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藝術2022-08-13
簡介刻瓷師傅為顧客在新買的茶具上刻制字畫皇帝審美催生刻瓷工藝刻瓷是用特製的合金刀、鑽石刀在瓷器上鏨刻各種形象和圖案的藝術,由於刀法的變化以及用力的不同,瓷器的表面形成參差不齊的點和線,用墨色渲染後,便呈現出優美的畫面

瓷板書法是印的嗎

“叮叮噹噹刻瓷聲,大千世界在其中。”這說的是一門傳統手藝——刻瓷。老北京刻瓷曾經盛極一時,而且由於其工藝源於宮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老北京刻瓷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宮廷色彩和文人特色。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刻瓷師傅為顧客在新買的茶具上刻制字畫

皇帝審美催生刻瓷工藝

刻瓷是用特製的合金刀、鑽石刀在瓷器上鏨刻各種形象和圖案的藝術,由於刀法的變化以及用力的不同,瓷器的表面形成參差不齊的點和線,用墨色渲染後,便呈現出優美的畫面。

關於刻瓷的起源,眾說不一,有人認為早在東晉就有刻瓷了,不過史學界認為那是原始的刻瓷,到了清代中期,獨具一格的刻瓷藝術才算真正形成。也有人認為,宋朝的時候,皇帝喜歡把一些名人的書畫作品勾畫在瓷器上,但是又擔心時間久了瓷器上的彩繪脫落,就命陶瓷工匠用刀子把書畫的線條、輪廓刻畫出來。這樣一來,瓷器上的彩繪就不容易脫落了,由此刻瓷開始流行開來。更常見的說法是,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別喜歡的瓷器上題詩,為使御跡能長久留存,就命宮廷藝人將其刻於瓷器上,從而產生了刻瓷。

清代中葉,乾隆皇帝廣採國內名瓷,對特別喜歡的瓷器或題字為號,或蓋印章做記。為使其長期儲存,宮中御師用刀子把乾隆的題字或印章仿刻在瓷器上,使刻瓷成為一門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光緒年間仕女瓷瓶

1929年,收藏家郭寶昌先生命其兒輩逐卷抄錄《清高宗御製詩集》中的詠瓷詩,共199首。還有一些御製詩直接鐫刻或書寫在器物之上,沒有收錄到詩集中,因此乾隆皇帝的詠瓷詩要遠遠超過二百首。如《詠白玉金邊瓷胎》詩:“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又如《題瓷如意枕》:“出自虞朝幾萬秋,舜帝傳下至今留。淘成寶器供皇用,異國西洋景德求。源源商賈頒天下,燦燦霞光遍九州。於今技藝多精巧,賽玉欺珍玳瑁羞。”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永世保留,宮內的能工巧匠用硬質工具將詩句鏨刻在瓷面上,再用墨填色,墨色浸入瓷胎之內,就能經久不變。以乾隆御製詩裝飾瓷器,成為乾隆時期御窯瓷器的重要裝飾風格。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乾隆御製詩歌瓷器二十件,御製詩全部鐫刻在器物內底、外底及外壁上。這些瓷器一部分是當時燒製的官窯瓷器,另一部分則是清宮舊藏。乾隆帝十分賞識歷代古瓷珍品,特別是宋代天青釉的汝瓷。

一個宋代瓷枕是這一時期瓷面鏨刻的物證之一。枕形為銀錠式,腰部收細,兩端放大,是棕黃色為主的三彩釉。枕面上刻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一首《詠古瓷枕》詩:“何年窯冶器,似趙卻非柴。火氣銷全盡,宵眠靜與皆。神安忘枕藉,手舉稱摩揩。欲笑王武子,惟知宜石佳。”詩的尾部落“乾隆戊申夏御題”款,並有“乾隆御賞”和“幾暇怡情”的朱白文印。

鑽石工具提高雕刻水平

乾隆以後,不但在瓷器上鐫刻書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還可以在瓷面上雕刻出風景、花鳥、蟲魚等作品。還有人將山水等紋飾鐫刻於瓷板之上,再用紫檀木鑲邊,做成掛屏供室內陳設之用。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一塊這一時期的綠底瓷板,上刻單線山水畫,相當精美。不過由於工業技術的限制,這一時期使用的工具只是一般的高碳鋼鑿刀,因此刻出的花紋比較粗糙。乾隆御題刻瓷幾乎都是採用陰刻的手法,將詩文刻在器物的釉面上,故文字都低於釉面。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光緒年間刻瓷筆筒

