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由 落屋LUOWU 發表于 農業2022-02-19
簡介老實說,“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並不算純粹意義上的商業空間,畢竟它存在的前提,首先是服務轄區

為什麼朝蠅暮蚊

青磚堆砌的鏤空牆下,立著一棵極高又極蒼老的桂圓樹,在平常,也許會被誤以為是附庸於建築的一處景觀小品,然而今天,因為正值成熟季,老的老少年幼的,不知幾時起,下面人群聚攏。

有的負責拿工具採摘,有的負責撿拾,還有的負責將爛掉的篩去只留下完好的收入囊中。

旁人可能有所不知,這其實是一次臨時起意,且非正式的“採摘桂圓活動”。發起方,正是桂圓樹背後依仗的

"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

參與者都是附近轄區居民,有買菜路過的,也有閒來無事遛彎兒正好撞見的,一聲招呼,八方支援。

本來是工作人員採摘後送給客人的,最後你一捧,我一口袋,變成集體分享。

然而一點也不意外,畢竟諸如此類性質的活動,在“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幾乎已經形成常態。

作為典型的社群舊改,這裡也在一次又一次與居民的自然連結中,潛移默化地達成互為表裡的社會關係。

但舊改之前,誰又能想到,雙方曾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博弈”?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這院子以前是個大概有40戶人家的老舊低窪棚,因為沒有排水系統,每逢汛期,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罈子臉盆齊齊上陣,全部用來接漏水,有時候院內一片汪洋,久久無法自然浸透,社群還要發動一幫人,配合抽水泵,通力清理。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包括如今一牆之隔的配套餐飲空間“古市香”非遺飲食文化區,改造之前,曾是惡臭熏天的垃圾壓縮站,朝蠅暮蚊,蛇鼠一窩。

且不說生活環境本就髒亂差,各種被蛀掉隨時可能坍塌的房屋結構,明明已經構成D級危房鑑定的標準,但對於那些幾十年居住於此成長於斯的住戶,尤其習慣了在這裡生活的老年人,無論社群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遊說,始終抱定一個宗旨:

絕不搬遷!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前前後後幾度交涉不下,直至實施方案確定了保護而非拆建,最後一次召開壩壩會的時候,住戶們這才態度稍許緩和。

比起曾經休慼與共的家園被夷為平地,他們更易於接受自己的“退出”換來的是新的保護——畢竟中間摻雜的是世世代代的精神與情感的牽絆。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整個拆改歷時八年,前期做建築機構梳理,花費近一個半月,期間大動調整,共計四次,這樣或那樣無法強拆的部分,更是令工程幾次無法正常開展。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督院街、總府街、提督街以及成都縣衙……

當華興街社群工作人員高老師說起這裡早在清代是朝廷命官的府邸時,我們正與負責該空間運營的負責人龔老師,圍坐在一進院的茶室窗下喝茶。

茶煙繚繞中,有種隔著茫茫歲月的悠悠之感,彷彿當年附近一帶的街景,也電光火石般閃現眼前。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高老師說其中一位蘇姓官員,在此居住最久,因而街坊們最早把這座院落稱為“蘇家大院”

。如今修復、保留,以及改造之後,正式搖身成“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

木頭、石灰、青磚瓦,典型川西民居,三進式院子仍完好保留著最初的格局,但從前的宅門,卻脫胎換骨,完全內嵌進白色的圍牆下,乍看,彷彿蘇州博物館,簡約而不失雅韻。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一進院,修竹幾桿,直衝天井;左右兩廂,酒店前臺和茶室照面相對。非遺文化館,立於中軸線,小小的一間,琳琅滿目。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一切的梁、柱、撐栱以及吊掛,都是建築以前本身就有的構件,基本沒有任何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進行結構的加固處理。

除了換掉已經老化的瓦片,一些柱子上給蟲蛀掉的部分,則是選擇色澤相同的木頭進行填補,視覺上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二進院是一個儲存相對完善的四合院,空間不大,天井三分之一部分,被一顆枝繁葉茂大約60年頭的柚子樹所遮擋,一蓬蓬墨綠的葉子聚攏著,遮陽傘似的籠罩著外擺桌椅,枝頭碩果累累,因為時日不足,還沒到採摘的季節。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二進院往左走,是一段通往三進院的夾道,潔白的牆上掛滿酒店造前原住戶們的照片,很有點影像展的意思,可以窺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場景。

