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由 ThirTy先生 發表于 藝術2022-09-12
簡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堪稱傳奇的人物,在美國默默無聞,從事著最底層的體力活,但是南非卻成為激勵一代人的音樂鬥士,一個屌絲音樂人的神話,一年能看一部這麼動人的電影足矣

文樓村馬深義怎麼樣了

作者:林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問題已有很多優質答案,不知道我的答案還能不能被看到。

想分享一些優秀的紀錄片,年輕的時候看看,對三觀大有裨益。

在此與你共勉。

哦,當然裡面會加一些私貨,那麼多答案居然都沒提到我最喜歡的電影,不開心。

一、《人生七年》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為什麼將這系列的紀錄片放在第一位呢?

因為,它實在是太了不起了!

我從未想過,一部紀錄片居然能橫貫56年的歲月時光。

我從未想過,居然可以從一部紀錄片中看到14種人生。

但《人生七年》做到了。

正如美國影評家Roger Ebert所說的一樣:The up series is on my list of 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這部紀錄片讓我驚豔。

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了記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四十九歲知天命,看盡歲月流逝,看穿滄海桑年。本片綜合了被訪者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二歲、四十九歲及五十六歲多年的訪問精華。

一開始,拍這部片子的本意是揭示不同的階級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但在這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也發現自己從開拍時試圖映照英國階級社會狀況的社會觀察者,演變成一個命運的沉思者。

這裡,放上劉瑜老師的影評《記得當年草上飛》(節選),當年我就是從這篇影評了解到這部紀錄片的,感謝劉瑜老師。

但這個紀錄片看下來,給人最大的衝擊完全不是其政治內涵,而是——請允許我使用這個幾乎成了陳詞濫調的用語——生命的荒誕。片中的每一個人年少時,無論貧富,都意氣風發充滿幻想,都相信未來是聖誕老人藏在聖誕樹下的那個禮物,會在開啟的一剎那令人尖叫歡呼。

但是,聖誕老人始終沒有出現。慢慢地,片中的男人開始挨個禿頭,女人開始比賽發胖,關鍵是,他們的眼睛裡再也沒有了憧憬和幻想。夢想的濃霧散盡之後,裸露出來的是蒼莽時間裡有去無回的人。

……

這樣說又似乎不公平。放棄了政治抱負轉而熱衷園藝的John,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柔和;無家可歸的Nick在42歲之後竟然成功躋身地方政治,變得更積極。 這樣的人性成長也可說是收穫?事實上到影片最後,這14個人絕大多數都變得比年輕時更可愛,在時光的雕刻下,鑿去狂妄,磨出溫潤。說到底,誰都終將被扔回時間的海底,在那裡與其它魚蝦貝殼一同聆聽無邊寂靜,而在這之前,我們能指望的,大約只是心靈成長,祈禱生的優雅可以撫慰它的渺小。

二、《浮生一日》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年輕時,我希望你去看看全世界。

一天內,你看見生命的伊始,看見生命的結束。看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信仰。看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看生活富足的人們。有人坐在地上用手抓著澆汁涼米飯,有人坐在環境舒適的餐廳吃回轉壽司。有人站在高峰仰望天空俯瞰世界,有人穿梭在喧鬧骯髒的街道,看市井生活。

就在你發呆的剎那,有多少生命離開,有多少生命降臨。世界真是個奇妙的東西。

有一天,我想背上包行走世界,看市井生活,認識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學說不同語言。或許某一天我會鼓足勇氣登山,跳傘,嘗試各種新鮮的東西。

走的地方多了,看的東西多了,會不會就能夠更坦然的面對生命的本色,生活的各種,也更加平靜的接受這個世界?

