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在明代中期,書法家們的作品創作是什麼樣的特點?

由 漢府古文化 發表于 藝術2022-07-14
簡介被人稱為“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的徐渭,草書張狂程度遠遠超過了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他極有個性和富於開拓精神,在創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他的《夜雨剪春雨韭詩軸》、《草書詞軸》、《墨詞軸》等,形章如卷席,滿紙起雲煙,在紛雜激越中神采飛揚,攝入魂

創作特點是什麼

明代中期的書法逐漸脫離了趙子昂書法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創作可以從沈周開始。他一反師二王、趙子昂的習慣,而是師法宋人黃庭堅的書法,並且貫徹始終。沈周效其縱橫取勢、恣肆豪宕的特點,卻無法達到脫化程度。直到晚年,沈周還是沒有跳出黃庭堅的樊籬而自成一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沈周的效法點單一,只想從黃庭堅矩式中窮層其書,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是黃氏書法的演繹、重現,而無法積澱交融;二是沈周對黃氏書法的內涵感悟不足,儘管留意了用筆的氣勢,但在氣度上過於狹隘、淺露,如他的《五言律詩軸》代表作就是這樣。

在明代中期,書法家們的作品創作是什麼樣的特點?

不過,沈周的書法在意義上遠遠超越這一不足,啟開了明代行草朝奇崛、跌宕方向發展的大門。他帶動了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李應楨、吳寬、陳道復諸家。他們都是長洲人,後人稱吳門派。這種以多數成員同屬於某個地域或環境來命名的書法流派,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同一地方特點、地方風味培養起來的書法家,會有許多相同點。經過明初的休養生息之後,尤其是江南社會經濟呈現了相當高的繁榮局面,本身就是詩人的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吳中才子並不盲目追隨前七子的復古,而是不停門戶自成一家。

從另一個角度看,對吳派書法家的認識還是必須從發展的內涵質態來論證才是,即“以味不以形”。因為即使是創作旨趣相近,在發展過程中也可能逐漸產生差異。吳派書家是以發展的差異加大而存在的。書法家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祝允明、陳道復、文彭為主,另一類以文徵明、唐寅、王寵為主。第一型別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振興了明中期的書風。他們總的特點是淋漓酣暢、跳蕩肆意,具有強烈的動感。

在明代中期,書法家們的作品創作是什麼樣的特點?

祝允明首當其衝,儘管師法前人剛、柔風格均有,但筆下表現出的更多是王獻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米芾的路數。他留下了大量的草書,氣勢雄強,磅礴逼人。如晚年所作《前後赤壁賦》,長達10米,150多行,自始至終無倦筆,顯示了創作精神的凝聚和技巧的嫻熟。陳道復雖然師事文徵明,但作品的氣度與文徵明無相似處,而近於楊凝式、米芾書風,比祝允明來得任意和直率,對空間的調節顯示了匠心。文彭為文徵明之子,精熟程度不足卻顯示創作的才氣,他晚年的《採蓮曲卷》,通篇情調激越,轉換連斷,果敢潑辣。這三家的創作,由於比較注重個人情緒的抒發,行筆如風,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一些弊病,如殘破筆劃比較明顯、誇張過度、變形過大,影響了整件作品的完美程度。

文徵明、唐寅、王寵在創作上則是走工細優柔的路子。文徵明工小楷和行草書,小楷用筆的精密是一流的,以至有“金聲玉潤”之譽。而行草也是一副清秀面相,文雅可人,很難找出什麼敗筆,這與他一如既往嚴謹創作是分不開的。所不足的是行草書單薄,缺乏醇厚蘊藉。唐寅以行書行世,一副風流倜儻容貌,流光溢採。有4米多長的《落花詩卷》,蹁躚起舞,如拈花美女。相比之下,文徵明是清秀之雅,唐寅是豐潤之雅。晚此二家的王寵,在世只有39年,已能自出新意。他的小楷比起文徵明來更為活潑躍動,結構空間舒暢,韻致簡遠空靈。行草書拙中藏巧,以拙感人,比文徵明、唐寅二人更有耐人尋味處。

在明代中期,書法家們的作品創作是什麼樣的特點?

畢竟人生太短暫,王寵的發展與文、唐相比,缺乏足夠的展開,除了吳派書家的作用外,晚於陳道復並與陳齊名的浙人徐渭也為書壇抹下了鬱的一筆。被人稱為“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的徐渭,草書張狂程度遠遠超過了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他極有個性和富於開拓精神,在創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他的《夜雨剪春雨韭詩軸》、《草書詞軸》、《墨詞軸》等,形章如卷席,滿紙起雲煙,在紛雜激越中神采飛揚,攝入魂魄。另一位浙人豐坊,也在創作中展示了另一種風采,用筆枯勁老辣,鋒銳突出,由於喜用枯筆,構成生澀之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