繼續往裡走,但見小青磚牆一堵,據說始建於1824~1826年清代,因為本身較好的透氣性與吸水性,風吹日曬了這麼多年,仍舊萬世不朽,那略帶殘缺的“肌體”,那早已暗敗的顏色,滄桑中又有一種“地老天荒”的感覺。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不可思議的是,牆上還生長著一棵茁壯的龜背竹,像爬牆虎,虯枝深深紮根於牆體,誓死不放,最終將一廂情願的依附與糾纏,演繹成相互共生的“傳奇”。

不僅我們,就連酒店的創始人龔老師也忍不住感嘆:

“難得一見這樣大的龜背竹,而且至少也有二十多年曆史,至今還在開花……”

同樣的還有三進院的拱門,也是清代遺留下來的“產物”,一簇沉睡中的夜來香,懶懶地從上面垂墜下來。

改造前,這裡曾是一片廢墟,地面坑坑窪窪

如今雖抬高地基,做了青石鋪路,然而出於對拱門的保護,最終地基抬高接近拱門處,便戛然而止,徒留下一個“下沉式”的畫面,

看似不甚調和,卻又層次豐富。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比起一二進院,三進院在空間上縮小不止一倍,別有一種隱逸之趣。中庭一棵小樹,樹下一口大缸——儘管是從泰國市場淘回來的東西,但卻是不折不扣的

“中國製造”

“以前有很多我們中國的東西,因為戰爭或者時事動盪而流落國外,現在我們再把它買回來,讓它們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龔老師說。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除客房外,還有一處茶室屬於公共空間,採用實體牆結合玻璃牆,同時玻璃牆又替代了推拉門,走進去便是一張長案,至少可同時容納十幾人。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與玻璃牆相對的,是一堵比小青磚牆還要年代久遠的清代夯土牆,據袁老師說,始建於1787年~1789年。

最初拿到專案改造時,完全被居民們磚砌包裹,桉樹林團隊在修補外牆壞損的地方時,無意間發現裡面儲存著一堵相對更老的牆體,後來找到地質學家現場勘探,鑑定出具有更高的保護價值後,便徹底將外牆純手工剔除,使夯土牆,在歷經百十年的封存,重現天日。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整堵牆並沒有做任何隔離措施,為了讓“它”能得到充分的“呼吸”,桉樹林團隊放棄了最初用玻璃封閉的想法,在專家的建議下,最終選擇用保護劑的方式,令其完全裸露在外。

一半是滄桑,一半是新生。

——也許這樣形容“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再合適不過。因為當我們在探索這座老建築的今世時,其實也踏上了對於前塵往事的追溯中。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拜訪“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的頭天下午,這裡剛結束一場蜀錦展覽,就在一進院的二樓公共空間。

龔老師告訴我,他們已經開始準備佈置新的布展。

因為桉樹林創客空間是社群商業孵化基地,所以經常會對一些社群匠人的作品,做定期巡展。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其實作為社群舊改空間,除了一進院,二三進院也都各設一處專供社群活動開展的公共空間。只不過根據活動的規模與性質,選擇不同的開展場域。

通常情況下,

第一進院多用於青少年活動

,因為與轄區小學建立共駐共建的合作關係,這裡經常會舉辦諸如:針對未成年人的熊貓主題展,和針對親子互動的手工工藝製作活動。

完成的作品,可以帶走,也可以留下來展覽,一旦達成義賣,所獲金額的一部分將進入社群基金,以便於下次活動使用。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二進院的中華香道館,主要是針對轄區白領階層。

平時會不定期開展“制香”活動,透過識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現和香法修練等環節,引領參與者體會人生和感悟生活。

畢竟,現在年輕人精神壓力大,思緒不安寧,事業、家庭,以及各種維繫不完的社會關係,令人疲於奔走。在生活的圍牆裡,這類瘋狂尋找出口的人群,需要被看見與重視。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當然,老年人也是“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重點關注的物件,要說針對這類人群策劃多麼複雜的活動,倒也談不上,至多是以茶為媒介,組織一幫老頭老太太,大家坐在一起藉著喝茶的間隙,或是講解一些日常起居安全注意事項,或是分享常見慢性病的預防與護理。