兩位奧斯卡金像級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聯同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破天荒合作,並得全球網民掌鏡,在2010年7月24日,以「愛」和「恐懼」為題,集體創作了愈80,000段,共4,500小時的影片。當中影片來自世界各地、人、事,並演繹了不同的人活在2010。7。24這一天,那許多滿載悲喜,失落與幸褔的故事:從繁華的大城巿到素被世人遺忘的鄉野、從駕名車的富豪到街邊的擦鞋童、從寄人籬下的生活到色彩繽紛的狂歡世界,影像情感豐富,極具感染力。

這萬千來自五大洋七大洲的創作,經過金像班底的鬼斧神工,如今終於躍上大銀幕,讓全人類乘著八萬多個趣味盎然的鏡頭,見證這時間囊裡的一日人生。

《浮生一日》的意境很像京韻大鼓唱段《醜末寅初》(《醜末寅初》又名《三春景》,原本只作為《南陽關》的“帽兒”,後成獨立唱段,曲詞兒按漁樵耕讀的順序(後面再加不用工作的閨秀和未成年小牧童)描述在醜末寅初這一時辰裡的生活景況,像一組平行蒙太奇畫面:

“醜末寅初,日轉扶桑。我猛抬頭,見天上星,星共鬥、鬥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衝霄漢,減去了輝煌。一輪明月朝西墜,我聽也聽不見,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敲,鍾兒聽不見撞,鑼兒聽不見篩,這個鈴兒聽不見晃,那些值更的人兒他沉睡如雷,夢入了黃粱。

“架上的金雞不住地連聲唱,千門開、萬戶放,這才驚動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點著行囊,出離了店房,夠奔了前邊那一座村莊。

“漁翁出艙解開纜,拿起了篙,駕起了小航,飄飄搖搖晃裡晃當,驚動了那水中的那些鷺鷥、對對的鴛鴦,它是撲撲楞楞兩翅兒忙啊,這不飛過了揚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這個高山上,遙望見,雲淡淡、霧茫茫,山長著青雲、雲罩著青松,松藏著古寺、寺裡隱著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魚兒敲得響乒乓啊,他是念佛燒香。

“農夫清晨早下地,拉過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窪去耕地,耕的是春種秋收、收倉閉戶,奉上那一份錢糧。

“唸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繫絲絛,足下蹬著雲履,懷裡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書房。

“繡房的佳人兒要早起,我只見他,面對著菱花,雲分兩鬢,鬢上戴著鮮花,花枝招展哪,她是俏梳妝。

“牧牛童兒不住地高聲唱,我只見他,頭戴著斗笠,身披著蓑衣,下穿水褲,足下蹬著草鞋,腕挎藤鞭倒騎牛背、口橫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遙,吹出來的那個山歌兒是野調無腔,這不越過了小溪旁。”

來自豆瓣使用者納蘭妙殊,侵刪。

三、《天地玄黃》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又將歸往何處?

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的回答。

去看看《Baraka》吧,你的心裡,或許將出現一個答案。

《Baraka》,一個不知所云的符號,一個不屬於大眾英語語系的單詞 。

《Baraka》,一個偶然看到,卻會必然記住的電影 。

《Baraka》,一個承載天地文明,歲月流逝的時光 。

Baraka是一個古代伊斯蘭蘇非派單詞,含義是“祝福”。

這本身就是在一種虔誠的洗禮,一種心靈上的天人合一,一種神秘卻又尊敬的讚歌。

美國紀錄片《天地玄黃》外文名《Baraka》導演:羅恩·弗裡克。

歷時14個月,穿越24個國家,導演羅恩·弗裡克(Ron Fricke)用鏡頭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能夠擁有的最壯闊最絢麗的景緻——從遠古到現在,從猿猴到人類,從荒無人煙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動現場,從廣袤天地帶來的感動到嬰孩單純的笑臉給予的幸福,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意識到,這美好的一切正時時刻刻地發生在我們身邊。開場用大場景,全景方式呈現了全球各地最為壯麗的大自然的奇蹟,從世界屋脊融化的雪水流到得克薩斯的拱石國家公園,從熱帶雨林隨著季風飄向埃及法老的金字塔,用了30分鐘左右的篇幅讓我經歷了阿根廷的瀑布之水沖洗,阿富汗風沙的吹凌,夏威夷火山的炙烤和澳大利亞埃爾斯巖烈日的威靈。內容涵蓋了7大洲40多個地區的70多個奇觀。

