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不只是賣書,這間書店背後藏著成都文創大邏輯

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2-08-15
簡介毛繼鴻說,自2016年開始,成都國際書店論壇連續3年在方所成都店舉行,已有40家全球極具影響力的書店及書業代表來到成都,將產業目光落在這座城市

書店加文創空間是什麼意思

近幾年,方所成都店也漸為成都新名片,成為各類成都攻略裡的“常客”。城市打卡地是書店,這看似不常見,實則凸顯出城市氣質——一個以書店著稱的城市,不僅有發達的文創產業,其自身也會具備獨特的文化屬性和蓬勃市場。

不只是賣書,這間書店背後藏著成都文創大邏輯

△方所

當然,入川多年的方所也不單單只是書店本身。越來越多本地的文創特色產品,包括川茶、豆瓣醬、蜀錦等印刻著“成都”烙印的商品也透過這一平臺分發到全國。方所創始人毛繼鴻說,方所不僅僅是多元的“發表平臺”,更是一個融匯文化的大熔爐。它既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也將和城市一起賦予文創產業更多可能。

市中心租下5500平米做書店

第二年盈虧平衡

在成都,毛繼鴻的名字或許對很多人依舊陌生。但如果說“方所”和“例外”服飾的老闆,很多人會“哦”的一聲,“原來是他”。

方所的存在,曾一度有悖於“實體書店即將隕落”的預測。市場上,傳統書店一個接一個倒下、萎縮,而這家書店卻從開店一直“火”到了現在,毛繼鴻透露,方所在成都開店的第二年就已經實現盈虧平衡。

這絕非易事。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下,紙質書籍的銷售並不被看好,但毛繼鴻卻在方所入川時,堅持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商圈租下5500平方米的空間,採取藏經閣式的設計,率先佈局了接近15萬種30萬冊書籍。

不只是賣書,這間書店背後藏著成都文創大邏輯

△毛繼鴻

當然,更多人更關心的是,盈利背後,賣書是否仍是賺錢的生意?毛繼鴻坦言,除了賣書外,方所可能是成都最“不務正業”的書店——賣服飾、賣咖啡、賣兒童玩具、賣生活美學品,顛覆人們對傳統書店的認知。換句話說,方所是“升級版”的書店,它首先沒有脫離書店的本質,仍然以閱讀為核心,但不啻於單一售賣書籍這樣的傳統模式,同時擁有自我造血能力,符合商業化的條件。

毛繼鴻說,在方所的發展過程中,成都市場很難被忽視。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成都人本身就有極強的書籍購買力。根據日前釋出的“2018成都閱讀指數”,去年成都市民年人均紙質閱讀量7。306本,數字閱讀量7。920本,高於全國水平。

這也在方所成都店的銷售資料中得到印證。2014年底開業至今,關於符號學與文化研究的入門讀物《符號與象徵》,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佔據著方所成都店的圖書銷售榜單第十位。毛繼鴻說,成都人對閱讀的興趣和探索力,構成了書店閱讀氛圍濃厚和多元的土壤。“成都實體書店向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轉型升級、成都人熱愛’泡’書店的生活方式,都是充滿魅力的成都生活美學的生動體現。”

書香成都的城市美學

跨界書店能走更遠

書店本身帶有的文化屬性,也讓其塑造成產業。毛繼鴻說,自2016年開始,成都國際書店論壇連續3年在方所成都店舉行,已有40家全球極具影響力的書店及書業代表來到成都,將產業目光落在這座城市。

讓方所成都店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除了熱愛讀書的人,新場景附加的“高顏值”也吸引著更多人前來“打卡”,使其成為真正體現城市生活方式的對外視窗。

毛繼鴻的邏輯是,透過各種業態的跨界融合,書店的空間定義不斷拓展,為城市構建新生活美學體系。對於成都的書店而言,正在以閱讀為基點,文化創意為核心,“閱讀+”的創意咖啡、市集、藝術畫廊等為手段,擴充套件書店的文化定義,共同打造著書香成都的城市美學。

毛繼鴻透露,方所正在成都推進文化和時尚為主題的創客主體,無論音樂、繪畫、舞蹈、譜曲或是有特色的本地化元素,都有望得到入駐方所的“通行證”。今年,持續深耕的在地文化與生活美學都將讓讀者在方所這個場域裡體驗到閱讀與生活的本質。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編輯 劉宇鵬

不只是賣書,這間書店背後藏著成都文創大邏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