有時候甚至於什麼都不講,僅僅只是邀請大家喝茶聊天,對於以後社群的建設,希望看見怎樣的服務而提供一些寶貴的建議。

那麼此時,三進院的

中華茶道館

,則又派

上了用場。

可別小瞧了這簡單的聊天,因為往往大多數的資訊反饋,恰恰來源於這七嘴八舌,滿

隨心意的閒談。

高老師清楚的記得,當時有位老阿姨提到自家的菜刀鈍了又捨不得扔時,不由得感嘆曾經他們年輕時候生意紅火的“磨刀匠”職業,如今卻已悄然絕跡。

也許不過隨口一說,但社群方面卻便立刻發動全員,撒網式地在蒐羅到一位如今仍健的磨刀師父,邀請他來轄區傳授如何正確掌握並運用磨刀技術。

“更多時候,我們的服務方式是有的放矢,並非單方面地認為居民應該需要什麼服務。”

高老師如是說道。

尤其針對老年人群體,他們的關注點往往只侷限於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所以想要服務好這類人群,就必須先要了解他們真正的所需所求。建議不分大小,只要能辦到,就務必滿足。

其實這類小而溫馨的服務數不勝數,因為曾經幫助過轄區老人維修爆裂的雨水管道,從此大爺大媽們一有麻煩,第一個想到的求助物件,總是“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

令桉樹林團隊負責人龔老師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有位老太太,為了表示感謝,還專門送來幾個雞蛋給工作人員,並順帶一張字跡歪斜的紙條,上面寥寥數語,滿含感動之情。

老實說,“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並不算純粹意義上的商業空間,畢竟它存在的前提,首先是服務轄區。所以素日與居民的往來中,他們更像是一種“遠親不如近鄰”的關係。

門口的暑襪北一街,往華興上街方向,一路過去有肉鋪、有蔬菜超市,也有各種大大小小數不盡的蒼蠅館子,買菜的老年人,提著沉重的菜籃子,經常由此經過,即使隔著玻璃窗,但凡工作人員看見了,總忍不住遠遠地招呼一聲:

今天買的什麼菜?要不要進來坐會兒喝杯茶?

更別提天氣好的時候,一進院茶室的外擺區,動輒座無虛席,有時沒位置了,乾脆就在旁邊水池前一屁股坐定下來。放眼望去,滿是雞皮鶴髮的身影,雖已垂垂暮老卻個個精神瞿爍。

要是趕上空間裡正在舉辦展覽或活動,就順便湊個熱鬧,沒有展覽或者活動,就安心落意地坐在這裡,無拘無束地凝望著對街忙碌不休的鋪子,與疾馳而過汽車。

整個轄區的眾生相里,他們即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

然而,酒店功能的出現,令我一度好奇,這種絕對服務社群,卻又並不完全只服務社群的運營模式。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對此,運營負責人龔老師解釋:

“因為這裡最初本是棚戶區,棚戶區的特點就是空間狹小,改造成博物館?不現實。但又想引入商業來活化它,思來想去,出於對民居的保護,似乎只有具備情懷的民宿才更適合。包括旁邊的“古市香”餐飲店,最初其實是個垃圾壓縮站。”

儘管這裡曾經髒亂差,但至少有很濃的煙火氣,

煙火氣是什麼,不正是“食”和“宿”麼?

“既要服務居民,又要兼顧商業經營,衝突嗎?”

我說。

“當然不衝突。”

龔老師表示一般大型活動,多在一進院以及一進院的樓上舉辦,空間上是相互分開的。如果是小型活動,雖然會無可避免利用二三進院場地,但通常情況下,也會順便邀請來此住宿的客人一同參加。

這類客人,絕大多數都是衝著體驗成都慢生活文化而來的,這種時刻反而會是一個瞭解成都的契機,當他們以身心並融的方式介入進來,遠比花上許多時間逛一條街,吃第一頓火鍋來得實在且有意義。

或許“古蹟”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你無法定義它是絕對的商業空間,還是純粹的社群空間——既能吸收,又能反哺,它以一種相容幷蓄的姿態,開闢出一條區別於傳統的新型業態。