這部影片在剛推出時評價極高,被一些瘋狂的影評家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幾年前甚至有人聲稱如果被流放到荒島上,唯一願意攜帶的電影就是它。

以地球與人類的進化,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題材的紀錄片。導演走遍全球二十四國拍攝,全片只有音樂與影像,並無對白,效果絕對震撼。

這部電影以地球與人類的進化,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題材,自始至終沒有一句對白。面前的景色究竟來自何方,完全靠觀眾自己揣摩。

欣賞並觀摩電影,並不僅僅是攝像師的專利,拍攝靜態照片的攝影家們,同樣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教益。從攝影家的角度欣賞電影,注重的並不是演員的投入表演,也不是驚心動魄的視覺效果。 那麼,攝影師選擇電影的基本條件和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首先,最重要的是用光的角度和環境。其次是場景的選擇。為此,我們選擇了以下的十部電影,它們的場景令人過目難忘,恨不得身臨其境。

據稱,導演Ron Fricke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帶著三個拍攝小組,花費14個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個國家。共耗費四百萬美元。對於這部無需支付演員的高額出場費的電影來說,投資是相當可觀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個原因是拍攝器材:它使用昂貴的TODD-AQ 70毫米格式。同時,本片的音樂效果極為優秀,為你帶來不可多得的視覺和聽覺雙重震撼。

Baraka中的場景,是任何一個攝影師都夢寐以求的。前一分鐘你還在為短尾猿那極似人類的臉而浮想聯翩,後一分鐘就來到了日本積雪的富士山;來不及細味印度恆河邊的火葬儀式,又在敘利亞寺廟前徘徊駐足。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因為其中的內容如此豐富,浮光掠影的瀏覽根本無法完全吸收。除了風景之外,導演還利用電腦程控技術,拍攝了大量延時鏡頭,以反映曼哈頓和東京街頭的繁忙場景。這固然是動態影片的特點,但是靜態照片攝影師能不能考慮使用延時曝光效果來表達一些忙碌的景象呢?

隨這部電影上市的還有一本精美的畫冊,詳細的記錄了電影拍攝的種種有趣的經歷。同時附有大量的彩色和黑白照片。

如果非要說這部電影有什麼不足的話,它的創意和拍攝手法似乎和1983年的一部名為《Koyaanisqatsi》的電影頗為雷同。有意思的是,《Koyaanisqatsi》的導演和攝像也是這位Ron Fricke。

正如這部電影頗為怪誕的片名一樣,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懂得,並願意欣賞視覺藝術的人士的傑作。

四、《尋找小糖人》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這部電影是在英語課上看到的,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

怎麼會有這麼弔詭的故事?

Legendary!

直到後來才知道,其實這不是什麼苦盡甘來的勵志故事,畢竟小糖人的隱晦所指是“毒品”,似是恰好暗合了南非那個時代的反叛、迷茫與動盪,潮水褪去,無論是個體的年少輕狂還是社會的劇烈變化,都已成微甘的追憶。

尋找小糖人》是瑞典導演Malik Bendjelloul的作品,講述了美國底特律民謠唱作人羅德里格斯(Rodriguez)的傳奇故事。20世紀70年代初,羅德里格斯在發行了兩張反響一般的專輯之後便在流行樂壇消失匿跡,但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歌卻影響了一代人。本片講述的就是兩位羅德里格斯的鐵桿樂迷尋找他的過程。最終,樂迷經過努力如願找到羅德里格斯,還把他請到了南非舉辦了巡迴演出。2013年2月奧斯卡獎中,《尋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成功摘得“最佳紀錄片獎”。可惜的是,2014年5月,Malik Bendjelloul導演由於飽受憂鬱症困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自殺身亡,當時年僅36歲。

