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發揮書法教育在傳統人文素養培育中的作用

由 去小賣部我請你 發表于 藝術2022-08-23
簡介其中,書法教育在傳統人文素養培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仍不失其文化傳承價值

潘來正的書法值多少錢

書法教育源於上古王官六藝之學。按照《周禮·保氏》之說:“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所謂通五經、貫六藝,是指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五經強調知識層面,六藝側重人文素養。其中,書法教育在傳統人文素養培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仍不失其文化傳承價值。

書法教育傳承歷史文化傳統。眾所周知,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孔安國在《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乃人文始祖,漢字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此外,倉頡造字的傳說廣為人知,《淮南子·本經訓》雲:“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所造之字早已漫不可考,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載倉頡藏書檯有碑文二十八字,北宋《淳化閣帖》亦持此說。伏羲也罷,倉頡也好,雖不為信史,但都反映出漢字在上古時期人智漸開、文明肇興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百年來,以甲骨文的發現為標誌,古代的金石學發展為二重證據法從而為古史重建奠定基礎,在陳寅恪看來,其成就在於“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近年來,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對我們民族文化的早期起源進行科學考察,尋找二里頭、陶寺等早期文字成為破解中華文化起源之謎的關鍵。可以說,中華文化史就是一部漢字傳承、發展和演化的歷史。回顧五千多年的中國書法教育史,由古文到大篆,由大篆到小篆,由篆到隸,由隸到楷到草,以及現代的由繁體字到簡體字,反映出中華文明的繼承和創新,誠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發揮書法教育在傳統人文素養培育中的作用

書法教育體現中華文化的創新。書本無法,更無所謂教育。元代郝經說,“夫書一技耳,古者與射、御並,故三代、先秦不計夫工拙,而不以為學,是無書法之說焉”。在上古王官之學中,六藝傳承至今仍為後世所習者,卻只有書法教育。樂經早已亡逸,禮、射、御、數也失去了歷史條件和文化土壤,究其根由在於書法教育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漢書》對周禮提及的“六書”進行了闡釋:“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書法之道本於“六書”而不斷創新,變化無窮,所謂古代“懸針”“垂露”“柳葉”“科斗”等筆法,或是受自然現象的啟發,或是受書寫工具的限制而形成。唐代張懷瓘就提出,倉頡造字之時,“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彩眾美,合而為字”。張旭觀公孫大娘劍器舞得神韻,見擔夫爭道、又聞鼓吹得筆法;懷素觀風雲變幻而有所悟;文同見道上鬥蛇,遂得其妙;雷簡夫感喟“鳥跡之始,乃書法之宗,皆有狀也”。在書法教育史上,師古而不泥古歷來為人所推崇。清代有一樁公案。翁方綱的書法講求“筆筆有來歷”,他譏諷劉石庵:“哪一筆是古人的?”劉石庵卻回覆:“哪一筆是自己的?”後世評價劉石庵的書法成就遠在翁方綱之上,劉石庵注重創新,翁方綱卻是一味法古,此乃書法教育體現文化創新之一證。歷代書法教育之創新亦堅持法度,以矯若驚龍、飄若浮雲為美,不詰曲以媚俗,不偃蹇而凌尊,正是契合中華文化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書法教育培育傳統人文的理想人格。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梅蘭竹菊四君子是中國傳統文人書畫最常見的題材,象徵著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書法教育重在培養性情,講究字如其人。漢代揚雄提出“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清代劉熙載一語中的,“寫字者,寫志也”。在書法教育史上,字如其人成為評價標準,其中蘊含著傳統人文的理想人格。歷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蘇軾皆以道德文章名垂於世。郝經評論“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時說:“羲之正直有識鑑,風度高遠,觀其遺殷浩及道子諸人書,不附桓溫,自放于山水間,與物無競,江左高人勝士鮮能及之。故其書法韻勝遒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風絕跡,邈不可及,為古今第一。”顏真卿滿門忠烈,面對國殤家痛,忠義人格躍然紙上,《祭侄文稿》被元代鮮于樞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隨著北宋以降理學的興盛,文人推重顏魯公的氣節和忠義,宋代書法家無不受到顏體的影響。歐陽修評價:“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蘇軾說:“吾觀顏公書,未嘗不想見其風采,非徒得其為人而已。”

柳公權在回答唐穆宗筆法之問時,道出培育傳統人文理想人格的真諦:“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國書法教育也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隨著遣唐使的步伐,書法教育遠渡重洋,在日本、韓國等東亞文化圈落地生根。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為一睹“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之風采,引萬人空巷。可以說,書法交流已經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張名片。

總之,書法教育是中華傳統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未來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研究”(GJB132027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