說到底,一切都是因人而“易”。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最初在談論空間的改造問題時,社群負責人高老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什麼要修舊如舊,儘可能保留蘇家大院最原始的底色,其實一定程度上,與它本身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知道,這裡可是川劇、川茶、川菜、川酒、川煙的發源地,對於整個成都,有著不可撼動的傳統文化底色。”

站在華興街社群的角度,"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的出現,或許更像一個明確的扳機點,扣動開關,“子彈”射出的方向,是整個轄區的肌理抽疏。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因為這裡改造的從來不止是一個空間,還有整個片區的自我更新,但這種更新絕非盲目,而是有條有理有思想有準備的更新——

去往華新街之前,暑襪北一街像是一段宏大交響樂的前奏,清一色的川西老建築,遮掩在藍色鐵皮圍牆後面,新型業態的入駐規劃,更是開誠佈公地宣示著它們即將揮別過去的決心。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但戲劇性的是,對街一排老國資宿舍,人們仍按部就班地過著與以往別無二致的生活。不過一條馬路的間隔,卻裂變出截然相反的兩種物理環境——一面是娛樂的拉枯摧朽,一面是生活的不瀾不驚。

有別於其它街區新舊交替的不徹底的改造,這裡的商業雖是全新,但空間仍會延續"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修舊如舊”的手段,規避文化衝突的尷尬。

不過幾百米路程,彷彿把一個多世紀前的老成都經歷個遍,

在與興隆街交界的十字路口,跨越“大清”、“中華”、“人民”三個重要歷史時期的

郵政局

,像個閱盡人間無數的老者,至今仍巋然不動地佇立在那裡

,且不變地保留著最初的使用功能,照常為周邊住戶提供郵件寄送服務。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每次外地朋友來,高老師都會帶領他們來此繞一圈,並強烈推薦打卡拍照的最佳地點——郵局正大門——原汁原味,未經任何修復的西式建築。

雖然,高老師將它定義為成都地標性建築,但在我看來,它更像一個片區的分水嶺。假使以此為界限,往左拐,華興上街,應該可以窺見未來暑襪北一街的樣子。

順著華興上街而去,

成立於1902年的四川通省警務學堂,如今已被更名為消防救援站,與之相對的斜對面,老川賓宿舍,也被回租整改,統一打造成特色民宿。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臨街的

阿奇書店

,小小的,看似並無任何獨到之處,但卻收藏了許多60年代~80年代的刊物。

雖然如今的華興上街,一條馬路筆直開闊,然而整改之前,這裡曾豎著高高的圍牆,甚至因為圍牆面臨被拆而一度引發民憤,但現在設定了統一管理的智慧門禁,且飯後還能順著網紅店雲集的街道溜一圈,逃不過的“真香定律”,大家都紛紛態度改觀。

沿路直走,可以看見高老師打記事起,就已經存在的老成都

三條巷

,距今至少也有三十年曆史,類似重慶洪崖洞一樣的建築外觀,部分結構雖明顯破敗,到底容顏未改,以前什麼樣,現在仍舊什麼樣。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但“

乘風巷”

則是經歷了“刮骨療毒”才有了今天模樣。彷彿走進時空長廊,在文化牆上,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

從成都最早的培養翻譯外事人員的學堂——英法文官,到西南第一高樓第一家旋轉餐廳——蜀都大廈,

所有關於華興街轄區浩渺無邊的歷史,歷歷可數,但彼前這裡卻是一條普通的通道,裡面滿是以快餐、小吃為主的蒼蠅館。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當然,想要更徹底瞭解整個轄區的變遷過程,還得去

純陽show

高老師告訴我們:

“它是新修建的華興街綜合指揮中心,採用5D技術,全息投影呈現華興街街區的歷史變遷,絕對算得上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創新體驗。”

不過除此之外,它還實現整個街區的智慧化管理,比如人流量分佈、商家運營情況,以及附近停車等。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相比華興上街,在業態上,純陽觀街明顯更偏年輕化與時尚化,一改往日蒼蠅小館聚集的街容街貌,放眼望去,全是人氣“文娛潮酷玩”——

