業叢集互促共榮的良好生態。

設立省種業發展專項資金

為了破解種業投入資金難的問題,調研組建議健全財政持續投入機制,精準支援引導種業振興。遵循種業科技發展客觀規律,健全財政資金持續投入機制,以預算化管理模式給予長期穩定支援。

建議結合《廣東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制定與種業重要地位相匹配的, 能滿足廣東種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實際需求的財政保障中長期規劃。設立省種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援種業科技創新,種質資源收集、鑑評和種質資源圃庫及共享平臺執行等基礎性工作,以及企業主體培育。加大現代種業重大專項支援力度。繼續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現代種業重大專項,重點扶持我省承擔的國家重大育種攻關任務、育種關鍵核心技術手段“卡脖子”問題的突破性創新。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物育種中心”

調研組建議廣東要抓住研發創新的牛鼻子,增強種業振興核心競爭力。深化改革,整合創新資源,著力構建市場導向、政府參與、產學研企深度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最佳化整合現有的眾多平臺資源,重點打造四大現代種業協同創新平臺。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育種中心”,借鑑河南省“國家生物種業產業創新中心”和湖南省“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的建設經驗,將中心打造成為全國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

依託省農科院等建設“廣東省農業生物表型組學研究平臺”。以省農科院為試點,先期探索農科院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依託深圳國家基因庫等建設“廣東省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平臺”,為現代分子育種及突破性原創性新品種選育提供根本支撐。

探索建立優質種苗獎補制度

調研組還建議廣東要在培育壯大企業主體,激發種業市場活力和創造力上開展推動工作。具體來說,可以加速商業化育種資源從科研機構向企業作實質性轉移,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扶優扶強,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

促進種業企業與科研機構深度融合,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廣應用華農溫氏深度融合發展經驗,加強科企專案對接,建立科企創新共同體,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支撐市場、市場反哺科研的商業化育種模式。

建議第二輪農業產業園建設把良種繁育、種養規模列為建設條件,建立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產業園考核體系;加快建設廣東省新興縣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和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國家現代農業 (種業)產業園,形成優勢種業叢集,促進下游農業產業叢集發展。

探索建立優質種苗獎補制度。借鑑江西等省的成功經驗,探索把對種業企業的資金扶持重點由建設固定資產和購買生產裝置及材料,轉向扶持資金與企業種苗銷量掛鉤,銷量越大單位種苗獎補越高、單位售價越低,破解廣東種業質量高價格也高導致市場佔有率低企業上不了規模的困局。

修訂《廣東省種子條例》

良種還需良法配套。調研組建議完善基礎保障體系,為種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根據新形勢新要求,修訂《廣東省種子條例》《品種審定與評定辦法》等法律法規,完善制度體系,增強種業基礎保障能力。

強化種業發展用地保障。種業重大專案優先列入省重點建設專案計劃,專案用地由省統籌。市、縣優先支援保障種業發展用地供應,落實點狀供地。支援將“三舊”改造用地用於種業科技創新專案,按省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享受科研用地優惠。鼓勵種企改變單一的租地模式,採用“農民+合作社+企業”等方式,建立緊密合作的利益共贏機制。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淨化種業發展環境。優先構建完善特色作物表型庫和分子庫,健全廣東特色作物品種權保護技術支撐體系。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 (EDV)保護制度,遏制模仿育種、低水平重複。加快修訂廣東品種審定標準,提高門檻,解決同質化問題,推動與周邊省份建立品種審定區域協作機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