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言恭達抱雲堂藝評」讀書札記之五十一:意隨字出,書隨意深

由 江南時報 發表于 藝術2022-07-28
簡介劉熙載《書概》雲:“意乃法之所受命也”,可知書者對“意”的追求,不是任意、隨意,而是在“經歷求工求法後,又貴不為法度所拘,方能融法度於自得,發情於指端”的基礎上,方可“意隨字出,書隨意深”

言恭達5個字值多少錢

《周易》雲:“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其利,鼓之舞之以盡其神’ 。”“意”的概念最早就是出現在《周易》中,何謂“意”?其在古文字解讀中由“心”和“言”兩部分組成,“意”乃心意,為志氣、情感、胸懷、態度,更為思想、精神。

劉熙載把《周易》中的“意”“象”說引入書法藝術審美中,他在《書概》開篇中說:“聖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指出書法的本質就是“意”“象”,“意”是書者的精神思想、情感心靈,它雖然難以用語言傳播,卻又真實存在。“象”是書寫的痕跡,是具體有形的,有著功能性和表現性。書法作為藝術,人們直觀的是書象,而品味領悟的是由“象”傳達出來書者的“意”,這種“意”是書法藝術必須具備的。有“象”無“意”的書法徒具形式,沒有書者的精神氣象,就不是藝術。而如果沒有“象”,則無法立“意”。“象”是手段,“意”是目的——“象”的成立不是為其本身,而是為了盡意,所以,“意”在書法中佔有主導地位。

「言恭達抱雲堂藝評」讀書札記之五十一:意隨字出,書隨意深

言先生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審美轉型與文化自覺》一文中指出:

書法藝術的追求是“意”的追求,不應該停留在形的摹寫或重複。我們看古代經典書作,不難看出創作者的獨特個性與激越情緒在作品中顯露的意境、神韻和氣勢。王羲之寫《蘭亭序》“志氣和平,不激不厲”的飄逸脫俗的神韻是東晉士大夫順隨自然的道家思想的表現;顏真卿追祭從侄季明匆匆草就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他有感於巢傾卵覆的巨大悲憤,覽於文,顯於書,進入感性的忘我境界;蘇東坡《寒食帖》中將顛沛流放的苦憤傾注於艱澀豪邁的筆觸中;楊凝式《神仙起居法》道出作者佯狂避世的深切悲哀……

意隨字出,書隨意深。大凡高明的書家都是從寫形寓意、挖掘深層內涵,到達寫神賞心之境地,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狀物抒懷!(《抱雲堂藝評》)

《文心雕龍》雲:“繁華損枝,膏腴害骨”,是說繁密的花朵損傷了枝條,過於肥胖有害於骨骼。劉熙載《藝概》也有這樣的表達:“離‘有物’以求有章,曾足以‘適應’而‘不朽’乎?”離開“內容”去追求(文章的)彰顯,還足以“適應”和“不朽”嗎?同理,在書法上過分追求形式,則必然會有損“意”的追求。言先生認為“書法藝術的追求是‘意’的追求,不應該停留在形的摹寫或重複”,可謂有理有據、鮮明正確。書法藝術的審美離不開其形式的表達,美的形式才有美的感受,但若只是“停留在形的摹寫或重複”,而沒有“意”的追求,則會沒有美感或者只是淺薄的美感,更談不上作品的神采、氣韻等意境之美。只有蘊含的“意”越豐富深刻,其美學價值才越高,這樣的作品才會越看越有味道。言先生在《書學散步》一書中指出:“美,除了講究感性形象和形式之外,還須具備更深層次的內蘊,這內蘊的根本在於顯示人生的最高意義和價值。”

「言恭達抱雲堂藝評」讀書札記之五十一:意隨字出,書隨意深

《文心雕龍》雲:“心慮言辭,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是說順著心情和情緒,恬然自得地去寫作,那就會事理明白而情思舒暢。寫字亦是如此,即言先生強調的“意隨字出”,“意”要隨字出,必須要“意在筆先(前)”,古人對此多有論述:

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王羲之《書論》)

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李世民《筆法訣》)

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許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韓方明《授筆要說》)

先立意而後落筆,所謂意在筆先也。(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

每欲書字,喻如下營,穩思審之,方可用筆。(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

心即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米芾《海岳名言》)

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鄭板橋《鄭板橋集》)

意在筆先,實非易事,窮微測奧,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臨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縮、攢捉,細心體認,筆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謂意在筆先也。”(朱和羹《臨池心解》)