Zippo

不只是一家店鋪,更是該品牌在西南地區唯一一家博物館;白天是咖啡館晚上是酒吧的

萃坊 StillFun

,兩個不同的老闆,共用一個空間,在同一店鋪名字下,各自經營著截然相反的兩種業態。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長期良好地保持著共享共贏的合作關係。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趕在週末或節假日,除了圍繞傳統與傳承的文創市集,去年響應“就地過年”,純陽

觀街還成為“一環亮燈儀式”的主會場。

從純陽觀街往華興正街的方向望去,傳聞中四川歷史上第一個集吃、喝、購、娛、觀、住於一體的綜合性商貿娛樂場所——勸業場,遙遙相顧。

如今儘管已更名“商業場”,但老成都人並不陌生它的過往。1905年至1908年建成之初,150多家商鋪入駐其中,在當時,實至名歸的成都最大新式商場。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斜對街那取自杜甫名句“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的

盤飧市

老資格滷味,每天絡繹不絕,九十多年來,滿足了幾代人的口腹之慾。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緊挨著的東側,“川劇窩子”

悅來茶園

,因為尚在整修,被腳手架遮擋的建築體,只露出半截屋頂,越發神秘莫測,因為無法靠近,我們只能像企及一個傳說那樣,遠遠眺望。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在這當口,難免也會感嘆,隨著春熙商圈的迅猛發展和周圍大型商場的拔地而起,曾經“獨領風騷”的勸業場一度四面楚歌,萎靡不振;歷史的建築,也不再能夠支撐一座城市的面貌,殘損地,漸漸露出疲乏的老態。

然而,被納入市重點專案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之一街規劃後,華興街片區才算真正等來一次絕處逢生的機會。

“留住城市的記憶,不能全部拆掉;但保留之餘,還要注入新的元素與新的功能。”

高老師一直強調。

或許,相對於春熙路商圈的時尚與尖端,華興街片區是特殊的,它有絕對潮流的部分,卻也自洽地不失原來本色。

明知道很多地方時移世易,但又總感覺還是原來的“味道”。

就像

“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

,最大程度地保留本來面貌,

招商引資之初,華興街的首要前提,便是還原“清民”風情。

考慮到轄區居民,多以老年人為主,所以部分業態佈置有所傾向,但因地處市中心,免不了諸多外來遊客,不能不給點成都的“顏色”讓他們瞧瞧。

這就條理清晰了——“

化解當地人的鄉愁,包容外地人的情懷”。

透過文化、活動、歷史,串聯文脈,將“老成都”記憶不斷延伸——這,便是華興街社群的終極目的。

社群進化論|看展、喝茶、你能想象這裡以前是垃圾壓縮站?

從“蜀韻華興·古蹟山水”社群美空間,到整個華興街轄區。

在這個龐大的開放式的場域裡,並非集中式地讓人只關注其某一部分,而是將文化肌理浸潤進轄區的每一寸土地,每走一個地方,都有一段故事可追述。

而這,也是任何改造和商業都無法複製的。

或許,社群的存在,註定是要為特定的人群提供生活服務,但如何可持續活化,華興街轄區在“求變”之中,尋找的規律,就是切換自身管理者的視角,以運營者的身份介入其中。

推薦文章

  • 王室週報:11.12-11.18

    王室週報:11.12-11.18╮(╯▽╰)╭本週貌似沒啥特別的新聞,跑題去霓虹的話,旁支的信子妃確診了早期乳腺癌以下其他新聞↓11.14 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釋出兒童糖尿病的宣傳照西裝來自Tiger of Sweden11.14 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探訪慈善組織西裝來自...

  • 極氪X正式官宣,沒有門把手,百公里加速3秒級!

    極氪X正式官宣,沒有門把手,百公里加速3秒級!車身側面,雙色車身的設計,搭配上懸浮式車頂、寬大的輪眉、超大尺寸合金輪轂,以及浩瀚純電架構車型短前後懸的先天特性,營造出了蓄勢待發的車身姿態以及較強的運動氣質...

  • 開發商洩露購房人個人資訊,不止賠償這麼簡單

    陳某提供的電話錄音證據證明其個人購房資訊系本案被上訴人洩露給裝飾、裝修公司,房地產開發商作為個人購房資訊的收集者、管理者和處理者,有義務保護客戶個人資訊...