到19世紀,鑽石工具開始使用,這使得刻瓷藝術在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出現了“雙鉤”“刮磨”等表現手法,刻制的山水、人物、花鳥等,線條清晰分明,畫面生動活潑。

到清光緒年間,刻瓷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存留下來的刻瓷藏品中不乏精美之器。如光緒年間的一件刻瓷仕女大花瓶,高53釐米,畫面吸取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構圖縝密,樓閣樹石等場景分為三層,五十多個人物穿插安排在樓臺庭院之中,有聚有散、疏密得當,人物神態生動。鐫刻的線條剛勁流暢、精緻細膩,雖然只是單墨色,卻將清代宮廷繪畫的華麗和精緻表現得淋漓盡致。底款刻有“儲秀宮制”,說明這件作品是清代光緒年間宮內的陳設用品。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清末刻瓷大缸

底款同為“儲秀宮制”的,還有一件光緒年間的刻瓷筆筒。其畫面以山石樓臺亭閣為主,配以三十個人物,繪畫風格與清代宮廷畫家畫風相符,可見與上一件器物相同,都是清宮造辦處的工匠所刻制。這一時期的刻瓷多用線刻法,用線去組合成面,如人物的頭髮、山石的暗部等,也有用點刻法刻制的,但所佔比例較少。

萬國博覽會上獲銀獎

北京作為都城,皇帝的喜好直接影響到居住在這裡的官宦以及平民百姓。清末開始,北京已經出現了以刻瓷為生的藝人,並逐漸形成一個行業。在一幅1905年由英美菸草公司設計的煙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刻瓷師傅正在依照顧客的要求,在其新購買的茶具上雕刻字畫。當年有一首詩,形象地描繪出刻瓷匠的工作狀況:“叮叮噹噹刻瓷聲,大千世界在其中。有心留得明月在,將伊鑲在瓷盤中。”清代畫家孫繼所繪《刻瓷器》和《賣瓷器》兩幅畫,也真實記載了清末刻瓷攤的情況。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朱友麟

文人墨客對瓷面刻畫起到了推動作用,使作品題材更加廣泛,手法也更為多樣。刻瓷將山水、花鳥、書法等繪畫題材巧妙地雕刻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栩栩如生,並把中國畫的氣韻融於刻瓷技法之中。作品中一錘一刀鏨出的金石味、中國畫的水墨韻致與質地細膩、釉面光潤的瓷器形成對比,顯得韻律十足,極富藝術性。

北京刻瓷業人才濟濟,以朱友麟最為著名。他是北京人,被稱為京都“鏨刻三絕”(即刻銅的張壽丞、刻瓷的朱友麟、刻竹的張志漁)之一,堪稱北京刻瓷宗師。他把南方刻瓷擅用的鑽石刀和北方的鋼鏨相結合,改進了比較單調的刀法,使線條剛柔並濟。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朱友麟作品

當時他刻制的梅蘭芳《黛玉葬花》中的造型,線條流利而富有變化,頗受讚賞。1929年,朱友麟在前門觀音寺青雲閣商場開設師古齋美術社,後移至琉璃廠。他的刻瓷作品大部分是自畫自刻,有時也與著名畫師合作,如曾與張大千、溥心畲共創佳作。他在刻制工筆畫的基礎上開拓了刻制寫意畫的新領域。他有一件名為“採菊東籬下”的作品,不僅刻出筆墨線條的韻味,而且勾畫出了詩人慾走還望、悠閒自得的形象,整個作品詩情畫意,雕刻技巧純熟,令人歎為觀止。他的作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牌。

為了將皇帝的墨跡在瓷器上永世保留,老北京流傳下這門絕技

朱友麟作品

刻瓷是以刀代筆的藝術,創作出的作品是鏨刻技法與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北京刻瓷曾與宮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不論是書畫本身的藝術風格,還是鏨刻在瓷器上的表現手法,都使北京刻瓷既有宮廷藝術的端莊大氣,又有北京地域的風情特徵。

編輯:劉揚 張鵬

流程編輯 吳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