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閒暇;後人意在筆後。故至手腳忙亂。(劉熙載《藝概》)

……

「言恭達抱雲堂藝評」讀書札記之五十一:意隨字出,書隨意深

“意在筆先(前)”的“意”,涵蓋了書者的思想、精神、情感、風格、意趣、修為等諸多意識因素,它並不是指某種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藝術完整性的構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情感相統一的基礎上所構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藝術形象。”(金開誠語)要求書者創作前要有個構思,而不是脫離意識的控制,進行胡塗亂抹、積墨成形。這就好比兵家作戰前要有個行兵列陣的作戰方針和戰略思想,這是很有必要的。劉熙載《書概》雲:“孫子云:‘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此意通之於結字,必先隱為部署,使立於不敗而後下筆也。字勢有因古,有自構。因古難新,自構難穩,總由先機未得焉耳。”劉氏認為結字“因古難新,自構難穩”,唯有“先隱為部署”方可解決。他以兵法來類比結字,視覺獨特,讓人耳目一新,強調書寫中的一個時機把握,就是“意在筆先”。張旭、懷素書寫時,常借酒抒懷,酒酣之時,奮筆疾書,如驚雷激電,驟風暴雨,完全達到了一種自由王國的境界。他們在書寫中“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這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平日實際功力的彰顯。那麼張旭、懷素寫草書時借酒助興,也是“意在筆先”,調動了自身的創作情感,並且賦予了作品思想與格調的定位。

“書法藝術的追求是‘意’的追求”,這種追求是以功力和技法為基礎的,這也是藝術創作真偽、優劣、高低、雅俗的決定因素之一。與“意在筆先”緊密相關的是“心手相應”,如果手上沒有過硬的功夫,沒有紮實的技能,無論創作前的“意”多麼豐富,落實到創作中也只能淪為空談。“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於書者而言,在創作中要“意在筆先”,也要“心手相應”,才能做到“意隨字出”。劉熙載《書概》雲:“意乃法之所受命也”,可知書者對“意”的追求,不是任意、隨意,而是在“經歷求工求法後,又貴不為法度所拘,方能融法度於自得,發情於指端”的基礎上,方可“意隨字出,書隨意深”。馮班《鈍吟書要》稱:“宋人作書,多取新意,然意須從本領中來。”所謂的“本領”即學問與法度。言先生在《抱雲堂藝思錄》中說:“書法,必須透過攝情達到‘攄發人思’,使觀者在‘不盡之境’中受到感染。常人說的‘書外之意’即指此。天機舒捲,意境自深也。”這裡的“天機”指的是心手合一、思與神會。孫過庭《書譜》中談到書法創作“五合”時指出“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有一合為“偶然欲書”。為什麼最好的書法創作是“偶然欲書”呢?這就是為了達到書的“天機”,如此才會“胸中有意氣”,才能“腕底出鬼神”。當然,在“偶然欲書”之時,早已“心即貯之”。

「言恭達抱雲堂藝評」讀書札記之五十一:意隨字出,書隨意深

劉熙載《書概》雲:“揚子以書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心不若人而欲書之過人,其勤而無所也宜矣。”劉氏把“心畫”易為“心學”,這是一個創新性的認識,強調了書法藝術中“意”的重要性。書法是表意的藝術,主要體現在創作中寄寓書者的思想和情感,由此彰顯出書者的風範,如王羲之風神超邁,其書靈和秀逸;顏真卿厚重剛直,其書正大雄渾;蘇軾曠達高致,其書蘊籍豐美;黃庭堅卓爾不群,其書瘦勁奇宕,這正是 “書隨意深”的道理所在。言先生說:“大凡高明的書家都是從寫形寓意、挖掘深層內涵,到達寫神賞心之境地,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狀物抒懷!”強調的是書者在講究書法形式美的同時,更講究書法寫意精神的追求,注重內在的精神本質,即形在意在,形意不分。劉熙載《書概》雲:“寫字者,寫志也”,是對其“書也者,心學也”說的補充,也是在強調書法的寫意性。沈鵬先生在《傳統與“一畫”》中說:“‘專業化’淡化了書法文化,書法從廣闊的文化領域退到書法‘自身’,追求外在的形式感與點畫的視覺刺激,減弱了耐看性與文化底蘊。” 於當下的每一個書者來說,既要遵循書法藝術的本體語言與發展規律,又要秉承書法藝術的文化品格和審美價值,在書法實踐中切實做到“意隨字出,書隨意深。”

(文/彭慶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