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第三章: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由 蟲二拆解883 發表于 藝術2022-08-31
簡介第一節:周代禮樂文化發展概述周代禮樂文化的發展脈絡:建立-完善-衝擊-重修-破壞-修復-再破壞周禮與周代的社會發展相適應,興衰發展史也呈現很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大抵可分為七個階段

大雅小雅是按照什麼區分的

第三章: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第一節:周代禮樂文化發展概述

周代禮樂文化的發展脈絡:建立

-完善-衝擊-重修-破壞-修復-再破壞

周禮與周代的社會發展相適應,興衰發展史也呈現很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大抵可分為七個階段。

建立階段:周公制禮樂,拉開了周代禮樂制度逐步建立的序幕。確立了

“嫡長子繼承製”等一系列禮樂制度。隨後,進入平穩發展的成康盛世。這一階段的禮樂成果在康王時代的“定康歌”的活動中得到整理和編輯。

完善階段:昭穆時代,一方面,由於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初制的禮樂制度不能滿足當時的禮樂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各種典禮儀式的成熟,真正意義上的周代禮樂制度,也在各種典禮活動日益具象化、程式化、制度化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建立起來,至穆王時代真正完成。

衝擊:穆王時代是周禮成熟和基本定型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周王室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隨著社會混亂程度的加劇,周王室衰微的跡象愈發明顯,周禮受到了多方面的衝擊。例如,懿王卒後,嫡長子繼承製被打破,王室內部的權力爭奪消耗了周王室的實力。

重修:宣王中興、重修禮樂,一時出現禮樂復盛的現象。

破壞:曇花一現的復盛並沒有挽救周王室的頹敗之勢,周幽王的昏聵更是直接導致周王室的覆滅。幽王喪滅和此後

“二王並立”的局面,不僅使周王室的力量受到沉重打擊,同時也給維繫社會統治秩序的禮樂制度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與破壞。雖然周王室此時仍保持著政治核心地位和一定的軍事力量,控制著諸侯勢力,但也出現了許多逞意行事、違背周禮的事件。

修復:隨著周王室逐漸淪為霸主的傀儡,王室已經基本喪失控制諸侯的力量,只憑著文化積澱的力量加上霸主齊桓公、管仲君臣的倡導,周王室反而比春秋初期更加重要起來。春秋時代,九州一統的觀念早已形成,在未出現

“絕對霸主”時,周王室“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便是無可取代的。“同恤王室”成為求霸者的有力口號。此時禮樂制度再一次成為協調複雜社會關係的重要力量,呈現出積極的現實意義。儘管齊桓公之後,各諸侯霸主不再擁有真正的“尊王”之心。但基於現實意義,努力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也是得到了後繼者的維持,成為小國保全的有效途徑。

再破壞:進入吳越逞強,諸侯不復勤王的春秋後期,王子朝之亂徹底斷送了周王室作為

“天下共主”的歷史。吳國稱霸後,舉行盟會也不按周禮辦事,至此,周禮遭到徹底破壞,最後失去了維繫世道人心的力量。

第三章: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第二節:《詩經》的性質與分類

《詩經》作為周代禮樂制度的組成部分,《詩經》的創作、流傳與集結,更直接體現與周代禮樂制度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

《詩經》的四始結構(風、大雅、小雅、頌),是周代禮樂制度下四分結構音樂觀的直接體現。

具體而言,風指聲音、曲調。與雅、頌區別的風,指各地的鄉樂、土風。《詩經》中的風是指與

15種鄉樂配合的歌,雖然《詩經》中的風經過雅化加工,音韻和文詞呈現統一的傾向,但其濃郁的地方色彩仍當透過音樂與方言歌唱表現出來。音聲曲調的地域差異性是區分的判斷依據。

