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吸天地之靈氣,成草木之精髓

由 煙雨柔Rc 發表于 藝術2022-08-20
簡介我身邊很多人都喜歡喝茶,但我對茶是有牴觸的

魅蘭花怎麼養

大家喜歡喝茶嗎?我身邊很多人都喜歡喝茶,但我對茶是有牴觸的。

不過每次看到別人泡茶的樣子就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等待的期間我竟不會急躁。

我不會品茶,連喝茶都不會,但是我很喜歡目不轉睛的看著泡茶的人在茶盤上煮水、洗杯、投茶、倒茶、奉茶。

就像藝術天才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到:“茶彙集了名山大川的仙靈稟性,能夠祛除鬱結,盪滌胸襟,使人達到清正平和的心境。”

茶作為一種文化,一種象徵,它有其獨特的魅力,那種獨特的魅力就是輕易不讓人附庸風雅。

因為茶文化的產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精密合作,差之毫釐便謬以千里。

01。春香夏澀秋爽

從小我就很喜歡看別人喝茶,喝茶的大人一口茶下去就知天文、地理,還有各種奇聞異事,我的作文素材大多數就來自大人們喝茶期間的口口相傳。

有一次,我也學著他們喝了一口茶水,剛入口就噴湧而出,不是燙,是苦澀。苦得我皺著眉張著嘴大喊:“太苦了,太苦了。”惹的大人們哈哈大笑,直搖頭。

一位伯伯哈哈大笑說:“你一個小屁娃娃,能有多苦啊?”

一位爺爺見狀押了口茶,捋了捋下巴的白鬍子講了一個故事:“茶葉可是一劑良藥,以前有位老人生了病,怎麼都治不好,後得一位高人指點,每日煮茶來喝,那病就好了,還活到了九十九勒。”

我聽完只覺得神奇,後來長大了,我才明白那不是空穴來風,茶裡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種有益健康的成分,有抗癌、抗疲勞、抗血脂、降血壓等功效。

縱使是如此,我也很少喝茶,一是因為我覺得我不懂茶,茶在我心裡有種不可褻瀆的神秘,二是我以為所有的茶都是苦澀的。

我一直都想去了解茶,茶藝對我來說太高深了,我就想了解茶葉本身。《大觀茶論》這本書,對於一個對茶一竅不通的人來說,算是一本科普書,很適合同我一樣不懂茶,又很好奇的人來讀。

在這裡我大概能知道,我喝的那杯茶為什麼那麼苦了?

採茶最要緊的就是考慮天氣,因為它是夏天採摘的茶葉,夏天炎熱,新芽生長迅速,帶著苦味的花青素、茶多酚、咖啡因含量較多,因此滋味比較苦澀。代表茶是紅茶。

春天採的茶香氣宜人,古代常用作貢茶,代表茶就是碧螺春。我們經常能在宮廷劇中聽到這樣的臺詞:“這是今年心進貢的春茶,皇上特意上給您的。”言語中不難聽出春茶的珍貴。

秋天的茶則比較平和香甜,最具代表的就是鐵觀音秋茶和普洱茶熟茶。

還有根據農時採摘的“三前摘翠”,峰前峰後摘春芽等講究,每一個時令都能製出一杯茶,難怪有人感嘆:“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02。好山好土育好茶

“植產之地,崖必陽,圃必陰。”意思是種在山崖上的茶樹,要選有充足的光照的地方;種在苗圃裡的茶樹,要注意遮陰。

產地不同,茶的品質和特色也不盡相同。

武夷山一帶的茶樹,長在巖峰中,茶葉具有“巖骨花香的品質。”

江西廬山常年霧氣蒸騰,這裡的雲霧茶,有著“色香幽細比蘭花”的美喻。

真是隔著書本都能問到茶香了,跟著茶香還能領略那巧奪天工的岩石峭壁,還有那雲霧繚繞的仙境之地,名茶耀名山大概就是個意思吧。

那麼除了地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在影響茶的生長,那就是土壤環境。陸羽在《茶經》中把土壤分為三類,宋微宗在《大觀茶論》中把土壤分為兩類,現在茶園主要分為八類。

八類土壤中的上乘土壤當數棕壤、黃棕壤、黃壤、赤紅壤,出產著我們耳熟能詳的眾多名茶,比如雪青、黃山毛峰、滇紅等。

隨著現在農業的發達,人們可以透過改善種植方式來獲取別具特色的茶,比如茶果間種,在茶樹中種植枇杷樹,以此獲得內質獨特的洞庭碧螺春。

不用喝茶彷彿都能感受到嫋嫋茶香,混雜著果香、花香飄散在鼻間,吸引著無數愛茶之士趨之若鶩,誘惑著不懂茶的我去一探究竟。

一個不懂茶的人居然沉醉在這帶著香味的茶文字中隔空品茶,這不是茶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

原來一方水土不僅養一方人,還孕育著一方茶。然而茶卻沒有人那麼好辨別出處,唯有了解其根源,才能品嚐出其獨到的色香味。

茶是在大自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中,彙集天地之靈氣而生,所以不是一副高階的茶具就能喝出它的精髓,這就是文化的涵養,不分貴賤。

03。勤勞智慧工藝精

“茶之美惡,尤繫於蒸芽、壓黃之得失。”這是茶的製作工藝。

蒸壓過程影響茶的品質,蒸不熟的茶,顏色青綠,滋味濃烈;蒸太熟的茶,顏色發紅不易粘合;壓太久的茶,精華流失,香氣淡薄;壓不足的茶,顏色暗淡,味道苦澀。

一杯好茶的關鍵就在於製作工藝的恰到好處,為人處世的好壞不也是遵循這四個字麼?

恰到好處的關心,恰到好處的感情,恰到好處的指導等,恰到好處便是最舒服的人生,人生一世,果真都在一杯茶裡。

然而製茶工藝流傳至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代工藝,茶的品類樣式就和人的外表一樣不盡相同,再因其工藝滋味有別。

就拿綠茶來說,炒出來的香氣清高,帶有板栗味,烘出來的外形完整,香味醇正,茶葉嫩綠;曬出來的滋味濃重,有陽光的氣息;蒸出來的色澤、湯色、葉底青綠,香氣較悶,略帶苦澀。

製茶的過程真是一部之差,差之千里啊。

記得在《那年花開月正圓》裡有這樣一段經典,周瑩有一批茶發了黴,本來她打算拿去做肥料了。卻遇到一位老伯前來討要發黴的茶葉,周瑩很是疑惑。

老伯帶著周瑩品嚐了那發黴的茶,立即命令夥計們停手,最後換了個名字叫金花茯茶,銷售一空。

故事雖是虛構,但金花茯茶的製作工藝裡,確實要加入一些叫金花的微生物菌落。一個巧合之下也能產出一杯好茶,果真應了那句“茶遇知己萬眾香”。

寫在最後

關於茶,我以為須從根源去認識,才能懂得茶的精髓,在《大觀茶論》裡就可以像品茶一樣就把茶的種植、採收、加工等複雜的程式瞭解透徹。

學會鑑別不同種類的茶,從色香味三個方面去分辨一杯茶的優劣,體驗文人雅士的喝茶情趣。

縱使不喝茶,也能從中體會草木一秋,人生四季的滋味。

吸天地之靈氣,成草木之精髓

吸天地之靈氣,成草木之精髓

吸天地之靈氣,成草木之精髓

吸天地之靈氣,成草木之精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