不同於以往的紀錄片娓娓道來的“紀錄”形式,這部片子像一部懸疑電影一樣(誇張的說)。不過如果真把這個故事當作劇情片來拍,估計沒幾個人會相信這個故事。畢竟,這也太曲折了些。 所有的藝術家都是懷才不遇的,片中的主角更是這樣。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角被描繪的形象是一個苦逼到不能在苦逼的人,甚至好多人以為他死了。但當他真正出場的那一幕,就是他開啟窗子,直面鏡頭的時候,有些茫然,有些疑惑,臉上滿是生活的痕跡。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堪稱傳奇的人物,在美國默默無聞,從事著最底層的體力活,但是南非卻成為激勵一代人的音樂鬥士,一個屌絲音樂人的神話,一年能看一部這麼動人的電影足矣。作為一部記錄片,形式並不是重點,影片的關鍵在這個傳奇音樂人羅德里格斯,一邊講述他的故事,一邊放著他的音樂,說實話,他的音樂如果放在改革開放前傳到中國同樣會紅的,因為這種自由的曲風特別能打動向往自由的心。

五、《籃球夢》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教練,我想打籃球,”

我們的夢想是如何歇菜的?

在很小的時候都有夢想,可能夢想不著邊際,科學家啊將軍啊,但至少,那裡寄託著最純粹而美好的希望。

長大了,懂得多了,夢想便被現實吞噬,越來越遠了。

而今,你們在哪裡呢?

導演是Steve James。

此片花費六年時間拍攝,講述兩個來自芝加哥貧民區的黑人少年追逐籃球夢的過程。他們具有非凡的籃球才能,卻只能在街頭籃球賽中大展身手。直到被一名星探發現,他們的人生才似乎有了轉機,但其中的一人卻還是因為膝傷而毀滅了多年夢想,另一個則進了大學離夢想靠近。除了是一部成功的運動紀錄片外,本片還探討了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向人們展示了年輕的黑人為生存而奮鬥的艱苦。本片獲得了包括了國際紀錄片聯合會大獎在內的12項大獎。

當年這部影片在美國放映時廣受好評,評論家也稱它為“完全的令人目不暇接”和“具有超強的震撼力”,已經“讓人無法忘記”。

一部拒絕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芝家哥影評人協會最佳電影

榮貨奧斯卡最佳影片剪輯提名

籃球夢──追逐打進NBA的大夢

對亞瑟和威廉而言,打球,是他們逃離芝加哥街頭險惡的唯一途徑。和千千萬萬個黑人男孩一樣,他們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NBA的明星球員。《籃球夢》原是一部紀錄片,追蹤報導這五載這兩位年輕人在籃球場上力爭上游的過程,全美影評人一至讚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紀錄片。

美國專業體育雜誌《Sports Illustrate》甄選出的影史上十部最偉大體育電影:名列第三位。

好的,我又來了,自己挖的坑,哭著也要填完。

六、《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關於這部片子,我能告訴你的,不外乎為一個悲劇性的家庭故事。

這樣的故事,在當時的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文樓村艾滋病“重災區”,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那些天,在死亡陰影籠罩下,人們每天都在告別,習以為常街頭同時出殯的隊伍,此起彼伏的哭泣聲;而在四周惴惴不可終日的恐慌中,五人就有四個都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被死神扼住咽喉的一家人,面對可以預見的死期,他們將該如何存活?

本部紀錄片直擊“艾滋病”這個敏感而恐怖的話題,以跟蹤拍攝被感染的馬深義一家為整條線索,赤裸裸的向我們訴說著,這個家庭面對生死的生活原態和他們的心路。上世紀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鄉村中,很多村民在賣血脫貧的鼓惑中,因為賣血感染了艾滋病。馬深義一家就住在文樓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兒馬寧寧以外,整個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紀錄片從2001年的春末夏初開始,歷經盛夏、深秋、嚴冬,一直到春節,講述艾滋病帶給整個家庭的這場災難。