“雅”得名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源於名為“雅”的樂器,另一方面,周人總是以夏人後裔自詡,“雅”與“夏”在聲音上相通。所以原本作為樂器之名的“雅”,具有了代表中原正音的文化意義。雅者,正也。《大雅》與《小雅》的區別在於表演方式的差異和音樂性質的不同。《大雅》用工歌、樂舞配合的方式表演,而《小雅》則用工歌、笙奏、間歌的方式表演。

“頌”得名的原因與名“庸”的大鐘密切相關。庸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樂器,多用於祭祀活動。“頌”為“容”的

本字

,聲音上由於“庸”相通;故而不斷強化“頌”“美德”“告功”的意義。周人立國後,以儀容為本義的“頌”逐漸取代本屬於“庸”的“言成功”的意義,逐步成為天子祭祀之樂的專稱。

第三章: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第三節:《詩經》的作品時代與文字結集

《詩經》共

305篇,故而又被稱為“詩三百”,產生於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之間。從作品中看,周代詩歌史大致有五個創作高峰階段。

1、

周武王克商至周公制禮作樂的西周初年:建國初始,所面臨的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套與周人的社會生活及統治秩序相適應的禮樂制度。周公制禮作樂從根本上確立了周禮

“尊尊親親”的精神原則,奠定了中國文化禮樂相須為用的的基本特點,開創了中國文明史的新時代。這時期的內容主要圍繞著“紀祖頌功”和“宗廟祭祀”展開。

2、

周禮逐步走向完善的周穆王時代:不斷具象化、程式化、制度化的典禮活動,需要更多的樂歌配合。於是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大量以儀式樂歌和歌功頌德為題材的樂歌。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用於燕享儀式的燕享樂歌,開啟了中國燕香文化散的先河。

3、

諷諫詩開始出現。隨著周宣王以武興國帶來的勝利,也是迎來了第三個高潮時期。一方面,產生了一批歌頌戰爭勝利、賞賜立功將領的詩篇。另一方面,也為禮樂活動的復興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和基礎。最重要的是出現了

諷諫詩開始出現。隨著周宣王以武興國帶來的勝利,也是迎來了第三個高潮時期。一方面,產生了一批歌頌戰爭勝利、賞賜立功將領的詩篇。另一方面,也為禮樂活動的復興提供給了現實的條件和基礎。最重要的是出現了

“采詩入樂”的製作方式,不僅豐富了《詩經》的內容,同時也推動了頌讚之歌與諷刺之詩的合流。詩教開始突破樂教的束縛走向獨立,向著以德教為中心的階段發展。

4、

幽平之際的動亂時期:動亂年代為詩歌創作的興盛提供條件,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主題是諷刺時政、感時傷世,抒發身處黑暗混亂社會所產生的憂懼、絕望之情。對後世影響深遠的

“詩言志”的觀念,大抵就是這個時期形成的。

5、

諸侯爭霸的春秋中前期:孟子說:

“詩亡然後《春秋》作”,這裡的“詩”是指諷諫之詩,與“詩亡”伴隨的文學現象是,注重抒發個人情懷和感受的各國風詩蓬勃興盛。

孔子刪《詩》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增刪詩篇、調整次序、雅化言語。

第三章: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第四節: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作為不祧之祖對後世文學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其事,直接言之;直截了當,少有修飾。比是比喻,以彼物言此物,包括比喻和象徵。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即起興。

其次是敘事簡潔生動,各有側重且具委婉曲折之妙。

最後是語言形式特點,章節復沓,也就是反覆詠歎,留下一種迴環迂曲的深刻印象;且語言形式多變,從一言到八言,具有多種體式,為詩歌體式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第三章: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需要背誦版的思維導圖的話,私信我就好。《詩經》書裡從周禮的關係來展開分析形成脈絡的,並沒有很詳細地進行藝術賞析的分析。前年的賞析題也是賦比興的比較。《詩經》大題可能性不高,選擇題的話已經考過賞析了,所以感覺要考也是會從與周禮的關係下手了。(小小想法,也不準確)

第三章: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