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由 爆料君說 發表于 農業2022-03-15
簡介徐州》雲:“白駒山,在豐縣西南二十里,地形高阜,相傳漢高祖曾會於此

白駒是哪裡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漢高皇帝劉邦的家鄉豐縣曾經有座小山,是本地歷史上著名的勝景之一。但是,由於故黃河氾濫而造成的衝淤,它在豐縣大地上消失了已經近500年。在古代文獻裡,這座山與漢高皇帝以及太上皇帝二人息息相關,它就是白駒山。

白駒山,它曾經的位置究竟在豐縣哪裡呢?它為什麼稱白駒山呢?它什麼時候消失的呢?

明萬曆增補版《豐縣志》是豐縣現存最古老的史書,它基本儲存了明隆慶三年(1596)的原版並有所增補,因此,尋覓白駒山,要先從這部志書開始。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這部志書的上卷《地理志第一。山河》篇:“白駒山,在縣治東南十五里許,地形高阜,父老相傳,漢高祖與鄉人曾會於此。”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隨後,繼續查閱清代的豐縣志,順治、乾隆、光緒版本記載一致:“白駒山,在縣東南十五里。相傳高祖與鄉人遊會於其上,鄉人歌《白駒》以留之。唐時有崔生者,隱居此山,自號白駒山人。傍有河,即宋時東西運道,為宋村店。成弘間山猶高三丈餘,嘉靖末,屢經黃水沙淤,其跡始平。”

乾隆版《豐縣志。村集。宋村》條下還增加了小注:“在白駒山下,宋設巡檢於此,名宋村店。”

透過這些地方文獻資料,顯然,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白駒山遺址在今天的豐縣城大約東南十五的地方;因為當年豐縣父老在此歌《白駒》挽留劉邦而得名;唐代還有位姓崔的生員隱居於此,並自號白駒山人;白駒山遺址旁還應有一個叫宋村的村莊,山旁還有宋代曾經的漕運通道,既然是漕運通道,無疑是當時豐縣境內的最大河流。

建國後的《豐縣文史資料》叢刊裡,也有人撰文稱白駒山在謝集村附近,還附會了有趣的傳說。謝集村在豐縣東南十華里多點,雖然距離有些差別,但前人既然有記載,不妨前往尋覓。

被採訪者也是眾口一詞,如此看來,白駒山也許真正距離謝集不遠。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至此,尋覓的腳步也許可以停下了。但清代的一個家鄉前輩,卻又撩撥起我的興趣。他就是季之翰,清初豐縣文壇可圈可點的人物。縣誌裡有他的小傳,這樣記道:“季之翰,字仲申,號羽庵。性好讀書,不事舉子業。幼有詩癖,遇物題詠,動成卷帙。坐斗室中,時摹鍾繇法帖。遊覽最廣,而足不履勢利之門。好飲酒,數鬥不醉。與之語道理,論古今,高談可驚四座。勸善規過,直言無隱,人之喜怒弗計也。卒老於風塵,鮮有能知之者。其家近白駒山,因自號白駒山樵。所著詩集甚多。”

才華橫溢而又不慕名利,對於這樣的一位前輩,當然興我景仰之心。如果能找到他的後裔,不僅可以證實白駒山的所在,或許有可能發現他的詩集。一舉兩得之事,值得再次以謝集為中心進行輻射性採訪。半個月過去了,每次都是乘興而去,掃興而歸。

於是,將目光再次投向其他文獻。檢索清代各版《徐州(府)志》,與《豐縣志》記載大同小異。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既然舊志說白駒山是在嘉靖間消失的,那麼萬曆版《徐州志》是如何寫的呢?仔細看過以後大吃一驚。該志書說:“白駒山,縣西南二十里。視地形稍高阜,遂以山名。世傳漢高祖嘗憩會於此。”看錯了吧?反覆再看,真的沒錯,白駒山的位置方位、里程印刷的很清晰,就是在縣西南二十里。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於是,進一步查閱明代嘉靖二十六年成書的《徐州志》。有必要提一下這部志書的主要編纂者之一的葉煒。

葉煒,浙江麗水人,嘉靖二十四年任豐縣知縣。他博洽經史,生平考著甚富。正是因為他的學識,徐州知州才邀請他參與了《徐州志》的編纂。此時的豐縣城,正是在華山腳下。

該志原版卷四雲:“白駒山,縣西南五十里。視地形稍高阜,遂以山名。世稱漢高祖嘗憩會於此。”所謂西南五十里,無疑是以當時在華山的縣城相對而言。看來,葉煒在豐縣任職時還能看到白駒山遺址上的地形“稍高阜”。葉知縣既然親自造訪遺址,說明在當時白駒山的位置還是人儘可知的。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這兩種徐州官修的志書,與豐縣舊志記載差別之大,讓人無所適從。