本片榮獲2003年聖丹斯電影節世界紀錄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最高競賽單元提名、2004年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和2004年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

發現這個片子純屬偶然,當時我本來是想下載那部獲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穎州的孩子》,結果卻找到了《好死不如賴活著》,而後者帶來的震憾遠勝過前者。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感受死亡,儘管我只是一個旁觀者。片子沒有什麼技巧,最大的特色是真實。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背景音樂,只有馬深義一家的日常生活。拍攝者和被攝者朝夕相處,面對面的交流,歷經盛夏、深秋、嚴冬,見證了雷妹從發病到去世的全過程,真實記錄了艾滋病帶給一個家庭的巨大痛苦和恐懼。也許只有在死亡面前,人才會明白生命的可貴。當死亡一天天臨近,生命也就越發的沉重,直到無法承受。

七、《提提卡失序記事》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你肯定會覺得自己是個正常的人。

但你是否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人掙扎在自我的世界裡。

他們被視為異類,被旁觀,被治療。

我想你應該看看他們。

1967年拍得美國紀實片,片長84分鐘,提提卡蠢事 Titicut Follies ,還被翻成《提提卡失序記事》《蒂蒂喀特輕鬆歌舞劇》

這部精神病監獄實錄,公開放映之前必須獲得獄方主管的批准,因為暴露出太多的陰暗面而通不過獄方的審查。

記錄了精神病人倍受誤解和虐待的可怕時期。導演用手提攝象機營造了親臨地獄的感覺,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同類僅是由於別人的誤解或自身精神問題而完全喪失做人的基本權利。

當幾位紀錄片導演被問及- 你心目中最偉大的紀錄片是?

尼克·布魯姆菲爾德:“也許是弗瑞德·懷斯曼的[提提卡失序記事](Titicut Follies,1967),影片是在一所精神病院拍的,拍得既有趣又恐怖。這不是一部我會時常翻出來溫習的影片,但它確實非常驚人。”

索菲·菲尼斯(Sophie Fiennes,[胡佛街復興]導演):“[提提卡失序記事],假如這是一部故事片,恐怕導演和編劇都會被逮捕。影片剛開始被禁,但真相是封鎖不住的。懷斯曼無所畏懼的勇氣叫人欽佩。多虧了他的影片,我們才看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變得極端冷酷和殘暴。”

八、《在世界盡頭相遇》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去南極本來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而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南極。

Herzog的南極向我們獻出他對科學世界的人文思考。

人與自然,人與科技,科技與自然,關係是那麼微妙。

人藉助科技將自然變成人的自然,然而自然的威力卻能將一切輕易抹去,包括改變了它的人。也許下一個冰河世紀後,人類將不復存在,而這片冰雪的世界,還將以它的方式存在下去。

這部紀錄片的編劇、導演和旁白均由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來擔當,記錄了他與劇組前往南極洲拍攝當地生物、居民以及獨特地理風貌的歷程。這部紀錄片並不是一部關於南極著名的企鵝的影片,而是去探索南極的人類生活,以及壯麗神奇的南極洲美景。他們前往由美國國家科學 基金會南極計劃部門運作的南極洲最大的科學研究中心——位於羅斯島的麥克默多站進行拍攝,在當地採訪了一些在作業、後勤、IT和維護等方面提供支援的成員後,他們陸續前往海豹基地、潛水營地等南極洲人類紮營的地點,沿途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包括細胞生物學家塞繆爾·寶澤(Samuel Bowser)、動物學家佔·保羅斯基(Jan Pawlowski)、企鵝研究學者大衛·安利(David Ainley)等在內的簡短訪談。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拍攝探索的並不在於展現科研領域,而在向大眾揭示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Herzog似乎毫不在意BBC等常常呈現的極地風光,什麼高大的冰山,肥胖的帝企鵝,光怪陸離的極光等,統統在這裡看不到。Herzog呈現給我們的南極,是一個被打上了深刻人類烙印的南極。我們從他的鏡頭中看到的,是一個到處是爛泥坑的大工地似的南極大本營,人們住在集裝箱一樣的房子裡。到達南極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觀賞美麗的風景,而是學習如何極地求生。七八個人戴著塑膠桶(模擬極地黑夜或暴風雪時的感觀效果)拴在同一條繩子上一步一滑地朝著完全錯誤的方向走去,這個訓練直觀地說明了南極生存條件之惡劣,而人在這樣的條件下,又是如何vulnerable。

