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大運河三問:為何斷航?為何復航難點在山東?如何穿越黃河?

由 家國記憶 發表于 藝術2022-07-25
簡介大運河斷航是在1855年,這一年,黃河發生了歷史上第六次大改道,從江南再次迴歸,在山東梁山把京杭大運河攔腰截斷,穿山東境內運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京杭大運河還在通航嗎

很多人都說,元代統治者是一群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草莽英雄,但真正瞭解那段歷史,你會被元代人的決策力和執行力折服。

我們從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可見一斑:

通惠河,京杭大運河最北的人工河道,由通州到大都積水潭(今北京什剎海),全長82千米。1292年1月26日,郭守敬接受任務,1293年2月初,會通河開通。工期僅僅用了13個月的時間,這在機械化發達的今天也被視為艱鉅工程,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們的智慧與能力。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全長約1797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帶給明清兩代562年的繁華。

大運河三問:為何斷航?為何復航難點在山東?如何穿越黃河?

大運河斷航是在1855年,這一年,黃河發生了歷史上第六次大改道,從江南再次迴歸,在山東梁山把京杭大運河攔腰截斷,穿山東境內運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彼時,清政府內憂外患,對黃河這次氾濫爭論不休,改道與複道兩派互不相讓。影響最大的山東,難民超過700萬人,曹州、濟南、泰安、東昌、武定五府二十餘州縣受災程度嚴重。更讓人痛心的是,黃河改道破壞了魯西南和魯西北原有水系,把元代大運河暢通以來所逐漸累積的自然、經濟優勢破壞殆盡,這也是一直到今天,菏澤、聊城、德州落後的原因之一。

之後,伴隨黃河改道,清政府頒佈停漕改折令,最終導致京杭運河通航逐步走向以黃河為界、南北分制的狀況。此後的100多年的時間裡,黃河以北的山東段運河一直在努力維持通航中,直到1973年,由於水資源不足等原因而徹底斷航。

大運河三問:為何斷航?為何復航難點在山東?如何穿越黃河?

如今的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山東段長229公里,河北到通州段593公里。運河兩岸人民期盼大運河通水復航,這其中

難點就在山東段。面臨的難題有四:

其一,會通河段航道湮滅。

會通河也是元朝開鑿的,起自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全長二百五十多里。當年這一段就是平地開河,由於缺少水源,全靠水閘,建閘門31道,有閘河之稱。如今,這250裡河段,由於斷航時間較長,年久失修,大部分航段儲存著原有河道,個別河段已改做他用,有的平整為農用。

大運河三問:為何斷航?為何復航難點在山東?如何穿越黃河?

第二,穿越黃河是難點。

黃河由於多年來大量泥沙的沉積,己變為懸河,專家們設想了平交和立交兩種方案。

平交方案就是在黃河南、北兩岸各修建一個船閘,過閘用水從下游提清水。但是,黃河由於泥沙原因,河床是逐漸提高的,船閘等建築物卻沒法隨黃河河床與堤壩抬高而抬高。遇到黃河斷流,更是無計可施。

立交方案有兩個,均在東平湖東北角位山附近穿黃:一個是在黃河上架設渡槽,高出河面35-40米、寬約12米;另一個是挖兩條洞徑9。3m的隧道,從東平湖出湖閘至位臨運河進口,平洞段長634m,在黃河河底下70m深處。

大運河三問:為何斷航?為何復航難點在山東?如何穿越黃河?

第三,缺水是關鍵。

元代以來,山東以北大運河之所以維持暢通,與沿途有水源河流補充有關。明清兩代出臺專門管控措施,規定運河流經沿線河流、湖泊、泉源統一管控,優先保障漕運,村鎮生產生活用水也不得擅自動用。

而如今,由於沿線城鎮用水激增,降水減少,水源地涵養功能不足、上游修建水庫等情況,使得大運河斷流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引黃指標有限,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還有缺口,生態補水難上加難。人們期盼的南水北調,長江水已經來到山東,但水價持續攀高,用不起。

大運河三問:為何斷航?為何復航難點在山東?如何穿越黃河?

第四,經濟價值待商榷

。很多專家在調研後認為:雖然水運相對來說成本低、運量大,但如今陸路交通十分發達,大運河即便復航,承擔貨物流通功能的可能性也比較小。況且,復航牽扯到河道疏通、水源補充、文化遺產保護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持續長期投入,成本太高。

更有專家說:清末民初,山東黃河以北的大城市為德州、臨清、東昌府等,均與天津聯絡密切。德州經鐵路輸出輸入的大宗貨物中,40%從天津走,只有20%經過濟南。既然歷史上關係如此密切,黃河以北城市應該考慮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在進一步融入京津冀上發力,運河旅遊通航還可以,商運不划算。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