還有沒有更早的關於豐縣白駒山的記載呢?答案是肯定的,即大學士李賢等纂修的《大明一統志》,比葉縣令參與編纂嘉靖《徐州志》時間還早70多年。該書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纂成的《大明志書》,天順二年((1458))開始重修,天順五年(1461年)五月成書,並更名《大明一統志》。

該志《卷十八。徐州》雲:“白駒山,在豐縣西南二十里,地形高阜,相傳漢高祖曾會於此。華山,在豐縣東南三十五里……。”無疑,洪武三年至天順五年之間,豐縣西南的白駒山與東南的華山並存。疑惑終於有了滿意的答案。

明末清初的地理史地學大家顧祖禹在其《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中也留下了相關的記載:“白駒山,在(豐)縣西南二十里,地形高阜,相傳漢高大會父老於此,歌《白駒》以留賓,因名。”

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殷惟龢編《江蘇六十一縣誌》“豐縣”條下亦云:“西南舊有白駒山,傳為漢高祖大會父老處。明時以屢經黃水,夷為平地。”

民國《江蘇通志稿方域志》存二說而採信前者:“ 白駒山,在豐縣西南。”

綜合前後文獻,可證豐縣歷史上的白駒山原來在縣西南大約二十里的地方!按照這個方位尋找,白駒山遺址大概就在今天的王溝鎮、宋樓鎮、孫樓街道辦事處的接壤區一帶。如是,舊文獻與現實便能一一吻合了。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華山西南五十里、豐縣縣城西南二十里,正在三鎮的接壤區域內重疊,與天順年《大明一統志》、嘉靖版《徐州志》等較早的文獻合;在三鎮接壤區域,有宋樓鎮草集村邀帝城遺址。舊志說是劉邦榮歸故鄉宴請父老處。與“漢高祖大會父老處”、“漢高祖曾會於此”等的記載合;接壤區有孫樓街道辦季莊,該村季氏直到清末還是著名的書香門第,與舊志關於白駒山樵季之翰的記載合;接壤區歷史上曾經存在一條豐縣古老的母親河——豐水,直到元朝,豐水仍是豐縣境內的主要漕運通道,與“傍有河即宋時東西運道”合;季莊鄰近有王溝鎮宋園村,曾經的白駒山旁,恰巧也有一個宋村……

豐縣歷史上曾經的白駒山究竟在哪裡?

豐縣境內的小華山,明清兩代的《豐縣志》常用“東華”這個名稱。那白駒山是否能稱作南山呢?如果能稱南山,那就更有意思了。

南朝的陶弘景在《古今刀劍錄》說:“前漢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及貴,常服之。此即斬蛇劍也。”

比上述文獻更早的《三輔黃圖。靈金內府》則這樣說:“上皇遊酆沛山中,寓居窮谷,有人冶鑄,上皇息其旁,問曰鑄何器,工者笑曰,為天子鑄劍,慎勿言。曰:‘得公佩劍雜而治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昴星精為輔佐,木衰火盛,此為異兆。’上皇解匕首投爐中,劍成,殺三牲以釁祭之。工問何時得此,上皇曰:‘秦昭襄王時,餘行陌上,一野人授餘,雲是殷時靈物。’工即持劍授上皇,上皇以賜高祖。高祖佩之斬白蛇是也。”

這兩種文獻記載的豐縣南山如果是白駒山,那白駒山真的是有仙則靈了。

遙想當年,漢高皇帝在此山下大會父老,而父老歌《小雅·白駒》以惜別,那該是怎樣動人的場景呢?茲後又有唐代崔生隱居於此,清代詩人季之翰以山為號。山以歌名,人因山傳。白駒山雖然消失了,但發生在山上或山下的故事,將永遠在史書裡流傳。

豐縣明代志書錯載的原因,無非是隆慶年間,白駒山已經消失的無疑無蹤,而編纂者又無文獻可徵。所以,只好把白駒山放在縣城與華山之間,並從此以訛傳訛。

無獨有偶,明朝景泰、天順兩朝的豐縣知縣的名字,修志時也不能知道了,只好漏載。

但我們不能指責明代《豐縣志》的編纂者,畢竟,這本書給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只是,後人讀該志的古蹟部分時,要審慎罷了。

看完請擴散!

這事您怎麼看?請在底部留言評論!

資料來源:豐縣釋出、圖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侵刪

告知:本文由百家號、爆料君說、編輯整理釋出、轉載請註明來源、未註明者舉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