Herzog關注的永遠是人,是在南極的冰天雪地裡為各種原因長年駐守的人。這裡的每一扇門後面,都有一個不同凡響的故事。在這兒,銀行家開大巴,哲學家開挖土機,博士生種蔬菜,生物學家開搖滾音樂會。這個殊彩紛呈的人群還包括了一些堪稱異類的人物,比如那個女旅遊家,曾乘垃圾車長途旅行,在沙漠裡斷了水,每日飲兩小杯水為生。她的臉皺紋密佈,訪談時她在塗一張油畫,血紅的船頭,刺向上方。

好的,紀錄片們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是私貨環節。

安利電影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先推薦一下最近剛看的吧。

《小森林》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春夏秋冬,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她在寂靜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義、期盼母親的來信、善待鄰家的緣分,在被“拋棄”和被遺落,她靜靜落下自己的種子,安靜自然地承續自然的生存規律和方式,成長為一株堅強又閃亮的山中花蕾。市子很少柔軟,沒有矯情,堅強得像一棵樹,在寂靜的山林中,聽風而生,飲雨而活,安排著自我生息,盼望著遠方母親的訊息。

其實我一向對橋本妹子不感冒,可看完了小森林之後,我幾乎愛上了她。

像市子這樣獨立,堅強,溫柔的姑娘,我最喜歡啦~

(橋本愛 × 村妹紙 × 天然呆 × 心獨白 × 野食譜 × 閒生活 × 農家樂 + 萬變雲 + 清爽風 + 綠油油 + 溼淋淋 + 小動物)/ 無劇情 = 抗抑鬱特效治癒片

小森,品嚐自然,或者用最簡單的方法烹調自然的飲食,是一種平實原始的生活方式。

每個時節有每個時節的勞作,然後去品味時令蔬菜和肉類,才能嚐到最真實的風味,接著用一年的光陰去期待。

恬靜自然,返璞歸真,樸素真實,有美景和美食的電影。

小森,

是山腰濃濃的霧氣,

是夜晚滴答的雨水,

是早晨冰涼的薄霜,

是門前皚皚的白雪;

小森,

是井邊的蛙聲,

是樹上的蟬歌,

是窗欞的振翅,

是田間的鳥鳴;

小森,

是鬱鬱蔥蔥的樹林,

是潺潺流淌的溪水,

是滾滾而去的麥浪,

是鋪滿落葉的山路;

小森,

是酸甜紅透的番茄,

是咧嘴大笑的板栗,

是香甜細膩的鱒魚,

是肥美可口的鴨肉;

咦,這邊有一個坑還沒有填。

今天就再加幾個吧。

因為好多著名的電影其他答案都已經提到了,所以還是上私貨。

《哪啊哪啊神去村》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之前看到這部電影的片名時,我以為是“啊啊啊啊神去村”……還在想,這個電影真是活力十足,請原諒我瞎(笑)。

電影講的是一個日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故事。(笑)

超暖人心的森林系,簡單質樸純真活潑可愛。

大自然與鄉村日常的點點滴滴,淳樸人性裡的細細閃光,給呆板冰冷的城市生活的暖心一擊。

因為考大學失敗,剛剛告別高中時代的都市青年平野勇氣(染谷將太 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偶然被林業培訓生宣傳材料上的美麗女孩所吸引,於是腦瓜一熱來到三重縣一個連手機訊號都沒有的偏僻小山村接受為期一年的林業培訓課程。一開始他吊兒郎當,毫無幹勁兒,因此飽受前輩飯田與喜(伊藤英明 飾)的斥責。正當勇氣準備逃離之際,與封面美女石井直紀(長澤雅美 飾)不期而遇讓他鬼使神差地又回到宿舍。前期培訓結束,勇氣隨著飯田前輩來到神去村,跟隨師父(光石研 飾)開始實地修行與學習。嚴苛的環境打磨著這個都市青年的驕傲和浮躁,不知不覺中他已成長為足以獨當一面的優秀伐木工……

