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由 船長讀畫 發表于 藝術2022-07-14
簡介【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馬遠對細節的刻畫與粗筆概括的描繪,形成繁與簡、柔與剛的鮮明對比,豐富了畫面的節奏與韻律,增加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宋代畫家馬遠的踏歌圖是一幅什麼畫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立軸 絹本 水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縱192.5釐米 橫111釐米 今天為大家介紹南宋四大家、宮廷畫家馬遠(約1140——1225年)的代表作《踏歌圖》。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區域性 先來看構圖,我們知道馬遠與另外三位畫院畫家李唐、劉松年、夏圭在畫史上合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的構圖多用邊角取景,突出近景的藝術效果,因此有“馬一角”的說法,此圖採用了全景式的構圖,但在一些細節上也體現了邊角取景的法則。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區域性 這幅作品構圖可大致分為上、中、下三段。上部分危峰挺立、樓閣掩映,城廓隱約可見,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區域性 中間以雲氣連線上、下兩種不同的景觀。將風景和民俗——這一雅一俗兩種意境統一在一畫之中。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區域性 畫面下部分為近景,表現雨後天晴的郊外,畫有翠竹、垂柳、溪水、石橋,幾位農民慶賀豐收之年,正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此畫最為今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馬遠對幾位農民形象的生動刻畫。畫中的幾位農民正在進行的踏歌是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他們一邊歌唱,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拍。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有關踏歌,在馬遠的時代應該是廣泛流行,是人們為生活富足、祥和而舞。在《詩經·大序》中有:“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呂氏春秋》中也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馬遠的人物畫創造力極強,他突破前人窠臼,敢於大膽剪裁,刪繁就簡,運用人物身段、動態來刻畫人物的形神。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馬遠人物畫的鮮明特色是注重刻畫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多用凝重的禿筆來描繪人物面貌,畫衣紋則用畫樹枝的筆法,微帶顫動斷續,風格樸雅。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畫中的四位老農姿態各異,但動作和諧。而兩為小孩也給畫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讓畫面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戲劇性。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馬遠對細節的刻畫與粗筆概括的描繪,形成繁與簡、柔與剛的鮮明對比,豐富了畫面的節奏與韻律,增加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他出身於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是一位上富有獨創性的畫家。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畫松瘦硬屈曲,長臂伸出。用筆剛健而有力,筆鋒顯露。畫樹簡括,枝條勁健,多作拖枝方式。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在技法方面,馬遠的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幹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從此圖山石的細節中,可以體會下馬遠對大斧劈皴的運用,他用墨凝重、剛健有力。在李唐的山石畫法上,有所發展。

南宋馬遠《踏歌圖》:雅俗之間的雙重意境

【每天讀幅經典18】南宋 馬遠《踏歌圖》細部 畫幅之上有宋寧宗趙擴題王安石詩《秋興有感》一首: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聲。想必寧宗觀看此畫後,認為馬遠此畫也代表了他本人對太平盛世的企盼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