本片根據三浦紫苑的同名原作改編。

比起《哪啊哪啊神去村》,香港人把這部電影譯為《戀上春樹》,無疑是更符合信達雅的標準。而在大多時候,港譯總是走的劇透和噱頭路線,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這種青春、勵志、熱血和半治癒型別的電影,也是平成年代日本電影的一大特色。從1989年周防正行《五個光頭的少年》到《五個相撲的少年》,中間瀧田洋二郎《入殮師》超越巔峰,到2013年石井裕也《編舟記》,從一群人到一個人,從愣頭青到內向男,影片講的其實都是一回事: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難,用一年或一輩子的時間,專注於某項不起眼的、與現代社會脫節的工作職業——從當和尚、相撲手、入殮師到編字典。矢口史靖也是其中一員,從《五個撲水的少年》、《搖擺少女》到《快樂飛行》,他樂衷於講述新手被踩,菜鳥初飛。看似千篇一律,實際上總有新意,回味無窮。這回的《戀上春樹》,正是勵志喜劇的又一佳作。

哦對,說起《入殮師》,也是一部很好的《文藝片》,大家應該都聽過的很多,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

《編舟記》還沒有看過,豆瓣評分8。5應該不會太差。

《金氏漂流記》

這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這一部,我記得很清楚,高中的一天,中午回家看到了電視裡在放這部電影,過程中一直在哈哈哈哈,嘖嘖嘖嘖,結果喜聞樂見的下午遲到了,被老師罵了一通。

這是一個衰男和一個宅女的愛情故事。

這是炸醬麵愛好者的福音。

這是一個苦逼而又歡樂的都市童話。

這是一個有關孤獨與生存的故事。

金盛瑾(鄭在泳 飾)因公司重組而失去了工作,同時債臺高築,妻子也離他而去,對人生徹底失望的金盛瑾爬上了漢江的大橋,縱身一躍…… 然而金盛瑾醒轉過來之後,發現自己漂流到了漢江的江心小島上,短暫的脫身努力失敗後,金盛瑾在城市的邊緣陷入了魯賓孫一般的境地,回想起現代生活的侷促忙碌,金盛瑾放棄了自殺的念頭,開始依靠小島上的各種廢品過起了化外人生。與此同時,在城市高樓中,一位有自閉症的金小姐(鄭麗媛 飾)恰巧用相機目睹了金盛瑾自殺的情形,這個一年中只在演習時窺探大街的女孩生活中自此闖入了一個外星人般的都市魯賓孫。金小姐在夜晚時分進入對她來說危機四伏的街道,以便給金先生送出自己的訊號,而金盛瑾則用沙灘上的大字來回應,這對兒奇妙的筆友慢慢維繫著這份情誼,但是在紛亂的都市中,這段關係會走向何方呢?

也曾想過一人一座城。一人一片島。

魯賓遜漂流記有些複雜。這個漂流記很離譜,卻又真實。

上帝給你一個緩衝的機會。遠離一陣喧囂,遠離永遠需要不停的掙扎,

賜你一片桃源,你有什麼話好說。

搜尋所有的殘留物,原來也是這麼有意思。

生存本能在體內蠢蠢欲動。

然而現實卻又是,這片島卻還保持著與城的聯絡。

所以,也必須要繼續掙扎。

可是那些掙扎永遠沒有這片島曾賜你的掙扎來的強烈。

所以,連三年不愛見光的她也因為你重新面對這個她依賴的星球。

現實與童話的不斷交叉碰撞,就會有那名為愛的火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